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消費低齡化,“00後”在健康求美嗎?

2022-11-21 18:14:54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47期

  

  ➤有整容需求的未成年人大多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能力獨自簽訂醫美協議

  ➤“一些青少年有時把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歸結到容貌這一件事情上。”

  ➤家長需要引導孩子樹立健康的審美觀,讀懂自己,接納自己

  ➤美歸根結底和自我認識、藝術修養、精神世界等的豐盛有關,“絕不是動一動刀、打一打針就能解決的。”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於雪 魏雨虹

  醫美消費低齡群體逐漸增加。

  某醫美&&發布的2021年行業報告顯示,在互聯網醫美消費&&上,“95後”“00後”消費群體佔比過半,其中“00後”佔據醫美消費的19%。

  多位醫療美容醫師對媒體&&,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整容意願比以往更加普遍。他們會集中在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的暑假進行諮詢或手術,割雙眼皮、打玻尿酸等是熱門項目。

  究竟是什麼驅使未成年人熱衷整容?未成年人醫美有何界限?在醫療技術足以令人“換臉”的當下,面對越來越易得的誘惑,青少年該如何定位醫美技術?

  未成年人醫美有限制

  我國《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明確,醫療美容是指運用手術、藥物、醫療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人的容貌和人體各部位形態進行的修復與再塑。

  這意味着,與護膚、按摩等生活美容的概念不同,不管是打美容針還是整容手術,都屬於醫療美容。其中,整容一般特指通過外科手術改變容貌,醫療美容則範圍更廣,除了手術開刀,還包括光電技術、注射美容、埋線技術、化學煥膚等。

  在我國,對未滿18歲的未成年人實施醫美服務、發布醫美廣告等,均受到法律限制。

  限制之一,是醫美機構與未成年人簽訂醫美協議需以監護人同意為前提。據了解,有整容需求的未成年人大多屬於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能力獨自簽訂醫美協議。除非未成年人年滿16歲且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否則其簽訂的醫美協議效力待定。

  “協議生效的前提是取得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一般來説是父母的同意。”廣東知恒(廣州)律師事務所律師丁雅清説,如果不符合上述條件,向未成年人提供醫美服務屬於違法行為。

  限制之二,是相關法律法規對醫美營銷的對象、內容等有明確規定。

  丁雅清告訴記者,我國廣告法規定在針對未成年人的大眾傳播媒介上,不得發布美容廣告。比如兒童刊物不可以刊登美容廣告,同時,針對未滿14歲未成年人的廣告,也不得勸誘其要求家長購買商品或服務。“但問題是互聯網時代很難區分受眾年齡,未成年人有很多渠道接觸到醫美廣告,給監管帶來挑戰。”丁雅清説。

  在醫美營銷的內容方面,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倫理與法律學系副主任劉瑞爽介紹,根據醫療廣告管理辦法,醫療廣告的表現形式不得涉及具體的醫療技術。比如不得宣傳所謂“美白針”“溶脂針”“童顏針”等,也不得保證治愈或者隱含保證治愈,比如用藝人照片暗示醫美效果等。這對容易受到所謂明星效應影響的未成年人尤其重要。

  對於部分醫美機構傳遞的“打針”比“動刀”更輕易、更自由,風險更低等信息,劉瑞爽&&,就法律約束而言,凡是醫療美容項目,在廣告宣傳、簽訂協議、風險告知、糾紛處理等方面受到的法律約束是一致的。換言之,醫美機構開展美白針、光子嫩膚等項目絕不比割雙眼皮、隆鼻等更自由,也不像某些醫美機構所宣傳的“無風險”。

