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鄄城靠這三條路徑
➤2021年度群眾滿意度考核中,鄄城縣位居菏澤市第1名。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全縣形成了幹群合力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局面,跑出了振興“加速度”
➤大力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範片區建設,目前全縣已形成了15個“一鎮一品”特色示範片區,初步打造出“黃河情·高效農業黨建示範片區”品牌
文 | 中共山東省鄄城縣委書記 孫偉
農村黨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農村基層貫徹落實的基礎,是群眾的“主心骨”。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關係鄉村振興戰略全局。
近年來,山東省鄄城縣從“隊伍建設”“産業培育”和“基層治理”三個方面狠抓“黨建+”工作,走出了一條強隊伍、興産業、優治理的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好路子。
2021年度群眾滿意度考核中,鄄城縣位居菏澤市第1名。在黨建引領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戰鬥堡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全縣形成了幹群合力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局面,跑出了振興“加速度”。
鄄城縣舊城鎮灘區遷建六合社區(2022 年 5 月 20 日攝) 申廣清攝
“黨建+隊伍建設”打造鄉村振興主力軍
鄉村要振興,“領頭雁”得配強。鄄城全力打造政治過硬、本領過硬、作風過硬的鄉村振興幹部隊伍。
一是選好“領頭雁”。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選優配強“領頭雁”,在社會上遴選32名優秀人才擔任村黨組織書記,對63名村黨組織書記實行“專業化管理”。實施“雛雁導師”幫帶制,由經驗豐富的科級幹部擔任“導師”,對沿黃鎮135名年齡35歲左右、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作為村黨組織書記後備人選重點培養,進一步優化農村幹部隊伍結構。村“兩委”抓黨建、謀振興、促發展能力全面提升。
二是用好“指揮棒”。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完善鎮街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體系,剔除以往縣直部門以“屬地管理”為名強加給鎮街的13項考核任務,突出鎮街主責主業,守好一排底線、開發就業崗位、提高群眾收入、壯大村集體經濟成為重點指標,增強考核的系統性和針對性,經濟指標考核同比減少81%。科學利用考核結果,成績與幹部獎懲緊密銜接。
三是樹好“風向標”。堅持“重實幹、重實績、重擔當”的用人導向,制定&&關於為鄉鎮(街道)幹部松綁減壓激勵擔當作為的15條意見等,營造為擔當者擔當的濃厚氛圍。優秀共産黨員、勞動模範及各級“兩代表一委員”人選,優先向符合條件的村黨組織書記傾斜。在提升沿黃鎮村幹部基本報酬基礎上,每月按評定出的四個等次發放績效獎勵;在沿黃鎮每村每年2萬元辦公經費基礎上,縣財政增撥2萬元用於激勵村“兩委”幹事創業。同時,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去年以來對4名幹部進行了容錯糾錯。
“黨建+産業培育”點燃鄉村振興加速器
鄄城積極探索“黨建+産業”新模式,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初步形成了“組織聯建促提升、項目聯動促融合、産業聯興促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培育特色産業。圍繞中藥材、肉鴨、果蔬、毛木耳等優勢特色産業,因地制宜,每個鎮街每年培育2個特色規模産業基地、爭創10個市級以上鄉土産業名品村。以鄉村旅游、健康養老、電子商務等現有優勢産業為切入點,加快孫臏旅游城提升改造等文旅項目建設,拓展鄉村産業發展空間。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構建沿黃鎮高質量發展格局,明確33項重點任務、策劃儲備項目26個,獲得中央預算內資金1.05億元、專項債資金14.8億元,撬動社會總投資99.21億元。
發展集體經濟。建立縣領導班子成員&&點制度,每個鎮街成立合作聯社並成立黨總支,書記由鎮街黨(工)委副書記兼任,整合多方資源增加集體收入。利用中央扶持資金3000萬元,&&資金支持、人才支撐等12條扶持措施,激發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積極性,實現村集體經濟與農民收入“雙贏雙增”。盤活村級資源,成立鎮村兩級國有企業,逐村制定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計劃,每半年召開一次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暨村集體經濟發展培訓班,邀請農村各領域專家進行授課,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0萬元的村新增61個。
壯大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快畜牧産業轉型升級,肉鴨年出欄量可達到1億隻,生豬年存欄量可達到30萬頭;加大農業領域“雙招雙引”力度,鼓勵支持現有農産品生産加工企業做大做強,逐步形成一批農産品加工優勢産業集群,為鄉村産業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大力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範片區建設,目前全縣已形成了15個“一鎮一品”特色示範片區,初步打造出“黃河情·高效農業黨建示範片區”品牌。
“黨建+基層治理”築牢鄉村振興壓艙石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鄄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始終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不斷將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強化網格治理。根據基層治理新形勢新任務,以行政村(社區)為單位,重新劃分網格,全面推行網格黨支部書記兼任網格長,從城鄉公益崗、城市社區工作者、村“兩委”成員中選聘一名專職網格員,從社區內黨員骨幹、群眾代表、“兩代表一委員”中選定若干名兼職網格員,群策群力開展基層治理服務工作。建立網格員常態化走訪制度,每天下沉網格走訪,收集上報信息,提高矛盾糾紛等信息發現能力。今年6月,新招聘64名社區工作者,進一步充實了基層社會治理人員。將黨建、綜治、安全生産等涉及基層社會治理的部門工作納入基層社會治理網格,所有網格均實現了“多網融合、一網統籌”。
強化&&建設。建設了縱到底、橫到邊的“雪亮工程”視頻互聯&&,縱向貫通全縣17個鎮(街)和390個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自主開發了“臏鄉守望”智慧網格APP,配合“平安E通”手機APP的使用,對在巡查走訪中發現的問題和群眾訴求,網格員通過APP及時上報至鎮信息&&,由相關部門迅速協調處置,讓群眾的問題得到及時有效解決,真正實現了網格的“智能管理、智慧服務”。
強化聯合調解。探索建立縣、鎮、村三級多元調解體系,堅持以點帶面,通過現場觀摩、集中開會、督導協調等方式,督促各鎮街加快鎮級多元調解中心建設。目前全縣17個鎮街均已建成多元調解中心並正常運行,68個村級矛盾調解中心已建成運營,做到矛盾糾紛第一時間排查發現,第一關口介入化解。今年以來,全縣累計排查矛盾糾紛3145件,化解3050件,化解率97%。各鎮街全部成立信訪辦公室,配備專兼職信訪幹部65人,築牢第一道防線,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強化文化引導。深入實施鑄魂強農工程,通過縣宣講團巡講、“百姓宣講”和美德大講堂等形式讓黨的政策、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通過設立“道德銀行”“四德榜”和“山東好人”等各類道德典型選樹推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築牢農村思想陣地。積極開展文化惠民活動,“一村一年一場戲”“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等文化惠民活動的開展,讓社會主義主流文化佔據農村市場。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載體,積極開展“移風易俗趕大集”活動,新風尚深入人心。打造四德主題廣場162個,評選農村四德先進人物1600余名,良好的民風民俗讓鄉村治理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