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古茶樹為什麼這麼牛
茶農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法鬥鄉坪寨村採茶(2022 年 3 月 27 日攝) 江文耀攝 / 本刊
➤資料顯示,我國古茶樹有5600多萬株,約97%分佈在雲南
➤全球茶組植物共有31個種4個變種,其中雲南有23個種3個變種,以雲南茶樹作模式標本定名的有16個種2個變種
➤雲南不僅擁有數以千萬計的古茶樹,還擁有特別珍稀的古茶生態系統——野生茶樹群落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伍曉陽 嚴勇 趙彩琳
作為世界茶樹原産地,雲南分佈有大量野生茶樹群落、栽培型古茶園和數千萬株古茶樹,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古茶樹王國。
據雲南省林草局介紹,初步資源調查結果顯示,雲南有古茶樹91萬畝、約5400萬株,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古茶園保存面積最大、古茶樹和野生茶樹群落保存數量最多的地方。
古茶樹是雲南茶産業發展的重要資源基礎。2021年,雲南古樹茶産量約1.2萬噸,綜合産值達120億元。目前,雲南茶産業已成為年産值過1000億元、涉及近1000萬人的富民産業。
雲南省麻栗坡縣的野生普洱茶種古茶樹(2022年5月攝) 何青元攝
數以千萬計的古茶樹
茶界已基本形成共識,樹齡100年以上的茶樹可稱為古茶樹。
西南林業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雲南省古茶樹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藍增全教授介紹,有據可查的資料顯示,我國古茶樹有5600多萬株,約97%分佈在雲南,貴州有120萬株以上,廣西、四川、重慶、福建、海南等也有少量分佈。
“雲南是茶樹起源地、多樣性中心和種質資源寶庫,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古茶樹王國。”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所長何青元介紹,全球茶組植物共有31個種4個變種,其中雲南有23個種3個變種,以雲南茶樹作模式標本定名的有16個種2個變種。
何青元説,茶樹在從起源地向其他地域傳播的過程中,發生了從形態水平到細胞水平再到分子水平的一系列演化,從而形成今天豐富多彩的種質資源。雲南茶樹資源的特點是種類多,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類型俱全,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都有分佈。多數茶種以局部分佈為主,大理茶種、普洱茶種等在全省分佈廣泛。
雲南古茶樹分佈呈現兩個特點:一是分佈廣闊,全省16個州市中13個有古茶樹;二是密集分佈於“一流域二山脈”,即瀾滄江流域、哀牢山脈和高黎貢山南端,其中瀾滄江流域的古茶樹資源佔全省90%以上,集中在瀾滄江流域大理至西雙版納區間。
中國種茶、飲茶歷史悠久。存世第一部茶學著作、唐代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藍增全介紹,雲南境內發現的幾棵典型古茶樹,分別是野生型、過渡型、栽培型古茶樹的代表,為證明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産地提供了有力證據。比如,1951年在動海縣南糯山發現的栽培型古茶樹,樹高8.8米、基徑138厘米,樹齡約800年。1961年在動海縣巴達山發現的野生型古茶樹,樹高32米、基徑100.3厘米,樹齡約1700年。1991年在瀾滄縣邦崴村發現的過渡型古茶樹,樹高11.8米、基徑78.9厘米,樹齡1000多年,這棵茶樹的照片後來登上了中國郵票。
此外,在臨滄市鳳慶縣香竹箐發現的一棵古茶樹,樹高10.7米、基徑185厘米、基圍582厘米,是已知世界上最粗大的古茶樹,要4個人手拉手才能圍起來。鳳慶縣委書記陳禮軍説:“目前這棵樹仍然枝繁葉茂,每年進行保護性採摘。”
特別珍稀的野生茶樹群落
藍增全介紹,雲南不僅擁有數以千萬計的古茶樹,還擁有特別珍稀的古茶生態系統——野生茶樹群落,目前報道的已有88個。
一棵茶樹存活上千年很難得,一個野生茶樹群落則可能延續幾千年。大量野生茶樹群落的存在,不僅為證明雲南是世界茶樹原産地提供了“活化石”,也為茶産業發展提供了豐富寶貴的種質資源。
如鎮沅縣千家寨野生茶樹群落,位於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大理茶種分佈的東界、哀牢山野生茶樹群落的典型代表。資源調查顯示,該茶樹群落分佈面積2.3萬畝,有胸徑5厘米以上的野生茶樹47萬餘株,胸徑30厘米以上的3411株,樹高30米以上的18株。其野生茶樹密度之大、大徑級茶樹之多,極為罕見。
雙江縣動庫鎮邦馬大雪山野生茶樹群落,1997年才被當地村民發現,集中分佈面積約1.27萬畝,海拔2200米到2750米,是目前國內外已知分佈海拔最高的野生茶樹群落。據專家考證,該群落茶樹為大理茶種,在進化上比較原始,但具有茶樹的全部形狀特徵和茶葉功能成分,能夠制茶飲用。
巧合的是,當今雲南栽培範圍最廣的茶樹品種動庫大葉茶(屬普洱茶種),原産地在邦馬大雪山中下部的冰島村和公弄村。專家認為,動庫野生茶樹群落與動庫大葉茶同出一山,對研究茶樹的來源、演化、分類和種質創新等具有重要價值。同時,動庫野生茶樹具有較強的抗逆性尤其是抗寒性,是抗性育種的重要資源。
如寧洱縣困鹿山古茶園,是精細管理種茶模式的典範,是茶葉栽培從粗放型、分散型走向集約化、規模化的例證。困鹿山古茶園在小範圍內聚集有古茶樹327株,兼具大葉種、中葉種和小葉種,是茶葉種質資源和茶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動案例。
藍增全説,瀾滄江孕育了茶文明,瀾滄江流域的古代濮人最早發現和利用茶葉。對茶的認識過程中,濮人先認識到茶可以“解毒”,於是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後來認識到茶還可以解膩、助消化,進而發現了茶的品飲價值。經廣泛傳播,茶最終風靡世界,成為與咖啡、可可並列的世界三大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