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工坊,一場旨在“提低”的鄉村試驗

2022-08-15 15:41:57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33期

 

  

共富工坊是由台州基層黨組織在遵循市場規律前提下,通過機器下鄉、設備進村、加工入戶等形式,引導企業把生産加工環節布局到農村,利用農村黨群服務陣地、閒置房屋土地等既有資源創辦的廠房式、車間式、居家式工坊

截至2022年7月中旬,台州已有600多家共富工坊掛牌運營,吸納農村殘障人士、低收入群體、富餘勞動力2.2萬多人就業,預計年人均增收2萬多元,已發放工資1.7億元

一條黨建引領、産業為基、村企聯動、多方共贏的新路,正在形成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俊祿

  

  屋外驕陽似火,室內一片清涼。2022年7月12日,在位於浙江省台州市黃岩區沙埠鎮橫溪村的共富工坊內,十幾位老人一邊手工製作聖誕禮品,一邊歡聲笑語拉着家常。

  “一天可以做300來個,賺到90塊錢。”曹素貞家是低保戶,老伴因車禍殘疾,兒子有智力障礙。這份家門口的工作不用日曬雨淋,既能補貼家用,又方便她照顧家人。

  這家工坊佔地面積160平方米,由相關企業與橫溪村黨支部結對建成。公司提供訂單,村裏組織富餘勞動力從事工藝品來料加工,目前約有20位村民在工坊工作。

  橫溪村僅有291畝耕地,經濟實力較為薄弱,戶籍人口平均年齡近50歲,60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30%。“在共富工坊帶動下,村民增收了,村集體也逐漸從後進村、薄弱村向富裕村轉變。”橫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徐從宰説。

  一邊是農村低收入群體缺工作,一邊是部分製造業企業缺工人。如何整合多方資源,既推動村民家門口致富,又幫企業解決用工難題?2021年以來,浙江台州的山海鄉野間萌發出黨建引領共富工坊這一新方式。

  記者調研了解到,共富工坊是由台州基層黨組織在遵循市場規律前提下,通過機器下鄉、設備進村、加工入戶等形式,引導企業把生産加工環節布局到農村,利用農村黨群服務陣地、閒置房屋土地等既有資源創辦的廠房式、車間式、居家式工坊。

  截至2022年7月中旬,台州已有600多家共富工坊掛牌運營,吸納農村殘障人士、低收入群體、富餘勞動力2.2萬多人就業,預計年人均增收2萬多元,已發放工資1.7億元。

台州市黃岩區沙埠鎮橫溪村村民曹素貞在村裏的“共富工坊”工作(2022年7月12日攝) 王俊祿攝 / 本刊

  黨組織牽線精準“提低”

  7月12日,走進台州椒江區海門街道育才社區的“殘疾人工坊”,20余名殘障人士正在做一些簡單的手工活。

  今年以來,椒江區社區黨組織牽線搭橋,對接轄區內的兩新企業,為殘障人士提供串珠子、繡花等簡單工作。“在工坊,他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發揮自己的價值。”育才社區黨委書記羅永飛&&。

  在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範區的過程中,“提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是重中之重。共富工坊,正是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群眾優勢,探索解決“提低”難題的一次嘗試。

  為解決就業場地,椒江充分利用村社和企業閒置場地,由企業負責指導工坊車間設備調試及人員培訓,村級組織按需配勞,推動共富工坊因地建設、旺閒轉換,實現就業空間“從無到有”。

  椒江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謝海君説,為激勵村社辦好共富工坊,對於利用村內閒置場所創辦工坊的,當地會根據建設或改造成本予以一定補貼。對運營良好、成效明顯的工坊,運營主體和當地村集體還會獲得適當獎勵。

  台州各地“線上+線下”充分排摸用工資源。各縣(市、區)加大人力、政策、資金和資源等傾斜力度,牽頭研究&&專項扶持政策,對工坊建設、場地租賃、設備購置、人員補貼和帶動低收入農戶就業等事項進行資金獎補。

  一條黨建引領、産業為基、村企聯動、多方共贏的新路,正在形成。

  推動多方共贏

  “這份工作非常適合我,帶孩子方便,也可以照顧老人”“工坊定期有培訓,一個月增加收入兩千多,很開心”……7月14日,在台州玉環市楚門鎮蒲田村共富工坊,幾十位老人正在組裝配件。面對記者的提問,他們打開了話匣子。

  這類依託小微園區拓展的共富工坊,已成為駐村企業的産能補充,也是村企積極互動的載體。

  “以前,村裏到處都是‘低小散’的家庭作坊,經濟發展不起來。”蒲田村黨支部書記蔡賦祥介紹,如今,通過改造老舊工業點、新建小微企業園區,不僅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村民和村集體也走上了共富路。

  在摸底勞資雙方需求的基礎上,村黨組織對接村裏小微園區內24家企業,實行企業發單、共富工坊收單、富餘勞動力和低收入農戶接單,排摸出500個家門口就業崗位。村裏還有針對性地提高了低收入農戶、困難群體等重點群體的持股比例。

  “對企業來説,參與共富工坊不僅是履行社會責任、帶動村民致富的途徑,也可以讓分包更加集中規範,降低成本、提升效益。”台州一家眼鏡企業負責人陶金富説。

  從運行成效來看,“不用打卡、不離家鄉、不需高技能”等就業低門檻,正好滿足低收入群體需求;“投入不增、産能提升”,也讓一些有簡單加工需求的企業彌補了産能;基層黨組織通過共富工坊盤活鄉村資源,解決就業崗位精準“提低”,有效提升了黨組織的凝聚力。

  黨建創新推動基層治理

  多位受訪幹部群眾&&,與過去分散的自主經營不同,共富工坊注重黨建引領、整合資源,本質上是一種基層黨建創新,有利於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向心力、戰鬥力,有利於整合農村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生産資料,有利於以鄉村振興推動社會和諧穩定。

  堅持黨組織主導。台州已將共富工坊建設納入黨建聯盟工作體系,健全片區內資源共享、協同生産機制,發揮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群團組織作用,引導優秀青年、婦女參與共富工坊建設。

  同時,台州各地建立起對口支援長效制度,搭建共建&&,推動區域之間在基層組織建設、産業扶持、人才輸送和資源共享等方面深度合作,送項目到村、送就業到戶、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

  盤活農村資源。“一包水5升,售價28元,每天能賣幾百包。”7月13日,在台州黃岩區寧溪鎮一家共富工坊,幾位務工者正在流水線前,將經過質檢審批的天然水打包裝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企業負責人沈興玉説,在共富工坊模式下,農村的好資源不愁轉化為農民的好收入。

  台州引導企業因地制宜,依託共富工坊有效盤活農村土地、山林、人力等各類資源,在農旅融合、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等方面開展合作。

  數字改革賦能。台州計劃在今年內建成1000個共富工坊,培育50個以上的市級示範工坊。這意味着,將有數百個鄉村、數千家企業、數萬名勞動者參與工坊,形成共富帶動效應。

  為進一步科學化管理共富工坊,台州市多部門正在聯合開發共富工坊數字&&,從黨建引領、組織運行、服務支撐、共富帶動等維度對共富工坊進行實時畫像,着力破解資源入庫、需求對接、人員管理、品控把關、信息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難題,推動共富工坊建設提質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