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把水稻種得像高粱一樣高,我就請全村人吃飯

怕失敗就不要搞科研
➤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如願結出碩果,怕失敗就不要搞科研
➤老人跟研究人員打了個賭:“真能長到那麼高,我請你們所有人吃飯!”
➤想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讓世界遠離飢餓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常清潭 實習生 陳敏 曾令令
一年裏有300多天,他都泡在田間地頭。有人説他種不出巨型水稻,他卻把稻子養得比人還高。雷雨夜,他在田間工作險些被閃電劈中;高溫天,喝解暑湯也要守在田裏記錄稻株長勢。
他,是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分中心生産試驗技術負責人羅志強。在他心中,每一粒種子都是老一輩的心血。忠於田疇,默默耕耘,只為人間稻花香。
怕失敗就不要搞科研
2021年,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分中心成立後,羅志強作為農藝師,被派遣到重慶市大足區拾萬鎮負責“巨型稻”的試種工作。
羅志強和同事們給這種水稻中的“大個子”取了個昵稱——“姚明水稻”。“普通水稻高1~1.1米,巨型稻株高可達2米以上,有利於降低水溫,實現稻漁綜合種養,巨型稻高聳挺拔的稻株還是一道獨特的景觀……”看上去有些靦腆的羅志強一介紹起水稻便滔滔不絕。
羅志強説,一個新品種從被研究出來,到達到國家認證標準,再到種植,少則三五年,多達八年。這位跟水稻打了10多年交道的90後農藝師,工作就是試驗種植新品種。
重慶的盛夏,地表溫度可達四五十攝氏度。羅志強扛不住火爐般的炙烤,每天都會曬到爆皮,出門前必須先喝一瓶藿香正氣水。每天上午10點開始,抽穗期水稻便會陸續開花,一直持續到下午1點。這段時間裏,研究人員要忙着記錄稻株的各項數據。
越下雨,羅志強越往田裏走。
今年5月的一個深夜,電閃雷鳴,大雨滂沱。羅志強擔心水稻被風雨刮倒,加上積水也需要及時疏通,他披上衣服匆匆出門。剛走到田間測試設備旁邊,一道閃電徑直劈向羅志強身邊的金屬儀器,頓時起火。雖然最終平安無事,羅志強仍覺後怕。
他説,很多老一輩科學家,幾十年時間嘔心瀝血研究一個品種,卻一輩子都沒能改良成功。“農業科研就是這樣,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如願結出碩果,怕失敗就不要搞科研。”
2021年3月開始育苗,到8月底到9月初抽穗,羅志強和同事們日日夜夜悉心看護着“巨型稻”。他説,一粒種子,從育苗到發芽抽穗,每一步都凝結着科研人員的心血。“不能讓這份心血因為自己沒有照顧好而功虧一簣。”
“禾下乘涼夢”實現了
身為90後的羅志強,沒有經歷過苦難饑荒的年代,也沒有體會過挨餓的滋味。剛開始從事這份工作時,他對於糧食重要性的理解還沒那麼深刻。
後來,羅志強去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做雜交水稻技術支持考察時,親眼看到當地許多孩童因常年累月的飢餓瘦骨嶙峋。
那一刻,羅志強明白了袁隆平院士生前講過的一句話——“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能絆倒一個國家。”
自那以後,他全身心投入到水稻試種研究工作中。剛到重慶時,他和村民們聊天,説要培育的水稻可以長得和高粱一樣高。有人覺得這是個玩笑話,有人不理解大學生為什麼跑到村裏種水稻,甚至有人覺得羅志強和同事們“有可能是騙子”。
村裏有位90多歲的老爺爺覺得羅志強是癡人説夢,“我種了幾十年稻米,從沒聽説過可以長到2米!”
老人跟研究人員打了個賭:“真能長到那麼高,我請你們所有人吃飯!”試種成功後,羅志強和同事特地請老人來看,老人説自己輸得心服口服,“輸得值!”
“巨型稻”與某些高産品種的雜交水稻産量相差不多,其核心優勢在於“足夠高”,可以實現“一水兩用,稻漁雙贏”的綠色種養。
羅志強對“巨型稻”未來的市場前景充滿信心。他算了筆賬:以大足區為例,每年4月初插秧種植“巨型稻”,6月初水稻分蘗,稻株生長到1米高度,蓄水40~60厘米,每畝投放蝦苗120斤,扣除蝦苗費、飼料費、病蟲害防治費、管護人工費、土地流轉費等養殖成本,每畝小龍蝦凈利潤可達7000余元。
不僅如此,如果能夠推廣種植,以後農民收割時就不用彎腰了。因為即使飽滿的稻穗垂下頭來,也能達到正常成年人的身高。
勞作間隙,禾下乘涼,再不是夢。

羅志強在給巨型水稻測量高度 周文衝攝
汗水和心血書寫在大地上
“當我們試種成功後,首先想把這個好消息告訴袁隆平院士……卻突然意識到,他已經永遠離開了我們……”羅志強説。
年幼時,第一次在電視裏見到袁隆平院士時,羅志強並沒有想到,那位站在綠油油的稻田裏笑瞇瞇的爺爺,會與自己的人生有怎樣的交集。
當年選擇去袁隆平院士任教的安江農校就讀時,家人並未給予他太多支持。孩子好不容易脫離了黃土地,卻要再次回到原點。
十年如一日風吹日曬,羅志強卻自得其樂。他始終覺得,與其他事情相比,種田能切切實實感受到回報。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他看來,國無農不穩,而糧穩天下安,所以才有無數農業科研工作者前赴後繼,默默堅持,將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書寫在大地上。
許多人都知道袁隆平院士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現如今,微風拂過稻浪,稻花千里飄香。在高聳如林般的稻田裏,羅志強已經親眼見證,那些水稻長得比高粱還要高,稻穗像掃帚一樣長。
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是羅志強繼續努力的目標。他希望自己能一直扎根在稻田裏,“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讓世界遠離飢餓。”
他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農業科研,因為青年人將是鄉村振興未來藍圖最優秀的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