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茶館找人民調解員説理去

2022-09-19 11:03:39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38期

 

  人民調解員劉磊(右一)在和茶客喝茶聊天 胡銳攝

“遠赴邊疆,我是堅守國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深入百姓,我是化解基層糾紛的第一道防線。”

“泡”在茶館裏,一碗茶的工夫,化解鄰里矛盾,幾塊錢的成本,避免一場官司

調解員不僅是職業,還代表有公信力、受尊重的社會形象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常清潭 實習生 陳敏 曾令令

  

  常年爐火熏烤得黑漆漆的老虎灶上,一排鋁壺霧氣結頂。取兩&&外的六安茶梗,以臨渙泉水沏成熱氣騰騰的棒棒茶——安徽臨渙,一個擁有600多年飲茶文化的古鎮,在一杯茶中開始新的一天。

  有事到茶館説,是臨渙人的習俗。誰家遇上棘手事,總愛到茶館裏説道説道。茶館裏人多,你一言我一語,是非曲直一目了然。若相持不下,就需要公平持中、言語有分量的人居中調停,這就是“茶人”。

  一方小茶館,承載着當地人的喜怒哀樂,也成就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的地方特色。

  時代變遷,“茶館説理”有了新內涵。如今,鎮上20多家茶館都設了調解室,50余名專兼職調解員“泡”進茶館裏,提壺倒茶、推杯換盞,以茶為媒、化解民憂。

  2019年,退伍軍人劉磊加入了“茶人”的隊伍。他説:“遠赴邊疆,我是堅守國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深入百姓,我是化解基層糾紛的第一道防線。”

  士兵變身“茶館包公”

  陳家的樹長到王家去了,張家的雞懷疑被李家的狗叼走了,家長裏短、雞毛蒜皮……剛接觸調解工作時,劉磊的內心是抗拒的。

  劉磊曾在武警新疆總隊南疆指揮部服役,參加過反恐,護衛過奧運火炬傳遞,還連續兩年獲得“優秀士兵”榮譽。退伍後,劉磊返鄉被選聘為臨渙司法所專職人民調解員。

  最初,他對調解一無所知。面對各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瑣事糾紛,心理落差很大。

  “原來是保家衛國的士兵,現在卻跟家長裏短打交道。”劉磊説,有時候跑斷腿、磨破嘴、操碎心,卻被人説偏心或者和稀泥,“怎麼都不落好”。

  師父王士宏察覺到劉磊的情緒波動,主動找他談心。

  王士宏是臨渙鎮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在當地有“調解王”之稱。他1986年投身調解工作,至今已有36年。2017年,王士宏被評為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

  “當兵的時候,你是堅守國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線。現在回到家鄉做調解員,就是化解基層糾紛的第一道防線。”師父簡短的一句話,讓劉磊茅塞頓開:不論是保家衛國,還是為民分憂,只要用心去做,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發光發熱。

  “從那時起,開始覺得這份工作一點都不平凡。”劉磊説。

  既然老鄉們都喜歡喝茶,大事小情願意在茶館道一道,劉磊就決定自己開個茶館,既能當法治宣傳的陣地,還方便開展工作。

  很快,劉磊的“沈家大院”開張了,他當起了“茶館包公”。

  組建“兵哥調解團”

  茶館是劉磊收集工作線索的“情報中心”。

  2020年9月3日,跟茶客們閒話家常的時候,劉磊聽到一起發生在附近村裏的父子糾紛。這家的兒子離婚了,帶着孩子一起生活。由於在外打工艱難,兒子時常喝酒發牢騷。偶爾被老人説了幾句,兒子受不了刺激推了老父親一把,帶着孩子離家出走了。

  “剛開始,這對父子根本無法共處一室,孩子也一直哭。”劉磊回憶説,他和同事選擇用“背對背”的方式和父子倆分別談心。

  先共情。“身為男人,面子固然重要,但有苦楚説出來也不丟人。”在劉磊看來,設身處地站在當事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這是打動對方促成和解的第一步。

  再講理。劉磊告訴當兒子的,必須要承擔自己的責任;轉頭再跟當老人的説,溝通很重要,要通過有效的交流方式緩和家庭矛盾。

  父子二人心平氣和地坐在了一起。兒子主動承認了錯誤,傾訴了近年來的生活不易,並保證改過;父親老淚縱橫,諒解言和。

  看著二人冰釋前嫌,牽着孩子歡喜歸家,劉磊感覺自己的努力很值得。

  幾年下來,劉磊總共調解處理矛盾糾紛300多起,成功率達96%。如今,“沈家大院”裏的調解員從劉磊一人變成了一個團隊——十余名和劉磊一樣的退伍軍人組成了“兵哥調解團”。

  “人與人之間,其實就是一杯茶的距離。”這是流傳在臨渙調解員中的一句話。

  “泡”在茶館裏,一碗茶的工夫,化解鄰里矛盾,幾塊錢的成本,避免一場官司。一方小茶館,深藏着中國人以和為貴的善良和大事化小的智慧。

  做扎根基層的紅柳

  力薄莫負重,言輕莫勸人。

  在臨渙,像劉磊和師父王士宏這樣的調解員不僅是職業,還代表有公信力、受尊重的社會形象。

  “一杯茶”調解法,是王士宏在30餘年的調解工作中總結出的獨創秘籍。第一杯茶,尋共情;第二杯茶,説人生;第三杯茶,述糾紛;第四杯茶,找支點;第五杯茶,拆面子;第六杯茶,置梯子;第七杯茶,達協議。

  調解矛盾如同品茶,要把握好“品”的火候和“調”的力道。氣氛緊張時,一杯茶寧神清心;僵持不下時,一杯茶緩和氣氛;矛盾化解時,一杯茶握手言和。

  在劉磊和同事們看來,讓面紅耳赤走進茶館的當事人,和和氣氣地出門去,是最佳的調解效果。

  調解員們活躍在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在“喝茶説事”中調解基層矛盾,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落實到關心每一項民生小事、解決好每一次具體糾紛之中。如今,與劉磊同行的調解員隊伍越來越壯大。除了“兵哥調解團”,當地威信較高的老幹部、老黨員、老教師等也被吸納進“茶人”行列,民間的調解力量逐漸整合為專業的調解團隊。

  2020年,“臨渙茶館人民調解委員會”被司法部評為“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委員會”。

  劉磊説,他想做一棵扎根基層的紅柳。當兵的時候,他在漫漫荒漠中見過這種植物,它守土盡責,努力向下扎根,汲取拔節向上的養分。

  對他來説,小小的一方茶館,是舞&,也是以茶為媒解民憂的“新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