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豐”景如畫
漁船從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門漁港出發,奔赴東海漁場(2022年8月1日攝) 姚峰攝 / 本刊
➤這顆萬年炭化稻米的出土,證明了上山的先民們是已知世界上最早開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一群人
➤數字化改革為浙江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力,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方問禹 黃筱 許舜達
從東海漁業千船競發,到杭嘉湖平原顆粒歸倉,再到浙西南山區花果飄香,這裡豐收場景濃墨重彩。
從上山遺址中的炭化稻穀,到數千年來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再到我國首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這裡農耕文明歷久彌新。
浙江是經濟大省、市場大省,“七山一水兩分田”的自然稟賦令精耕細作的農耕文化,繁盛至今。
“魚米之鄉”豐收忙
9月16日,今年第12號颱風“梅花”落幕,東海漁場也全面開漁。在寧波市象山縣的石浦港內,伴隨着遠航的汽笛聲,近2000艘大馬力鋼質漁輪整裝待發。
“這兩天風平浪靜、天氣晴朗,是個好兆頭啊!”浙岱漁11525船老大韓宜斌告訴記者,本來擔心這次颱風會影響開漁時間,但沒想到它帶過一陣風雨後,很快就離開了:“我們相信這是吉兆。”
按照慣例,開捕後兩三天,“第一網”東海海鮮將批量上市,而少數近岸作業漁船,最快則在當日傍晚至第二日凌晨就能將新鮮漁獲送往市場。
9月17日凌晨,滿載漁獲的漁船返回水産品集中交易碼頭,漁民們忙着將首批捕獲的梭子蟹、帶魚、鯧魚等分揀、裝箱,通過冷鏈貨運銷往全國各地。
近些年,舟山漁民皮皮蝦、梭子蟹、鯧魚等經濟魚類的産值平穩增長。8月1日首批開漁的浙岱漁11227船老大朱思軍説,去年産值600萬元,今年僅8月份産值就已有150萬元,“肯定是個豐收年”。
舟山市岱山縣近年持續實施科技示範船改造,研發應用先進的保鮮冷鏈技術,比如通過配置“不凍液”製冷保鮮設備,漁船最高可實現零下40攝氏度環境下不凍,持續發揮保鮮製冷效果。
“冷凍倉改造大大增加了漁獲鮮度,售價自然也明顯上漲。”今年第一水的漁獲,船老大戎爭就賣出了不錯的價格。《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了解到,安裝高新製冷保鮮設備的漁船,預計全年能增收20萬元。
秋日暖陽下,豐收景象還在杭嘉湖平原成片金燦燦的稻田裏。這是一年中最忙的季節,孫建龍和父親各展所長,讓3300多畝稻穀顆粒歸倉。
29歲的孫建龍是“糧二代”,17歲跟着父親種水稻,後來子承父業成為種糧大戶。他擔任理事長的湖州市吳興區八里店鎮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350畝,累計投資1500多萬元,擁有農機110&套,年産值900多萬元。
與父輩種糧追求高産不同,孫建龍接班之後建立了自己的大米品牌,並從高産普通大米轉換成優質綠色無公害大米。2018年,合作社開始稻魚綜合種養,每畝産值能達到8000元,是普通種田的4倍。
新農人辦法多。孫建龍創造性實行“米票”機制:村民流轉1畝地給合作社即獲一張米票,可換合作社380斤大米,吃不完按2元1斤折現,這既緩解了合作社資金流轉和銷售壓力,又解決了不再種地的老鄉們的口糧問題。
白露時節,溫嶺市國聰家庭農場900余畝晚稻長勢喜人,正在田埂邊察看長勢的農場主朱國聰一臉喜悅。
“上半年種植了2080畝早稻,畝産達到475公斤,比去年畝均增産50公斤。預計10月底晚稻將開鐮收割,目前來看收成也不會差。”朱國聰説,這些年政府推動技術、機械、扶持政策進一步向種糧領域集聚,讓他對種糧前景愈發有信心。
農耕文化繁盛至今
根據最新考古發現,稻米的源頭可上溯到約一萬年前。位於浙江省中部,主要分佈在錢塘江上游流域,以浦江縣上山遺址為代表的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
上山遺址館內有一個方形展櫃,陳列着一個極小的物件:一粒炭化米。它在2006年發現於浙江浦江縣上山遺址的地層中,屬於上山文化早期,距今約11000至8500年。米粒長3.732毫米、寬1.667毫米、厚1.723毫米,屬於馴化初級階段的原始栽培稻米。
通過科技考古,專家們認定這粒米是人工栽培的,是迄今考古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這顆萬年炭化稻米的出土,證明了上山的先民們是已知世界上最早開始人工栽培水稻的一群人。
時間進一步拉近,在余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側山谷中,考古發掘揭露了河姆渡文化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時期三個時期的大規模稻田,面積達到8萬平方米。
浙江舟山市普陀區700多個島嶼中,有一座螞蟻島。新中國成立後,僅有40條舢板的螞蟻島人,駐足2平方公里多一點的彈丸之地,毅然把目光投向了廣袤的大海。
為了加快進發外海捕撈,漁民把自家的銅火囪、蠟燭&、銅面盆、金銀首飾捐出來,把鑲嵌在衣櫥、棉櫃、箱子上的金屬摳下來,東拼西湊購得一艘大捕船,取名“火囪船”。
“手搓出了血泡,結成厚厚的繭子。”年已九旬的李雪濃回憶説,當年島上婦女們日夜趕工2個多月,搓出12萬斤草繩,又換得一艘大捕船,取名“草繩船”。
半個多世紀以來,頭枕着波濤的螞蟻島人,像“螞蟻雄兵”般抱團奮鬥,敢啃硬骨頭,締造了一座英雄島。他們在荒島石林中墾田植綠,創造多個“全國第一”,成為全國漁業一面旗幟。
採用現代科技開展海水養殖、推進蝦皮精深加工、發展造船業……多年來螞蟻島不斷加快漁業經濟轉型步伐,越來越多的漁民走上了新的創業和就業之路。2021年,螞蟻島生蝦皮産量在國內市場佔有率達80%,年産值超過3億元。
