異寵飼養的個性與底線

2023-01-24 13:42:41 來源: 瞭望 2023年第3期

  

異寵在滿足飼養者獨特的審美、心理偏好和探知欲等同時,也帶來外來物種入侵的生物安全風險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于雪 魏雨虹

  異寵正逐漸成為更多人“奇妙的朋友”。

  異寵,即少見的、奇特的寵物,比如蜥蜴、蛇、蜜袋鼯、狐狸、蜘蛛等。

  根據《2021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養爬行類、嚙齒類寵物的異寵飼養者在中國養寵人群中佔比分別為5.8%和4.5%,相加已超10%。也就是説,每十個養寵物的人中,很可能就有一人在飼養異寵。

  還有不少人表現出對異寵的好奇。艾瑞咨詢發布的《2021年中國寵物內容價值研究白皮書》顯示,社交平臺上異寵內容受關注度逐漸上升,在寵物內容熱度中佔比在5%至15%之間。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發現,異寵可滿足飼養者獨特的審美、心理偏好和探知欲等,但這個新興風潮也帶來外來物種入侵隱患,法律需進一步規制異寵交易等環節,大眾對異寵的認知需更加理性科學。

  異寵經濟紅火

  蜥蜴、蛇等動物堅硬的鱗片、斑斕的色彩,令一些人望而生畏。但在喜歡它們的飼養者看來,這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神秘與美麗。

  據估算,2022年,我國寵物經濟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元。盡管異寵經濟佔比不高,但細分領域的市場潛力不容小覷——尋常寵物無法替代的滿足感,加上消費升級的推動,讓異寵經濟日益紅火。

  一方面,求異是消費升級的必然結果。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認為,飼養異寵是人們物質生活達到一定水準後,小眾群體新興的精神滿足型消費。“在消費升級和市場細分的背景下,人們個性化的需求越來越豐富,這是必然趨勢。”

  另一方面,在大部分人看來難以親近的異寵契合了小眾群體的心理偏好。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係教授朱建軍告訴記者,通常人們飼養寵物是為了獲得相互依戀的感覺,但也存在小眾群體,對異寵的高冷、獨立、不討好抱有好感。“無論飼養哪種寵物,大多是在寵物身上發現了他所需要的性格特質。這種特質既可以和自身充滿共性,也可以是自身所不具備的。”朱建軍説。

  一名蜥蜴飼養者告訴記者,爬行動物不會像貓狗那樣和人産生深刻感情,它們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但反而是這個特質,讓我感到傾慕與放松,我得到了陪伴,又不至于和另一個生物産生影響心情的羈絆。”

  此外,求異也是探知欲深化的具象表現。據了解,一些異寵飼養者會深入研究寵物習性,享受好奇心得到滿足的過程。同時他們還會將探究到的新知識付諸實踐,從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進一步強化興趣。

  視頻網站嗶哩嗶哩的用戶“小雞”在視頻分享中説,自己買來一只奶黃色的睫角守宮(守宮,壁虎的別稱),是為了成功繁殖出“莉莉白”,即異寵圈有名的、稀有的乳白色睫角守宮。

  沈望舒認為,異寵飼養可被理解為一種亞文化。它和很多亞文化類似,是人們追尋自由發展空間的體現。保持獨特性、追求個性化的滿足,恰是文化生産的強勁動力之一。異寵文化也蘊含一定的尋求獨特風格、獨立個性的意味,但異寵文化需要導向健康的生活方式,尤需遵守約定俗成的價值底線。

鋌而走險   程碩圖/ 本刊

  生物安全遇險

  然而,“異寵風”的興起,正給生物安全帶來隱患。

  據了解,一些異寵屬于外來物種。比如近期被海關截獲、藏匿在郵件中的外來物種長戟犀金龜、野蠻收獲蟻等。此外,2022年全國多地還報告在野外發現異寵鱷雀鱔,個別地方擔憂這種外來魚類在野外環境中殺傷力巨大,不惜抽幹湖水捕撈。

  外來物種被引入境內尤其流入野外後,可能由于缺乏本土天敵制約,發展成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生態災害。

  外來入侵物種帶來的生態、經濟等威脅,是全球性問題。美國引入亞洲鯉魚、澳大利亞引入甘蔗蟾蜍等,都曾給當地生態環境帶去嚴重破壞。另據估計,全球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損失每年高達1.4萬億美元,接近全球國內生産總值的5%。

  2021年5月,生態環境部會同相關部門發布的《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提到,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219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數據顯示,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每年可導致直接經濟損失逾2000億元。

  防治外來入侵物種是守禦生物安全的重要內容。異寵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劇了防治外來入侵物種的難度,也放大了生物安全風險。

  專家認為,盡管每個人對某種寵物是否算“異”的理解不同,但判斷其是否屬于外來物種則相對容易。一旦認定屬于外來物種甚至是外來入侵物種,則必須守住必要的底線。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法研究中心主任楊朝霞介紹,2021年4月實施的生物安全法規定,未經批準,擅自引進外來物種的、擅自釋放或者丟棄外來物種的,均需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此外,刑法修正案(十一)也明確,違反國家規定,非法引進、釋放或者丟棄外來入侵物種,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022年12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將于2023年5月1日起施行。修訂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規定從境外引進的野生動物物種不得違法放生、丟棄。

  規制異寵交易環節

  尤其需要關注的是,互聯網時代方便快捷的交流、交易,讓異寵變得越來越易得,給當前防治外來入侵物種帶來很大挑戰。

  專家介紹,異寵交易大多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實施細則》明確規定,禁止寄遞或者在郵件內夾帶各種活的動物,仍有異寵賣家通過隱蔽手段躲過快遞公司審核。甚至有些線上異寵店鋪特意在注意事項中提醒“收到貨物後千萬不能當著快遞員的面開箱”。

  楊朝霞表示,長期以來,快遞行業的責任在防治外來物種入侵中被忽視。在異寵飼養興起的當下,快遞行業需建立檢查和預防外來物種的相關制度。

  運輸方的責任缺位只是待補的短板之一。受訪專家認為,現行法律體係對鱷雀鱔、巴西龜等屬于外來物種的異寵,其監管重點在引進、釋放等環節,對交易環節尤其是網上交易規制不足。“我們比較重視源頭和末端治理,比如源頭的引進要有許可,末端的放生會受限制,而對于中間的銷售、運輸、購買等環節,立法有待完善。”楊朝霞説。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楊霄同樣認為,目前法律對買賣外來物種的個人行為缺乏詳細規范。特別是對個人、運輸方、交易平臺等各方所需承擔的法律責任尚未有明確劃分。

  北京冠領律師事務所律師任戰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網絡交易平臺對其平臺上的異寵交易負有審查、管理等義務,平臺應對明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交易連結進行審查。

  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張勁碩表示,飼養異寵的前提是不突破法律底線,擁有維護生物安全的自覺意識和行動,在此基礎上了解寵物的秉性、生長趨勢、養護知識,保有恒定的飼養興趣。

  如何與自然界和諧共生,是人類永恒的課題。當前,我們正在努力構築維護國家生物安全的長城,如何在法律邊界內飼養異寵、如何更加注重過程化管理等,是異寵經濟相關各方都需要思考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