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背母上學拼命走出大山的他,為何被一通電話喚回?

2022-10-08 16:51:52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40-41期

 

  走出大山,是為了更好地回來

如果揭開傷疤能讓更多孩子以奮鬥為楫,抵夢想之岸,他願意嘗試

人在困難的時候,你幫他多少並不重要。安慰一句、拉他一把,傳遞的都是希望

“或許我走出大山,原本就不是為了逃離,而是為了在需要的時刻可以更好地回來。”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常清潭 實習生 張學峰 曾令令

  

  2008年,一則“貴州孝子千里背母臨沂求學”的消息,讓劉秀祥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當時他狠下心,花了幾百塊“鉅款”,買下了學校報刊亭裏所有登着他新聞的報紙——強烈的自尊心不允許他成為販賣苦難故事的主角。

  不過,從教十年來,貴州省望謨縣實驗高中的每一屆高一新生都去過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的破舊窩棚,上高中的“第一課”。

  劉秀祥説,如果揭開傷疤能讓更多孩子以奮鬥為楫,抵夢想之岸,他願意嘗試。

  孝子

  劉秀祥人生的分水嶺來得過早。4歲,父親因病離世,母親遭受打擊患上精神疾病。哥哥姐姐難以承受家庭重負,陸續離家。到了10歲那年,家裏就只剩下劉秀祥和母親相依為命。

  小學畢業後,要去離家很遠的縣城讀初中,他決定帶上母親一起。跪在父親的墳前,他許諾了三件事:把媽媽的病治好,給她一個溫暖的家,以及“如果出去混不出個人樣”絕不回來。

  沒錢租房,他就用稻草在學校旁的山坡上搭了個棚,在屋前空地上挖個坑、架上鍋,就是廚房。初中三年,他在讀書之餘撿廢品、打零工,每週掙20多元,勉強維持母子二人的生活。

  2004年,16歲的劉秀祥考入貴州省安龍縣第一中學,學費一年800元。他到建築工地抬鋼筋,18個小時連軸轉。因為睡眠嚴重不足,從100多米高的架子上栽下來……

  好在結實的安全網兜住了拼命賺錢攢學費的瘦小身軀。劉秀祥掙了1000多元,交完學費,他租了一間四面透風的廢棄牲口棚,拿編織袋把窗戶一粘,就這樣和母親安頓了下來。

  當時的劉秀祥害怕過年,因為“不能給媽媽買新衣服,不能給她買好吃的”。他需要一條路,能改變現狀,讓媽媽不再漂泊。

  用生命讀書,是他選擇的路。學習、打工、學習、打工……高中三年,劉秀祥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可是高考前一週,他病倒了。落榜給了劉秀祥沉重一擊。

  絕望的時候,他想過離開這個世界。他翻開以前的日記,過往的窘迫和辛酸一幕幕重現,直到2002年5月19日自己寫下的那句話映入眼簾:“當你抱怨沒有鞋穿的時候,你回頭一看,發現別人竟然沒有腳。”

  劉秀祥一下子釋然了。復讀一年,他終於走進大學。

  喚醒者

  大學畢業後,劉秀祥沒想過回貴州。他的工作不錯,母親的身體狀況也在好轉,生活在一步步走上正軌。

  一通電話,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兒時撿廢品結識的小妹妹打電話來説,要輟學待嫁。一直資助其唸書的劉秀祥痛心疾首。

  決定回鄉,是一瞬間的事。他説,只要能多改變一個學生的命運就夠了。

  貴州中考滿分700分。作為特崗教師回到望謨任教的劉秀祥,面對的是一群最高300分出頭、最低不足100分的學生。

  抽煙、喝酒、談戀愛、沉迷網絡……學生們不知道為何讀書,家長們覺得讀書無用,不如早早打工賺錢。

  劉秀祥主動要求當班主任。最多的時候,他同時擔任三個班的班主任。因為,這樣可以更好了解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動態。凌晨5點半,他開始陪早讀;深夜11點,才下晚自習。劉秀祥知道哪個孩子愛吃什麼早餐,哪個孩子起得最早。孩子們親切地稱呼他“祥哥”或“老班”。

  望謨95%以上的土地是山谷丘陵。曾經,大山裏的老百姓對教育並不重視。劉秀祥騎着摩托車走遍了望謨所有鄉鎮,成功讓1800余名學生重返校園。十年下來,摩托車報廢了8輛。

  他開始主動“販賣”自己的苦難故事。策劃主題班會,周末邀請學生到家裏聚餐,帶着高一新生參觀兒時棲身的破爛窩棚……“真正的教育,其實就是展現生活中的細節,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劉秀祥説。

  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看到,他們的老師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讓他們相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奮鬥可以成就未來。

  他説,如果揭開傷疤能夠喚醒更多的孩子,他願意嘗試。2020年,劉秀祥先後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和全國“最美教師”稱號。

  守夢人

  2012年,劉秀祥大學畢業找工作時,曾有一家北京公司拋出年薪55萬元的橄欖枝。他婉拒了。

  他説,一個人活着,不應該讓人同情、可憐,應該讓人可佩、可敬。

  十年來,尤其是回鄉執教的頭幾年,他落下了“劉秀祥像乞丐一樣,四處乞討”的名聲——鎮上小餐館、五金店的門檻他都踩過,他還給同學、朋友“攤派”助學任務,希望能聯動更多社會力量捐資助學。

  “為了孩子們,我寧願丟掉尊嚴。”劉秀祥説,人在困難的時候,你幫他多少並不重要,安慰一句、拉他一把,傳遞的都是希望。

  他以《相信奮鬥的力量》為主題開演講、講座2000余場次,聽眾累計超過1000萬人次。演講是“付費”的——他每講一場,就有2個孩子能獲得資助。

  十年間,劉秀祥發起的“助學走鄉村行動”累計資助學生4200多人,資助金額達1300多萬元。

  更讓他高興的是一組數字:返鄉那年,望謨縣高考本科錄取人數只有70人,到2022年,僅劉秀祥執教的望謨縣實驗高中,就有280多名學生成績超過本科線。

  有個學生考了600分。劉秀祥建議他報考省外大學,可他卻想去貴州師範大學。原因是覺得祥哥太累了,將來想回鄉當老師,給他幫忙。

  劉秀祥覺得,返回大山,並不是唯一的回饋方式。但優秀的老師多一些,山區孩子改變命運的希望就大一些。

  在他看來,無論身處北京、上海,還是貴陽、望謨,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有更好的未來。

  這些年,看見孩子們的出山路越走越寬,劉秀祥説:“或許我走出大山,原本就不是為了逃離,而是為了在需要的時刻可以更好地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