7月18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會在浙江省青田縣開幕。大會以“保護共同農業遺産,促進全面鄉村振興”為主題,邀請有關國家、區域、國際組織、學界等探討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與糧食系統韌性、鄉村可持續發展、農民生計改善等重要議題。
流水潺潺,綠意盎然,在水田裏種稻,在稻穀下養魚……地處浙南山區的青田先民,面對“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條件,智慧地創造出了“以魚肥田、以稻養魚、魚糧共存”的稻魚共生系統,迄今已逾1300年。
2005年6月,稻魚共生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如今行走在青田鄉村,依然隨處可見田魚戲水。青田縣方山鄉上莊村村民林國平,正在稻叢裏彎腰忙碌。他所在的村,有着“中國田魚村”的稱號,“有水則有魚,田魚當家禽”。
青田是我國著名僑鄉,旅居世界各地的青田人達到23萬,分佈於120多個國家與地區,當地常住人口約一半是僑眷、僑屬。然而無論腳步走到哪,青田農耕文化與産業繁盛至今。
本刊記者了解到,青田縣以僑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龍頭,專責營銷推廣“青田稻魚米”品牌,對全縣稻魚共生産品進行統一經營管理。樹立高標準,推廣“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加工包裝、統一品牌銷售”的“五統一”産供銷模式。2021年全縣稻魚共生面積達到5.54萬畝,其中“五統一”示範基地7000畝,總産值2.65億元。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精耕體面有作為”。隨着農村全方位蝶變,精神文明與文化需求自然生發,農民展現新風貌。如今在浙江農民的獲得感中,農耕作為一種文化的分量越來越重,豐收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農業數字化先行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是浙江省工業重鎮,GDP産值超千億元,擁有境內A股上市公司19家、規上企業765家,集中在醫藥化工、機械裝備、輕工紡織等産業,其中不乏龍盛、閏土、臥龍這樣的行業龍頭企業。
既是工業強區,更是産糧大縣。2021年,上虞完成糧食種植面積55.13萬畝,連續五年保持浙江全省第一,以全省2%的面積提供了4%的産量,實現了“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多贏局面。
本刊記者了解到,上虞主要糧食作物主推技術到位率達98%,糧食畝産達485公斤;建成浙江省級千畝綠色高産示範方14個,良種覆蓋率達100%。
已經解決吃飯問題的今天,“魚米之鄉”浙江沒有停下腳步,依舊向着豐産優産、生態高效的農業現代化方向進發。
9月16日召開的全省農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浙江省委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方向,突出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堅決守住糧食安全底線,以科技強農、機械強農為切入點,加快建設農業科創高地,加快重塑現代農業産業體系、生産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推進農業數字化、科技化、機械化、綠色化、融合化,聯動推進農業高質高效和農民增收致富,建設農業現代化先行省,為“兩個先行”提供基礎支撐。
在全國率先開展《糧食安全責任書》黨政主要領導雙簽制;率先建立種糧補貼動態調整機制;率先實行全省域水稻完全成本保險,進一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和種糧效益;積極穩妥推進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整治優化,810萬畝糧食生産功能區糧食生産貢獻率達67%;科學劃定國土空間“三區三線”,推進耕地、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産功能區層層套合……
2021年,浙江省糧食播種面積1510.1萬畝、産量124.18億斤、畝産411.2公斤,均創近6年新高。今年,浙江省早稻播種面積增長16.67萬畝,增量居全國第一;夏糧、夏油、早稻生産獲農業農村部“三表揚”;全省生豬、蔬菜、水産品保障能力顯著增強,“菜籃子”拎得更穩。
浙江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介紹,為解決糧食生産與消費需求、糧食儲備與口糧消費匹配度不高等痛點,浙江省近年啟動以“優糧優産、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為內涵的“五優聯動”,通過融合糧食産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從而推動糧食産業高質量發展。
在湖州市南潯區費家埭數字漁村,傳統漁塘都裝上了智能傳感器,漁民通過手機就能掌握水質變化,精準控制自動增氧等作業,100多畝的漁塘只需1個管理員。
目前,南潯的數字漁塘已有3000多個。當地還陸續建成漁業産業大腦等智慧&&,依託大數據,政府部門不僅能精準掌握養殖情況,還能提前發出預警。
“浙江鄉村大腦2.0”正式上線,“浙農碼”累計賦碼用碼量超5000萬次,“仙居楊梅産業大腦”等一批農業全産業鏈數字化應用應運而生……數字化改革為浙江農業現代化注入新動力,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