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推動海門跨江融合
➤海門搶抓機遇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積極推動跨江融合
➤海門與上海一江相隔,在生態、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緊密,合作廣泛,正在加速推動“同城化”的公共服務、“協作式”的生態共保、“無差別”的人文體驗
文 | 中共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委書記 郭曉敏
海門,隸屬江蘇省南通市,又稱東洲,位於江蘇省東南部,東北瀕臨黃海,南靠長江,與上海隔江相望,是海派文化與吳文化豐沛滋養的福地。
近年來,作為“萬億之城”的南通市,努力讓海門與上海融合發展成為生動實景。
承南啟北 跨江融合
一百多年前,海門青龍港至上海十六鋪碼頭航線的開通為海門打開新世界。
一百多年後的今天,海門搶抓機遇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積極推動跨江融合。北沿江高鐵、南通新機場等一批與海門密切關聯的交通樞紐工程建設實質性推進;康佳華東總部、海門中心、未來智谷等總部樓宇積極推進;中天綠色精品鋼、航天新材料、皓晶玻璃、中科基因等一批重大項目跨江落戶海門。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産業配套的大都市衛星城正在海門加速變成現實。
建承南啟北的海門。北沿江高鐵、海太過江通道等交通工程開工建設,海門將成為承上海蘇南啟蘇中蘇北的要津,海門與上海、蘇南實現同城化成為可能。海門將立足建設長三角城市群中重要支點城市,緊抓“家門口的機遇”,主動策應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翼發展帶,充分汲取大虹橋國際樞紐的強勁動能,深度參與北向拓展帶建設,全力承接上海優質資源“北溢”,努力把海門建設成為服務上海承擔國家戰略、輻射蘇中蘇北、服務國內循環、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載體。
建具有未來方向的海門。充分借鑒吸收上海規劃設計“五大新城”理念,拓寬全球視野,學習國際化大都市圈近郊新城發展模式,學習蘇南生態人文新經濟發展樣板城市,彰顯海門地域特色,主動定位上海“第六新城”,吸納生態低碳、創新開放、多元包容、人文彰顯、全齡友好、未來智慧等新城市建設理念,注重用代表未來方向的現代化城市理念引領城市建設,讓海門展現科技范、充滿未來感、更具人文價值。
建産業鏈上關鍵一環的海門。利用中天綠色精品鋼以及長三角高等藥物研究院、省船舶和海洋工程技術裝備創新中心等企業和&&,加強與上海蘇南關聯産品的配套協作和高效率替代,發揮重大創新&&作用,攻克技術難關、補齊發展短板,打通循環中的關鍵節點,爭當長三角産業鏈“核心鏈”上的重要節點,以更加完善的産業鏈條暢通循環,實現海門從“製造驅動創新”向“創新驅動製造”的積極進取型轉型,增強産業鏈的控制力和話語權。
面朝大海 奔向未來
近年來,海門産業協同發展的新高地逐漸崛起,海門科技園(上海)協同創新中心企業入駐率達80%,長三角高等藥物研究院一期創新中心建成使用,上海機器人技術産業研究院合作打造支撐機器人公共服務&&,200畝産業孵化落地先導區加快建設;深入推進“崇通”政務服務合作海門示範點建設,與上海寶山、崇明等地區簽署了政務服務合作協議,開設“跨省通辦”專窗、上線“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崇海專欄”等線上線下通道,實現132項政務服務事項“跨省可辦”“跨省通辦”“跨省快辦”。
塑造對外開放新優勢。上海浦東開發開放30多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海門將取法上海浦東之“上”,得開發開放氣象之“新”。海門,得改革開放之天時,依託毗鄰上海蘇南之地利,在開發開放的道路上,還需進一步解放思想,敢做先行者。聚焦群眾和市場主體關切,加強改革系統集成,推動制度供給精準高效,大幅降低市場交易成本,激活高質量發展新動力。在積極與昆山、吳江等蘇南地區共建“跨江融合示範區”的同時,學習常州中以創新園、太倉中德産業園建設成功範例,分析海門對外合作的區域和方向,加快塑造對外開放新優勢。
凝聚科創動能。以謇公湖科教城、東布洲科學城為兩核的沿江科創帶,是海門現代化建設的希望所在。這裡,大江風光與在建的張謇國際公園、百年老港青龍港等人文歷史交相輝映;這裡,科創成果頻出,澳斯康生物生産出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原液,慧聚藥業研發出抗新冠原料藥,招商局重工駛出我國造船史上首艘極地探險郵輪。海門將主動對接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和蘇南國家自主創新區建設,爭取以“插班生”的身份加入G60科創走廊。
優化營商環境。學習借鑒上海浦東、蘇州在營商環境方面的新做法,推動營商環境整體水平系統性提升,打響“萬事好通·馬上辦”品牌,努力實現長三角地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創新移動端辦事體驗。以大數據賦能營商環境,做實做優“互聯網+政務服務”,針對企業群眾關注度高、辦理量大的高頻事項,重構辦事和業務流程,實現企業和市民辦事線上“一網通辦”,線下“只進一扇門”。
樂居東洲 幸福藍海
海門與上海一江相隔,在生態、醫療、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緊密,合作廣泛,正在加速推動“同城化”的公共服務、“協作式”的生態共保、“無差別”的人文體驗。
今年上半年,海門財政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83.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各項基本社會保險參保率超過98%,中醫院新院、體育中心項目加快施工,按下了民生項目推進加速鍵。“張謇故里·詩畫海門”文旅品牌建設成效顯著,成功創評省級全域旅游示範區。滬海的民生供給、生態保障和文明示範愈發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夯實民生保障。鼓勵鄉村實施全資源開發,持續推進村級集體經濟消薄增收。深化農村以土地為重點的農村集成改革,充分釋放要素活力,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同時,探索縮小居民間的收入差距,擴大更多中高收入崗位需求。激發基層職工、技能人才、科研人員、小微企業創業者、高素質農民等重點群體活力,不斷拓寬財産性、經營性收入渠道。
做好生態文章。推進與滬蘇地區環境共保、生態共建、污染共防、流域共治,堅決守住出江入海生態屏障。嚴把産業導向、項目准入、節能減排三個關口,在低效供給、低端産能上堅定做減法,在高端産能、綠色産業上持續做加法,加大綠色工廠、生態園區創建力度,加快實現産業生態化、企業低碳化、能源綠色化,為發展構建綠色譜係,為轉型增添綠色動能。
挖掘人文底蘊。持續把握文明養成、文明示範、文明傳承三要素,持續從日常點滴小事做起,從良好風尚抓起,把個體的“微文明”匯聚成城市的“大文明”。利用新建的圖書館、博物館、大劇院等文化設施,與上海蘇南實行聯講、聯展、聯演、聯播,把高雅藝術引入海門,奏好海派文化、吳文化與江海文化的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