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讓琵琶在網絡世界“出圈”


用琵琶演繹文化經典
➤中國傳統民樂有着悠久歷史和獨特魅力,但大眾普及度並不高。如何讓琵琶在網絡中“出圈”?➤“蘭陵王是戰場上的英雄,戰鼓是他的魂。”劉婧將中國鼓的鼓點與琵琶旋律相結合,展現金戈鐵馬的恢弘氣勢
➤“中國樂器有着無可替代的優秀表現力,它們承載着中國音樂家們超凡脫俗的想象力。我的夢想就是讓越來越多的中國樂器活起來。”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常清潭 實習生 徐斐懿 於佳鑫
出生於曲藝之鄉天津的劉婧,在視頻網站上有一個更為人熟知的名字——柳青瑤。
作為一名琵琶演奏者、視頻博主,劉婧能將琵琶獨奏與交響樂融合,演繹出木蘭替父從軍的悲壯;能用琵琶模仿短兵相接、戰馬嘶鳴的聲效,重現蘭陵王入陣的英姿。
與琵琶結緣二十餘年裏,從演奏到創作,從熱愛到推廣,從音樂到文化,劉婧以琵琶為筆,努力用音樂訴説一段段文化經典。
讓琵琶與互聯網“擦出火花”
劉婧把琵琶稱為自己的“木頭朋友”。相識至今,這位木頭朋友已經陪伴她二十餘年。
劉婧的父母是科研工作者,也是傳統文化迷,愛好書法、國畫、捏泥人。“遺憾的是,他們都五音不全,所以特別希望我能學一點音樂特長。五歲那年,我就開始學琵琶了。”劉婧説。
在中國傳統民樂中,琵琶位列彈撥樂器之首。從演奏技巧來看,琵琶講究“輕攏慢捻抹復挑”,演奏時手指需要從裏側向外側翻,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性動作相反,是傳統民樂中最難入門的樂器之一。
儘管上手困難,劉婧還是堅持下來了。從小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劉婧發自內心地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喜歡上琵琶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劉婧曾師從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的多位琵琶演奏家。勤學苦練之下,她的演奏技藝逐漸精湛。13歲時,她在瑞典和比利時音樂節中的演奏後,登上歐洲報刊頭條。2008年入學南京大學後,她加入了校民樂團,擔任琵琶獨奏及彈撥樂聲部長。
畢業後,劉婧成為一名互聯網從業者。工作之餘她經常思考,中國傳統民樂有着悠久歷史和獨特魅力,但大眾普及度並不高。如何讓琵琶在網絡中“出圈”?
2016年7月,劉婧在視頻網站發布第一條投稿——流行歌曲《山水之間》的琵琶翻奏。婉轉靈動的樂聲配合水墨扁舟的背景,仿佛一幅煙雨江南的畫卷徐徐展開。
視頻發布後,劉婧收穫不少好評,這讓她有了信心。隨後,她發布了不少視頻,翻奏熱門流行歌曲、電視劇配樂、“二次元”動漫和游戲等。製作每一條視頻,劉婧都用心對待。從演奏場景到服裝道具,從演奏技藝到採音效果,她總是力求在視覺和聽覺上為觀眾帶來美的感受。
這些精彩的視頻,很快讓琵琶“出圈”了。有些觀眾留言&&,看過視頻,也萌生了學習琵琶的念頭。“剛開始做視頻時,網站裏專注民樂演奏的人太少了。能用自己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認識琵琶、喜歡琵琶甚至學習琵琶,我感到非常自豪。”劉婧説。
從翻奏者到創作者
2016~2019年,劉婧共發布100多條翻奏視頻,單條最高播放量近200萬次。“曝光率高並不意味着品質最好。”隨着對琵琶感悟的加深,劉婧陷入了創作瓶頸期。
