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底色 金色 亮色 看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北京前門步行街(2022 年 7 月 15 日攝) 陳鐘昊攝 / 本刊
➤“這裡的展覽不斷推陳出新,紅色文化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北京理工大學學生張益寧已是第三次來香山革命紀念館參觀,“每次來,都有新收穫。”
➤“我們在分類研究會館舊址、騰退院落保護利用情況的基礎上,加強會館文化內涵挖掘與闡釋,致力發揮會館舊址文化交往、經濟互動的重要價值,吸引各地優秀文化資源匯聚,逐漸將會館打造成文化交流互鑒的‘會客廳’,形成集萃中華文化的‘百花園’。”
➤全市公共文化設施覆蓋率超過98%,市區兩級覆蓋率達100%,基本形成“十五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斌 宋玉萌 羅鑫 楊淑君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紅色文化成為最重要的城市底色,彰顯社會主義大國的首都風範;
——以中軸線保護和老城保護為抓手,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不斷綻放光彩,凸顯北京老城的古都風韻;
——以體制機制改革釋放活力,文化事業、文化産業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北京城市印象的一抹“亮色”,塑造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時代風貌……
北京市圍繞“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從規劃到立法,從解放思想到積極行動,積極做好文化中心這篇大文章,北京全國文化中心的影響力不斷增強,風向標和示範引領作用日益彰顯,正努力朝着2035年成為彰顯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2050年成為弘揚中華文明和引領時代潮流的世界文脈標誌的目標邁進。
底色:賡續紅色基因彰顯首都風範
7月的北京香山,綠樹搖翠。山腳下的香山革命紀念館二樓,一對超大的紅燈籠吸引了許多游客久久駐足。這對周長約8米、重80余公斤的紅燈籠,在1949年開國大典當天懸挂在天安門城樓上,見證了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性時刻。
在香山,這些見證歷史的革命文物被匯集起來,讓游客穿越時光,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這裡的展覽不斷推陳出新,紅色文化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北京理工大學學生張益寧已是第三次來香山革命紀念館參觀,“每次來,都有新收穫。”
2019年9月13日,香山革命紀念地正式對外開放。截至2022年7月中旬,香山革命紀念館累計接待社會各界參觀團體及觀眾超過100萬人次,整個香山革命紀念地累計接待近600萬人次。
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主陣地、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孕育地之一,北京是一座以紅色文化為精神底色、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的城市。
北京以賡續紅色基因為主線,以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為重點,以重大時間節點為坐標,精心規劃建設建黨、抗日戰爭和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挖掘紅色內涵,講好紅色故事,推動紅色文化薪火相傳、與時俱進。
——對北大紅樓與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共31處進行保護修繕,全面展示中國共産黨早期在北京革命活動的歷史。
——全面梳理利用抗戰歷史資源,服務保障全民族抗戰爆發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儀式活動,研究制定盧溝橋宛平城區域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劃,持續開展抗日戰爭主題片區保護工程。
——打造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紀念地。完成了香山公園內8處革命舊址保護修繕,推進新中國成立主題片區保護工程。
——2019年9月,國慶70年紀念日前夕,地處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的李大釗故居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21年6月1日,中國共産黨成立百年前夕,《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京報館舊址、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舊址等一批中國共産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向公眾開放。
——2021年6月29日,北大紅樓“光輝偉業紅色序章”主題展覽開展。東側一間教室被還原成五四運動前夕北大學生正在準備游行旗幟、標語時的情景,“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仿佛在耳畔迴響……
無論是紀念地、舊址,還是主題展覽,都承載着黨和人民英勇奮鬥的光榮歷史,記載着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感人事跡,是弘揚紅色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主義精神的生動教材。
有了“硬體”,還需要錘煉“內功”。持久深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挖掘重大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蘊含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組織開展系列慶祝紀念活動和群眾性主題教育;完善市區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體系……北京市堅持以首善標準做好紅色文化保護、利用、宣傳工作,堅持貫穿融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善之區。
——統籌規劃《北京市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方案》《北京市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方案》,創新性建好用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實施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北京市誌願服務促進條例,“北京榜樣”優秀群體獲評“時代楷模”。
