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水下“時光寶盒”,他們讓歷史浮出水面

孟原召(左)與同事測繪西沙珊瑚島一號遺址(2010 年攝) 受訪者供圖
➤為了確保船體安全,從沉箱框架的分毫尺寸,到弧形梁穿過之處,我們都必須在打撈前徹底摸清,確保方案萬無一失
➤田野考古是用探鏟一層一層發掘歷史,水下考古則是在黑暗的淤泥中一寸一寸地摸索歷史
➤考古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解釋過去,更在於塑造未來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常清潭 實習生 黃長江 曾令令
如果説海底遺跡像一個上了鎖的“時光寶盒”,珍藏着先輩留下的文化遺産,那麼水下考古就如同打開寶盒的鑰匙,能幫助我們找回“沉沒”的歷史,串起文明的記憶。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研究館員孟原召,十餘年專注水下考古工作。200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的他,先後在黃海、東海、南海等區域開展工作,曾主持過西沙群島、廣東上下川島海域、廣西防城港海域的水下考古調查項目。
撥開時間長河的泥沙,發掘淹沒已久的遺存,讓公眾對海上文明交流歷史可感可知,孟原召一直走在探索的道路上,從未停歇。
打撈“時光寶盒”
2022年11月20日深夜,長江出海口橫沙水域。
包括古船船身、海水和淤泥等在內的長江口二號水下考古遺址,被緊緊包裹在22根巨型鋼鐵弧形梁構成的“考古沉箱”中。總重量達8800余噸的遺址,以每小時約4米的速度被向上提升,逐漸浮出水面。
作為沉船發掘工作主要負責人之一,孟原召自2015年開始參與長江口二號古船的水下考古工作,至今已有7年。
2015年,在上海市文物局組織下,上海打撈局在長江口崇明橫沙水域開展重點水下考古調查,發現一艘木質古沉船,考古編號為“長江口二號”。能否完美發掘這一遺址?孟原召心裏沒譜。
記錄好沉船位置後,考古隊員們用抽沙機等設備清理掉覆蓋船身的淤泥,然後在水下測繪船體遺跡。
剛開始一無所獲,孟原召心裏打起了鼓,“該不會是艘空船吧?”
“但一直感覺有個隱藏在暗處的龐然大物在向我招手,有個聲音在遠方呼喚我。”孟原召選擇一直堅持,直到一片青花瓷片出現在濾網中。
孟原召興奮起來。抽沙機又繼續工作了兩三天,隨後潛水員下水探摸。“很幸運,這次摸到了成摞的瓷器,其中包括一隻清同治景德鎮窯綠釉杯。”他説。
這只被命名為長江口二號古船“001”號文物的綠釉杯,對於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年代判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經過不斷的水下探摸,原本一片空白的長江口二號“身份證”上,信息越填越多——古船殘長約38.1米、寬約9.9米,已探明有31個艙室,其中載有不少精美文物,初步判定為清代同治年間的商貿船。
“為了確保船體安全,從沉箱框架的分毫尺寸到弧形梁穿過之處,我們都必須在打撈前徹底摸清,確保方案萬無一失。”孟原召説。
21日凌晨零時40分,長江口二號古船斷裂的桅桿頂端探出了水面,成為繼35年前發現的宋代南海一號沉船之後,中國水下考古新的里程碑時刻。
“這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古沉船整體打撈與保護工程,也是近代上海作為東亞甚至於世界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實物見證。”孟原召説,“那一刻,我覺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海底尋珍不浪漫
渾水環境是中國乃至世界水下考古至今極難跨越的瓶頸。以長江出海口水域為例,水濁流急,水下能見度極低,基本“伸手不見五指”。借助聲吶設備探測,水下考古隊員們只能確定沉船的大致方位,真正找到沉船,還得靠潛水。
孟原召接受過系統的潛水訓練,這是水下考古人員必備技能之一。“但在半失重狀態下,長時間漂在寬闊的水下空間,感覺還是很恐怖的。”孟原召説。此外,水下考古隊員還需熟練掌握搜索、記錄、測繪、攝影攝像等各種技能。
測繪船體遺跡、打撈文物時,水下考古隊員們盡可能保持身體穩定懸停,以免攪起更多泥沙。“在水下無法交流,只能聽到自己的呼吸聲和氣泡聲。”孟原召説,尋找水下文物只能靠雙手緩慢摸索,水下打撈亦是極大的挑戰。
如果説田野考古是用探鏟一層一層發掘歷史,水下考古就是在黑暗的淤泥中一寸一寸地摸索歷史。這樣的摸索往往充滿危險。
天氣和洋流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變化,誰也不知道自己會摸到什麼東西,可能是沉船、礁石、淤泥,也可能是水母等危險的海洋生物。每次下水搜尋都是兩人一組,他們生死相托,一人遇險,另一人須幫忙救援。
茫茫大海上,幾艘漁船裏,孟原召和同事們經常一扎就是幾個月。“船靠不了岸,生活條件很艱苦,遇到蟑螂、老鼠是常事。”孟原召説。
為了塑造未來
11月26日,長江口二號古船在擁有120餘年歷史的上海船廠舊址1號船塢“安家”,標誌着古船的整體打撈工作完成。隨後將進入考古發掘、文物整體保護和博物館建設規劃的新階段。
在孟原召看來,水下考古工作並不只是尋寶、撈寶,還旨在為後期保護和研究提供學術支持。
我國水下考古已經有30多年的歷程,發現最多的一類水下遺物是瓷器,其中又以外銷瓷器為主。
孟原召説,此次伴隨長江口二號出水的瓷器仍多為貿易交流瓷。這些散落海底的拼圖碎片重見天日,可望為研究中國近代經濟貿易史、長江黃金水道航運史和近代海上絲綢之路提供重要資料。
“考古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解釋過去,更在於塑造未來。”在2009年開始的為期5年的西沙水下考古調查中,孟原召帶領團隊共找到106處沉船遺存年代,涵蓋五代時期至明清時期。
“擇一事,終一生。”帶着對歷史的敬意矚望未來,用雙手叩問水下文明的沃土,延伸中國考古的歷史軸線,孟原召説,他將繼續堅定地走在考古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