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航空救援醫生為病人“追趕”時間

2022-09-26 14:59:00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39期

  

精神高度集中,“治愈”了恐高症

我們的任務,是為病人“追趕”時間

從內蒙古到北京航程短、高度低,氣流不穩定,平穩飛行的時間僅10分鐘左右

航空醫療救援已成為現代化醫療體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航空醫療專業水平,已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醫療水平的重要體現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常清潭 實習生 徐斐懿 曾令令

  

  “你好,999,需要轉運病人是嗎?”

  “病人現在情況如何?”

  ……

  “男性,51歲,主要診斷是腦室出血……”

  “你好機長,可以起飛了……”

  當999接到航空醫療救援任務,就意味着李慶友和同事們要出發了。

  李慶友供職於北京紅十字會航空醫療救援隊。這支隊伍的工作是借助固定翼飛機或者直升機更快更平穩更安全地實現患者“床對床”遠程轉運,以及轉運過程中的醫療急救。

  2014年,北京紅十字會999急救中心引進了國內第一架專業航空醫療救援直升機。作為國內醫療飛行和安全飛行最長的專業航空醫療救援隊的醫生,李慶友説:“我們的任務,是為病人‘追趕’時間”。

  空中ICU

  李慶友印象最深的一次航空救援,發生在2021年的內蒙古。

  那時,包頭有兩個沼氣中毒的危重病人,需要轉往北京專科醫院做進一步治療。從當地醫院到包頭東河機場的轉運過程中,病人生命體徵發生變化,隨時可能心臟驟停。

  情況萬分危急。心臟驟停超過4分鐘,腦組織會發生永久性損害。因此,心源性猝死救援有“黃金四分鐘”的説法。李慶友和同事們馬上展開急救,包括化驗、除顫、按壓、深靜脈穿刺等。

  飛機過去,把患者接過來——­航空醫療救援描述起來很簡單,但事實上,這項工作對時間和效率,以及服務流程和規範化、專業化操作的要求非常高。

  “深靜脈穿刺,在病房操作起來比較簡單,但在空中進行就很難。”李慶友説,從內蒙古到北京航程短、高度低,氣流不穩定,平穩飛行的時間僅10分鐘左右。顛簸,讓急救操作難度陡然上升。經過一番緊急處理,終於搶救成功。

  “回想起每一次機上緊急救援,都會覺得緊張”,李慶友説。因為一旦起飛,飛機就是一個封閉空間。儘管飛機上配置了心電監護、呼吸機、除顫儀、吸痰機、氧氣瓶、輸液微量泵等各類專業救護設備,功能相當於一個空中移動ICU,但還是無法像在地面醫院那樣,遇到棘手病情,有各科骨幹醫生及時協助。

  “在飛機上怎麼辦?”李慶友説,這對航空救援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專業技術能力要過硬,還要盡量保持情緒穩定,理性、精準地進行救護。

  一切以病人為主

  脫下白大褂,換上一身橘黃色的飛行制服,執行空中救援任務,李慶友首先要克服自己的恐高症。

  每次出任務,他都不會特意向窗外看。報名航空救援隊時,他曾擔心自己無法通過考核。一投入工作,恐高症好像就暫時被治愈了。“時刻都得關注病人的生命體徵,精神高度集中,就會忘了這事。”李慶友説。

  李慶友去過的海拔最高的機場,在西藏日喀則。“那天風特別大,飛機無法起飛。只能在那裏過夜,第二天一早返程。”他回憶説。

  嚴重的高原反應讓他因缺氧而頭痛欲裂。“當時血壓已經達到170了。但直升機裏空間有限,任務結束前一切都要以病人為主,因此在耐受的情況下,我們一般不會吸氧。”李慶友説,飛機上準備了6個氧氣瓶,但他和同組醫護人員都沒使用,全部留給了病人。

  飛機落地後,陸空對接環節至關重要——核對病人信息,檢查設備,確認醫院,預計到達機場時間,每一個步驟都不容輕忽。

  對病人而言,每多出一分,甚至一秒,靠近“生門”的希望和機會就變大。“我們要在可控的時間內,做好一切能做的。”這是李慶友工作的第一原則,他們會提前與收治醫院對接,確保所需醫療設備跟隨病人快速從飛機轉移到救護車,以免因為重新設置設備、調節參數而耽誤寶貴的搶救時間。

  2014年至今,北京紅十字會航空醫療救援隊已累計轉運國內外患者1000餘人,這其中包括兩名受傷的中國維和部隊軍人。

  2016年7月14日,救援隊奉命執行我南蘇丹維和部隊2名重傷員轉運回國任務。飛機穿越了緬甸、也門、肯尼亞等10個國家,往返總航程為21388公里,飛行時間總計27小時。

航空醫療救援隊醫生李慶友,在航空醫療救援直升機內執行任務  逯萬翔攝

  全部精力都給了工作

  5分鐘,從雲頂賽場到崇禮院區樓頂停機坪;20分鐘,從出具傷情報告到進入急診搶救室接受救治……

  2月7日,北醫三院崇禮院區指揮中心收到北京市紅十字會張家口賽區999直升機保障組的接診指令,一場事後被國際雪聯醫療官員漢斯稱為“完美救援”的航空醫療救護展開。

  在李慶友看來,航空醫療救援已成為現代化醫療體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航空醫療專業水平,已是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國家醫療水平的重要體現。

  有任務隨叫隨到,李慶友已經兩年半沒有回家了。“人們常説平衡工作和生活,就目前而言,我還平衡不了。我的精力全部給了工作。”他愧疚地説道。

  從業6年來,他發現,人們對更快更安全更好的醫療救護的需求與日俱增。“對於一些位置偏遠的地區來説,航空轉運是最便捷的方法。”李慶友説。

  有數據顯示,2021年3月,我國常態化備勤的醫療救護機隊規模達近300架。如果從2014年北京紅十字會999急救中心引進國內第一架專業航空醫療救援直升機開始算起,從1到300,中國只花了7年時間。

  但現階段來看,空中醫療在我國還是一種較新的醫療模式。李慶友説,他希望能積累更多救護經驗,為中國航空醫療救援事業添磚加瓦。

  為病人“追趕”時間的飛行,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