——開展“文明駕車禮讓行人”等系列公共文明引導行動,讓核心價值觀浸潤首善之區……
“從北大紅樓、《新青年》編輯部等我們黨早期活動舊址的修繕和建設,到高校加強思政課、助力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過去十年,在對紅色文化的發掘和發揚上,北京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東超説。
金色:“金名片”凸顯古都風韻
春耕、秋收、辨識五穀……2019年以來,北京在先農壇清代耤田(一畝三分地)文物景觀上開展了豐富的文化體驗活動。
夏日炎炎,作為中國古老農耕文明的見證,先農壇吸引着不少家長帶着孩子前來“打卡”。
“過去,先農壇是皇家祭祀、祈求豐收的場所,如今我們將這裡打造成傳播歷史文化、開展文化體驗的樂園。”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館長薛儉説。
北京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偉大見證。歷史文化遺産資源豐富,密度大、等級高,是北京文物的主要特點。
構建全覆蓋、更完善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加強三山五園地區保護,加強城市設計,塑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城市特色風貌……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圍繞凸顯“古都風韻”這一目標,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傳承與創新兼顧”的理念,統籌推進文物保護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合理利用好文物資源,擦亮北京歷史文化遺産“金名片”,走出了一條具有首都特色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中華文明優秀成果要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近些年來,北京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牽引,強化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先後完成社稷壇、太廟、皇史宬等一批重點文物騰退,全面改善北京中軸線的遺産保護狀況與賦存環境。
7.8公里的中軸線兩側,百餘項文物修繕工程相繼啟動,文物重新煥發生機。
與先農壇相對的天壇公園內,經過逐步騰退,文物漸漸恢復風貌。
“2018年,北京順利完成天壇公園內住戶騰退及房屋拆除工作,突破性地解決了公園多年來遺留的歷史問題,進一步恢復了天壇完整性。2019年,天壇機械廠經過綠化鋪裝,並結合修繕完成的廣利門,新增開放面積近3公頃,取得文物保護與文化惠民的雙贏。”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凌明説。
保護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整體保護明清皇城,恢復歷史河湖水系,保護老城原有棋盤式道路網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保護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傳統建築形態,保護重要景觀視廊和街道對景……“老城不再拆了”,北京以十個方面為重點,加強老城整體保護。
三山五園地區和老城,被並列為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的兩大重點區域。
構建歷史文脈與生態環境交融的整體空間結構,加強文物保護力度,開展圓明園考古、香山昭廟和大慧寺保護修繕工作……北京加強對三山五園地區的整體保護。
現代科技手段,為重現三山五園地區的文化魅力提供了可能。“歷時十餘年,數百位研究人員通過研究上萬件歷史檔案、復原設計圖紙、數字建築建模,我們實現了圓明園的數字復原。”清華大學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賀艷説。
不僅數字重現,往昔的水生態景觀也有望重現——據介紹,依託《“水清岸綠”行動計劃(2020—2025年)》,以金河、萬泉河為軸,北京建設玉泉山片區和圓明園片區兩個水網循環系統,增加優生態、親自然的綠色親水空間,部分恢復三山五園歷史水系脈絡。預計到2022年底,三山五園歷史盛期水系格局將基本成型,重現昔日“泉流似玉虹”的水生態景觀。
保護好,還要利用好。北京加強了對文物的活化利用——會館承載多樣地域文化,是歷史留給北京獨特的文化遺産。2021年7月以來,顏料會館、臨汾會館等聯動式演出正式亮相,“會館有戲”序幕全面開啟,百年戲&再現光影,沉睡文物煥發新生。一批量身定制的“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演出節目,如京劇、雜技、舞蹈等,成為“大戲看北京”的最新表達。
“我們在分類研究會館舊址、騰退院落保護利用情況的基礎上,加強會館文化內涵挖掘與闡釋,致力發揮會館舊址文化交往、經濟互動的重要價值,吸引各地優秀文化資源匯聚,逐漸將會館打造成文化交流互鑒的‘會客廳’,形成集萃中華文化的‘百花園’。”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王鐵峰説。
故宮文創、白塔寺文創、萬松老人塔旁開設正陽書局……通過活化利用,古老和現代交織,北京城越來越綻放獨特的文化魅力。
胡同靜下來了,小微綠地多了……大力傳承歷史文脈,活化利用厚重的文化積澱,推動城市水系、歷史建築和傳統四合院民居整體保護,北京守住了老城文脈、肌理、底色和氣質,形成“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體”的整體城市意象。
以“一城三帶”為抓手,通過中軸線申遺推進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構建歷史文脈和生態環境交融的整體空間結構,凸顯北京歷史文化整體價值——北京,這張中華文明的“金名片”更加金光燦燦。
亮色:創新發展塑造時代風貌
浩渺煙波,層巒疊翠,人影婀娜,古音繞梁……2022年除夕夜,《只此青綠》一舞驚艷神州。這部以故宮館藏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為靈感,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等創排的舞蹈詩劇,自2021年8月在國家大劇院首演以來,熱度不斷攀升,成為近年來少見的現象級舞&藝術作品。
“《只此青綠》是一部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其創造者、傳承者致敬的作品,它的成功得益於首都北京獨特的文化生態。”《只此青綠》總策劃,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景小勇&&,古都北京文化底蘊深厚、創作人才聚集、政策扶持到位,為藝術作品的産生、創作、推廣提供了支撐保障。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展現一個時代的風貌。首都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聚焦現實,有溫度、有力量的優秀作品層出不窮,體現了中國氣派、首都風貌、北京特點。
