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後續工作讓水清業興人富
➤豐都縣探索構建“市級河長主督、縣級河長主治、鎮級河長主巡”的“一河三長”分級責任體系,在黨委、政府領導擔任河長的基礎上,由人大、政協領導擔任督導長,公安領導擔任警長,形成執行、監督、執法三位一體綜合治理格局
➤三峽庫區柑橘種植加工技術推廣示範基地建設項目,新增就業崗位180個,受益總人口達5000人,其中移民受益人口達3000人,促進人均增收350元,累計帶動柑農增收175萬元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賈雯靜
三峽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2020年,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繼續科學安排好各項後續工作,對於確保三峽工程長期安全運行,發揮綜合效益意義重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水利部圍繞三峽後續工作規劃目標任務,對接長江經濟帶發展、鄉村振興等戰略,積極推動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移民安穩致富。截至目前,中央財政累計安排三峽後續工作轉移支付資金931.76億元、項目6661個,三峽工程綜合效益持續釋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河湖顏值煥新
“我們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這裡,過去這裡的水泥廠污染較重,現在生態環境好了,心情也舒暢了。”採訪中,重慶市豐都縣花園社區一位村民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村民所説的“過去這裡”,是三峽庫區長江上游右岸一級支流——龍河豐都段。過去,工廠沿河而建,如今這裡成為了美麗的濕地公園。
豐都縣水利局水生態科副科長黃山介紹,龍河豐都段流域人口多、工礦企業多、車流物流多,畜禽養殖量大,生態環境曾受到影響,約23.6公里的河道一度斷流22年。
守護好這條“母親河”對豐都十分重要。2019年底,龍河豐都段被水利部列為全國首批17條示範河湖建設名錄,投入三峽後續資金7997萬元。豐都縣針對河庫亂建、亂佔、亂養等問題展開專項整治,先後實施多項生態修復工程,為龍河豐都段舊貌換新顏。
示範河湖建設驗收專家稱,龍河豐都段全國示範河湖建設成效顯著,亮點在於創造了河長制深化落地新體系和網格化管理新模式,為重慶市乃至全國其他地區的河湖管理提供了示範。
黃山介紹,豐都縣探索構建“市級河長主督、縣級河長主治、鎮級河長主巡”的“一河三長”分級責任體系,在黨委、政府領導擔任河長的基礎上,由人大、政協領導擔任督導長,公安領導擔任警長,形成執行、監督、執法三位一體綜合治理格局。
權責明晰後,按照實際工作量把龍河河道管護劃分為網格片,選聘鎮村社三級網格管護員103名,按照每月不少於22次的要求,對責任網格開展巡河護河、日常管護、問題排查等工作,夯實河道管護“最後一公里”。
同時,人機協作,啟動“智慧河長”建設,建成水質監測站3個、視頻監測站9個,水位站1個,負氧離子監測站1個,並利用衛星遙感巡河。
通過系統治理,如今的龍河豐都段煥然一新,匯入長江水質總體穩定在Ⅱ類標準,野生獼猴、鴛鴦等一批國家級保護動物時隔20年後再現龍河流域。
重慶市豐都縣三合街道童仙寨移民安置村新貌(2019年12月13日攝) 水利部三峽司供圖
特色産業振興
“我們秭歸一年四季都産橙子。”湖北省秭歸縣西陵峽村村民鄭勝英説。
秭歸縣是三峽工程移民庫區之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造就了秭歸臍橙的獨特品質。結合當地自然資源特點和農村産業基礎,秭歸縣抓住中央優先建設長江上中游柑橘帶和重點支持三峽庫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契機,開展三峽庫區柑橘種植加工技術推廣示範基地建設項目。
該項目位於秭歸經濟開發區西楚工業園屈姑公司園區內,是秭歸縣産業結構調整及發展扶持類的重點,項目業主為秭歸縣屈姑食品有限公司,總投資1.3億元,後續規劃補助資金3929萬元。公司負責人李正倫介紹,目前項目已完工,試運行情況較好,成效顯著。
——優勢轉化,産業實現抱團發展。年柑橘加工生産能力突破5萬噸。在柑橘加工産業帶動下,包裝、物流、服務業共同進步。
——促進就業,農民實現安穩致富。項目新增就業崗位180個,受益總人口達5000人,其中移民受益人口達3000人,促進人均增收350元,累計帶動柑農增收175萬元。
——企業壯大,産業實現轉型升級。形成“企業+農戶+專業合作社+基地+科研單位+互聯網”六位一體循環經濟産業鏈發展模式。
——保護生態,庫區實現可持續發展。不斷擴大的柑橘種植業,增加了三峽庫區的森林覆蓋率,消減泥沙進入三峽庫區,保護了庫區環境。
在該項目的帶動下,2021年秭歸縣種植柑橘達40萬畝,年産量70萬噸,綜合産值超85億元。
目前,秭歸縣已經形成以臍橙為主導的産業融合發展格局。堅持“紅色、綠色、橙色、特色”四色發展理念,以四季臍橙全産業鏈條為內在支撐,大力發展集旅游民俗、鄉村客棧、特色餐飲、休閒娛樂、商貿物流於一體的商業集群,培育市場主體2000多家,發展特色餐飲、酒店民宿、電商物流300余家,産業融合發展增強了全縣經濟韌性。
移民生活安穩
“以前種地收入不高,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城裏打工。”重慶市涪陵區二渡村村民周慶勇説:“過去我們家年收入2萬~3萬元,現在村裏精準幫扶政策力度大,收入能達到10萬餘元。”
二渡村位於涪陵區長江下游北岸,當初三峽工程移民搬遷,二渡村被淹沒土地60余畝,安置移民180余戶、650餘人。為使安置區移民過上幸福生活,地方水利部門實施二渡村農村移民安置區精準幫扶項目,周慶勇就是該項目的受益者之一。
精準幫扶的直觀體現之一是通過科技下鄉等活動,開展技術培訓、現場示範、答疑解惑,科技特派員手把手教、面對面問,把最實用的技術、最需要的知識送給了農民。
“原來我們都用土方法種植,現在每年村裏組織技術培訓,提供免費的種子和技術,榨菜畝産提高了2000公斤左右。”周慶勇説,不僅收成好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好起來了,老百姓的精氣神越來越足。
據二渡村黨委書記潘曉江介紹,二渡村農村移民安置區精準幫扶項目投入資金4670萬元,現已基本完工,多層次提高村民生活品質。
服務更細緻。新建便民服務、游客接待、培訓會議、新時代文明實踐和文化活動廣場五大中心,分類提供民生服務。其中培訓中心建成後,可以同時容納300餘人全天候培訓,目前已與10余家單位達成合作意向。
生産更安全。新建村道路6條,近5公里,修建農村生産便道30余條,近8公里,同時新建半山榨菜及水果種植區給水灌溉管網,安裝水管4.5公里,修建攔沙壩共7處,能夠對近1000畝耕地進行全季灌溉保障,緩解莊稼每年被大水沖毀的問題。
環境更宜居。修建公共廁所、安裝太陽能路燈70盞、新建排洪溝近400米、雨水收集池1座,既方便村民,又完善了鄉村旅游的必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