  此外,專家提醒,醫療機構向未成年人提供醫美服務,還需進行充分、詳盡的風險告知。

  《醫療機構投訴管理辦法》規定,醫療機構可結合實際情況,制定醫療風險告知和術前談話制度,規範具體流程,以患者易懂的方式和語言充分告知患者,並取得其書面同意。

  丁雅清説,對未成年人而言,由於其往往更容易關注整容效果輕視風險,醫美機構必須與他們充分溝通,令其充分知情。

  一些地方對未成年人醫美的限定更為嚴格。2014年施行的《廣州市未成年人保護規定》、今年3月施行的新修訂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護條例》均要求,未經監護人同意,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醫美服務。《廣州市未成年人保護規定》還提出,不提倡未成年人實施醫療美容項目。

  青少年為何熱衷醫美

  儘管相關法律法規對未成年人醫美多有限制,但在醫美市場的快速擴張下,向未成年人兜售醫美服務的現象一直存在。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擁有醫美相關企業8萬餘家。其中,2021年新增註冊企業2.8萬家,增速達70.8%。

  資本還在大量涌入醫美市場。有統計顯示,2012年到2019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每年以超20%的增速發展,到2021年,醫美市場規模首次突破2000億元。

  醫美企業快速“圈地”,伴隨廣泛的宣傳廣告,知悉並接受醫美服務的人越來越多。一些醫美機構趁機通過模糊年齡限制、違規操作等手段宣傳造勢,以打動未成年人。

  據了解,當前利用暑期檔、畢業季開展營銷活動,已成為部分醫美機構的慣常做法。甚至有醫美機構通過社交&&大量推廣“教你如何説服爸媽去整容”等面向未成年人的“攻略帖”。

  受訪專家分析,主觀上,處於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時期、極度渴望外界認可等,是驅使青少年走向醫美的內在因素。

  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朱建軍告訴《瞭望》新聞周刊,青少年正處於自我心理形象的形成時期,渴望外界認可的心理需求很正常。需要警惕的是,一些醫美機構出於逐利的考慮,利用、放大了青少年對容貌的在意。“很多青少年其實需要一種綜合的社會認同,它涉及方方面面,容貌僅僅是其中一部分。而商業機構可能誘導他們,讓他們以為美貌極端重要。”

  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心理學系講師徐紅紅介紹,青少年尤其在意同輩認同,很可能受同伴帶動。被誇大的整容需求容易在青少年中擴散,進而形成一種集體的心理體驗和情感認同,加劇對個體的影響。

  個別青少年甚至出現整容成癮的極端現象。對此,朱建軍&&,整容成癮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一種歸因偏差。“一些青少年可能把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都歸結到容貌上。他們會覺得只要我漂亮了,一切都會變好。”

  在朱建軍看來,整容成癮的人,其實把容貌視作自己不如意的“替罪羊”。

  讀懂自己 接納自己

  江蘇省婦幼保健院整形科副主任醫師王青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青少年身高、體重、骨骼都在不斷變化,如果不是必需的正畸治療性手術,而是單純出於變美的渴望,過早對身體部位“動刀子”,可能違背成長規律,給身體埋下安全隱患。

  徐紅紅説,欣賞美、追求美是人的本能,但什麼是美,標準卻並不統一。“最高級的美恰恰是最獨特的美。”

  徐紅紅特別提醒,家長要引導孩子樹立健康的審美觀,讀懂自己的美,接納自己。

  有受訪專家提出,青少年大腦的前額葉區域並未發育成熟,該區域的功能是理性判斷、思考、控制衝動等,因此一些青少年過早嘗試整容很可能只是一時衝動。對家長來説,孩子想要整容也許只是表象,相對於粗暴地否定、打壓,更需要了解這種需求背後,孩子對愛、關注、自我認同等的需要。

  記者了解到,一些正規醫院整形美容科的醫生在和患者接觸發現其存在不健康心態後,會建議其先去和心理諮詢師交談,弄明白整容的心理動機,再考慮要不要動手術。其理由是,如果青少年沒有看清自己內心深處的需要,即便通過醫美短期內獲得一定自信,但被壓抑和忽視的空虛感、對自我的懷疑和否定,依然會隨着時間慢慢顯現。

  在朱建軍看來,美歸根結底和自我認識、藝術修養、精神世界等的豐盛有關,“絕不是動一動刀、打一打針就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