2022年7月6日,由北京演藝集團出品的原創音樂劇《在遠方》“登陸”國際合拍紀錄片《舞&上的中國》,成為該劇集中收錄的唯一一部音樂劇劇目。作為建黨100周年的獻禮之作,《在遠方》以快遞、互聯網為載體,以青年人奮鬥拼搏為線索,刻畫了當下一批有理想、有追求的普通人實現夢想的故事。
“這部劇的力量來源於對普通人命運的觀察和體悟,以小切口反映大時代,更接地氣,更能夠打動人。”《在遠方》編劇申捷説。
話劇《香山之夜》、電影《長津湖》、電視劇《覺醒年代》、音樂劇《在遠方》、舞劇《五星出東方》、京劇《李大釗》、廣播劇《北大紅樓》……近年來,首都北京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網絡視聽和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繁榮發展,首都文化名片越來越靚麗。
首都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體制機制創新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
“過去的五年,是北京演藝集團自覺融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加快推進進程的五年,我們是參與者、實踐者、見證者、書寫者、謳歌者。”北京演藝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佳琛&&,北京演藝集團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加快推進,得益於文化體制創新發展。
2016年6月,北京文化藝術基金髮起設立,成為推進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創新實踐;2018年和2021年,北京市先後&&《推進市屬文藝院團改革發展方案》《北京市關於進一步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發展實施方案》,改制院團財政保障水平大大提高,“一團一場”的劇場建設加快推進,其中,北京人藝國際戲劇中心、吉祥戲院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近年來,北京市深化市屬文藝院團改革發展,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據統計,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底,北京市216家演出場館舉辦共計2292&22059場演出,觀眾人數達456.9萬人次,票房收入6.67億元。為滿足疫情期間市民群眾對精品舞&藝術的觀演需要,2022年上半年推出“大戲看北京 雲端演出周”活動,線上展播在京中央、市屬、民營院團的79部經典戲曲作品,超過9000萬人次觀看。
通過全鏈條扶持政策,北京市在文藝創作扶持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國文化中心影響力不斷彰顯。2017年至2021年,北京市屬14家文藝院團(含國家大劇院)推出新創劇目193&,《天路》《母親》《人民英雄紀念碑》等一批精品脫穎而出,北京市連續三屆摘取中國藝術節舞&藝術最高獎項——文華大獎。在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評選中,北京連續兩屆獲獎作品數量名列各省區市之首。
北京市培育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進文化産業數字化。全市公共文化設施覆蓋率超過98%,市區兩級覆蓋率達100%,基本形成“十五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書香京城、博物館之城等系列建設成為北京建設文化中心提升群眾獲得感的重要亮點。
中軸線上永定門公園內,一處古色古香的庭院成為北京文化新地標。坐落於此的“十月文學院”成為全國作家和各地青年來京創作交流的文學打卡地,也是市民喜愛的公共文化服務空間。
“創辦於2016年的‘北京十月文學月’,致力於打造貼近大眾、服務群眾、擴大影響的文學交流盛宴,已成為北京市一年一度重要的城市文化品牌活動。”北京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康偉&&,近年來,北京出版集團以“十月”品牌為核心,構建“創作出版、閱讀交流、文化消費”良性循環的文化産業生態圈,充分釋放文化能量,更好服務於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大局。
北京坊、798藝術區、首創·郎園Station、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各具特色的文化産業園區正在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地、城市更新的承載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創新地、優質文化企業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費的打卡地。
文化+科技、文化+金融……北京大力實施“文化+”戰略,推動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等融合發展,為文化産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十三五”期末,北京上市文化企業佔全國三成,新三板掛牌文化企業佔全國三分之一,文化領域獨角獸企業佔全國一半左右。
《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文化産業發展規劃》《北京市文化産業發展引領區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等50余項政策的&&,持續推動北京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
2021年,北京規模以上文化産業實現營業收入17563.8億元,在全國佔比約15%;文化核心領域實現營業收入15848.3億元,佔總收入比重達90%。最新公布的“2021中國省市文化産業發展指數”顯示,北京再次登上中國省市文化産業發展綜合指數排名榜首,連續六年在該排名中保持第一。
“北京文化産業迎來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未來應進一步推進文化與科技融合,強化金融助推作用,激發文化資源創新活力,以高質量文化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産管理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劉紹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