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三代人·百萬畝林海 ——塞罕壩二次創業再出發
塞罕壩機械林場風光(2021 年 8 月 23 日攝) 牟宇攝 / 本刊
➤“今年林場先後完成攻堅造林6600余畝,大部分位於土層貧瘠的石質陽坡。現在,能看到的地方,都是樹,都是綠色。”
➤林場實現了衛星、無人機、探火雷達、視頻監控、高山瞭望、地面巡護有機結合,快速反應,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塞罕壩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提供着超過100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忠華 曹國廠 高博 馮維健
八月的塞罕壩,滿眼都是迷人的風景。林海蒼翠連綿,綠草如茵鋪展,花海美不勝收……
今年是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建場60周年。60年前,這裡是“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如今,這裡建成了百萬畝人工林海,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
站在新起點續寫綠色傳奇
夏秋之際,驅車穿行塞罕壩,萬頃林海讓人心曠神怡。
塞罕壩,地處河北省北部、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南緣。在衛星雲圖上,這一彎深深的碧綠,仿佛展開雙翅的雄鷹,築起距首都北京最近的一道生態屏障。
自1962年建場以來,60載寒來暑往,一代代塞罕壩人將這片曾經林木稀疏、風沙肆虐的荒僻高嶺,變為115萬畝人工林海,成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範例。
2021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塞罕壩機械林場考察時強調,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
站在新起點上,塞罕壩人朝着綠色夢想昂首闊步。
康熙點將&,海拔1800米,塞罕壩登高遠眺最佳地點。放眼遠眺,一片嫩綠矮小的樟子松隱藏在林海中間。
這裡是塞罕壩機械林場陰河分場亮兵&營林區的大西溝攻堅造林地,陡峭的荒山被一抹新綠裝點得生機盎然。
“坡度超過40度,最薄處土層僅有10厘米,土壤下面是堅硬的板石,中間還夾雜着大小不一的碎石。”陰河分場副場長時辰説,在這種自然條件惡劣的石頭山上造林,難度可想而知。
建場60年來,經過三代塞罕壩人的不懈努力,一些易成活的地方早已遍佈林草,剩下的是零散小地塊。攻堅造林,成了塞罕壩人的新課題。
“再難啃的硬骨頭,也要啃下去!”塞罕壩機械林場場長陳智卿説,“今年林場先後完成攻堅造林6600余畝,大部分位於土層貧瘠的石質陽坡。現在,能看到的地方,都是樹,都是綠色。”
植樹造林,講究“三分造,七分管”。林子基本成形後,管護不可或缺。
眼下,塞罕壩機械林場營林科務林員袁中偉正忙着組織各分場對今春種下的柞樹進行檢查,監測林木生長情況,統計成活率。
36歲的袁中偉用“森林醫生”形容自己的工作。“我們主要負責森林病蟲害防治和檢疫。夏末初秋是樹木的生長旺季,也是病蟲害多發季。我們要對樹木成活率進行全面系統排查,以便秋冬季更好開展撫育作業。”他説。
營造針葉闊葉異齡復層混交林,是塞罕壩二次創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受高寒、高海拔、半乾旱、土地沙化等因素影響,塞罕壩過去幾十年造林主要圍繞華北落葉松、樟子松和雲杉等三大樹種展開。但樹種單一對防蟲、防火、防病害等方面都可能造成不利影響。
為了保證林場健康、持續、優質、安全發展,塞罕壩因地制宜、科學施策,引入樺樹、柞樹、花楸等5個闊葉樹種,推進針闊混交林建設,打造林灌草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系統,提高樹種多樣性,實現林場的良性循環。
陳智卿介紹,通過攻堅造林、森林盲區清零、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年活動,讓塞罕壩森林生態系統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傳承好守護綠色的接力棒
“綠之源”,是佇立在塞罕壩尚海紀念林裏的一塊精神之石。紀念林以塞罕壩機械林場第一任黨委書記王尚海命名。它不僅是塞罕壩百萬畝人工林海的起源地,也是塞罕壩精神的發源地。
1962年,40歲的王尚海時任承德地區農業局局長,組織上動員他到新成立的塞罕壩機械林場任職,他毫不猶豫地接下了任務,帶領着369名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創業者,在這個荒涼的地方白手起家。
就這樣,塞罕壩第一批建設者開始了戰天鬥地的拓荒之路。
“那時,我們喝的是雪水、雨水、溝塘裏的水,吃的是黑莜面窩頭、土豆和鹹菜。”當年跟5個女同學一起毅然奔赴壩上的陳彥嫻,如今已滿頭銀發,回憶起當年的艱苦磨難,她的眼神仍然堅定,“每次看到自己親手栽下的樹苗長成大樹,幸福感就難以言説。”
因缺乏高寒高海拔地區造林經驗,1962、1963年連續兩年造林成活率不到8%。一次次失敗,動搖了人們的信心。關鍵時刻,王尚海等四位林場領導破釜沉舟,分別把家從北京、承德、圍場縣城搬到塞罕壩,很快穩定了軍心。
1964年春天,塞罕壩開展了提振士氣的“馬蹄坑大會戰”。氣溫很低,渾身的泥漿凍成冰甲,走起路來咣咣直響,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叫累,終於造林516畝,成活率達到90%以上。
從這裡開始,從一棵樹到一片林海,塞罕壩的造林事業開足了馬力,最多時1年造林8萬畝。王尚海在塞罕壩幹了13年,在任期間林場造林54萬畝。1989年,68歲的王尚海病逝。
活着,在這裡安家;死後,在這裡守望。遵從遺願,他的骨灰被撒在了這片林海。伴他長眠的那片落葉松林,如今叫“尚海紀念林”。
“與第一代務林人的艱苦相比,我們吃的這點兒苦不算什麼。”時辰説,今年春天攻堅造林時,溝溝岔岔裏仍有積雪。冷不算什麼,關鍵坡度大,機械上不來。他組織30多名技術人員每天早晨7點多進場,靠人工把石塊一鎬一鎬刨出來。
“接力傳承塞罕壩精神,讓綠色在塞罕壩生根蔓延,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時辰説。
創業艱難,守護好這片綠也並非易事。在廣袤的青山綠樹間,偶爾會出現一座三四層高的白色建築,顯得突兀而孤獨,那是一座座“望海樓”。