“對一首流行歌曲來説,歌詞才是核心,旋律是為歌詞服務的。”在劉婧看來,如果只是翻奏有歌詞的曲目,那懷中的琵琶只是一件演奏旋律的工具,無法承載更深的音樂內涵。
2019年初,劉婧停止更新視頻,為琵琶尋找更合適的“破圈”之路。她拜訪許多作曲家,接觸錄音、混音等音樂製作流程;參觀錄音棚時,許多新奇的音效給了她靈感——用琵琶模擬各種音效,與演奏旋律有機結合;接觸搖滾樂、爵士樂後,她發現古典民樂和新潮説唱也能擦出奇妙火花。
經過自我沉澱,劉婧明確了轉型方向——從一名演奏者變成創作者,在創作中注入對民族音樂的領悟。
幾個月後,劉婧的視頻賬號恢復更新,與她一同回歸的,還有許多優秀的原創音樂作品。劉婧創作了“戰神”系列琵琶曲,以琵琶為主奏,配合其他樂器,展現古戰場上英雄的霸氣身姿。
在樂曲《木蘭辭》中,她將中西方音樂風格大膽結合。“琵琶獨奏象徵着木蘭在沙場上戰鬥的孤單身影,而背景的交響樂則象徵着巨大的歷史洪流。”劉婧説,這種點與面的結合,讓木蘭勇敢堅毅的形象得到了生動詮釋。
在她的原創樂曲中,播放量最高的是《蘭陵王入陣曲》。“蘭陵王是戰場上的英雄,戰鼓是他的魂。”劉婧將中國鼓的鼓點與琵琶旋律相結合,展現金戈鐵馬的恢弘氣勢。
視頻發布後,有網友為她留言:“在音樂聲中,我仿佛看見戰場上千百鐵騎衝入敵陣,馬蹄揚起漫天黃沙。”
在劉婧看來,這一創作靈感與她的學習經歷密不可分。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劉婧分別攻讀英語和歷史學專業。“對歷史學的喜愛,讓我明確了創作主題。英語學習讓我體悟到語言的節奏。這種通感,讓我在創作中學會了把握樂曲的神韻。”劉婧説。
理解音樂的文化內核
無論是更為人熟知的二胡、竹笛,還是冷門甚至失傳的尺八、箜篌,在劉婧看來,每一種民族樂器都承載着悠久深厚的傳統文化。
“我們都學過《錦瑟》這首詩,但很多人沒有真正聽過瑟的聲音。”劉婧説,如果不能從聽覺上具象感受,文字傳達的意向就會變得遙遠抽象,受眾也很難把握住詩歌傳達的情感。
於是,劉婧創作了歌曲《錦瑟》,在編曲中加入瑟、楚國笙、編鐘、編磬、琵琶五種古典樂器。歌曲使用的瑟以曾侯乙墓出土的瑟為原型製作而成,劉婧希望為聽眾還原琴瑟和鳴的聽覺體驗。
在同樣的思路下,劉婧還創作了歌曲《李憑箜篌引》,並在曲中用箜篌高音區的泛音,模擬出空靈悠遠的鳳凰鳴叫之音。這一視頻作品被江西省線上教育平台收錄,如今已納入高中語文課件。“想到自己的作品具有教育意義,我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劉婧説。
劉婧希望中國民樂能夠走出國門。“中國樂器有着無可替代的優秀表現力,它們承載着中國音樂家們超凡脫俗的想象力。我的夢想就是讓越來越多的中國樂器活起來。”在牛津大學演講時,劉婧説出了自己的希望。
二十餘年來,劉婧曾隨外交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等出訪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演出與交流活動,把琵琶的聲音傳播到更廣闊的世界。
接觸各種類型的音樂後,劉婧認為,東西方音樂之間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比如經典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就是用西方樂器演繹東方傳説的代表。“歸根結底,最重要的還是讓音樂承載的文化內核被聽眾理解,這是每一個音樂人的使命和職責。”劉婧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