望海樓,望的是林海,觀的是火情。51歲的劉軍、王娟夫婦在月亮山望海樓從事防火瞭望工作。一部電話、一個記錄本、一支筆和窗邊的一台望遠鏡,是他們瞭望所用的工具。
他們每天對望海樓周圍近20公里範圍內的森林進行定時瞭望,每15分鐘記錄一次瞭望情況。在防火關鍵時期,夜間還要每小時向林場防火指揮部通報一次林區火情。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在塞罕壩機械林場森林防火指揮中心,中心主任彭志傑緊盯着對面的大屏幕。這是林場防火視頻監控系統,可將浩瀚森林和廣袤草原盡收眼底,實時監控林場花草樹木的安全。
為確保森林資源安全,林場建立了“天空地”一體化森林防火預警監測體系,有效提升了防滅火能力,實現了衛星、無人機、探火雷達、視頻監控、高山瞭望、地面巡護有機結合,快速反應。
除了防火,森林病蟲害也被稱為“無煙的火災”。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已建立起“外防輸入、內防輸出”高效管控防治體系,在對外來物種入侵進行調查的同時,對現有病蟲害進行預防性人工噴霧,極大提升了對病蟲害的防治效果。
60年來,塞罕壩沒有發生過一起森林火災。2017年12月,塞罕壩機械林場建設者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地球衛士獎”。2021年9月,林場又榮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領域最高榮譽——土地生命獎。
二次創業譜寫綠色發展新篇章
60年來,塞罕壩的創業路,是播種綠色之路、捍衛綠色之路,更是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塞罕壩百萬畝林海築起綠色屏障,有效阻滯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每年為灤河、遼河下游地區涵養水源、凈化淡水2.84億立方米,每年防止土壤流失量513.55萬噸,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萬噸,釋放氧氣59.84萬噸。
塞罕壩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物種資源,使其成為珍貴、天然的動植物物種基因庫。有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1種、魚類32種、昆蟲660種、大型真菌179種、植物625種。
據中國林科院評估,塞罕壩的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提供着超過100億元的生態服務價值。與建場初期相比,塞罕壩及周邊區域小氣候得到有效改善,無霜期由52天增加至64天,年均大風日數由83天減少到53天,年均降水量由不足410毫米增加到460毫米。這是大自然回饋給塞罕壩的巨大財富。
近年來,塞罕壩機械林場不斷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通過駐村幫扶、生態旅游、苗木生産,使4萬多百姓受益,帶動2.2萬名貧困人口實現脫貧。2021年2月,塞罕壩機械林場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如今,林場已成為帶動群眾致富的“綠色銀行”。
以綠為“媒”,靠綠生金。在毗鄰塞罕壩機械林場的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哈裏哈鎮哈裏哈村,經過造型師的巧手修剪,一株株松樹搖身一變成為“迎客松”“不老松”等景觀樹。目前,這個不到2000人的村莊,人均年收入從2014年不足2000元增長到9000多元,被譽為“塞罕壩生態第一村”。
60年,樹木更樹人。塞罕壩人走的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愛綠植綠護綠、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道路。
2021年河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推進塞罕壩機械林場“二次創業”的實施方案》,全面開啟了二次創業新征程,力爭經過10年的建設發展,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目標,為世界提供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樣本。
根據規劃,到2030年,塞罕壩機械林場林地面積將達12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86%,森林生態系統更加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生態服務功能顯著增強。
“在二次創業新征程上,我們將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真刀真槍幹一場,幹出一番新面貌。”陳智卿介紹,目前,林場正在實施塞罕壩精神宣傳教育、森林草原“防火墻”、自然保護地系統化保護、林草生態價值轉化、森林資源培育與質量提升、綠色産業培育壯大、管理機制改革創新、基礎設施補短板8大工程,努力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統一,奮力續寫新的綠色奇蹟。
“好成績,都是幹出來的、拼出來的。”塞罕壩機械林場黨委書記安長明説,為更好地發揮生態文明建設生動範例的示範引領作用,塞罕壩將力爭經過10年的建設發展,實現生態功能顯著提升、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管理機制全面創新、綠色産業健康發展、生態成果區域共享,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的目標。
如今,塞罕壩的綠色正加快向外輻射延伸。“十四五”期間,河北省計劃完成造林綠化1500萬畝、森林撫育1500萬畝,沙化土地治理840萬畝,退化草原人工種草生態修復70萬畝,鞏固退化草原生態修復110萬畝。到202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36.5%,森林蓄積量1.95億立方米,固碳3.56億噸,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73%以上,濕地保護率不低於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