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畫筆繪出文化致富路

2022-07-19 09:01:55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29期

 

完德尖措(左一)在給畫苑學員教授唐卡繪製技藝(2021年3月10日攝) 受訪者供圖

畫唐卡需要耐心和意志力,一年365天約有330天都在作畫,一個學徒學成出師需要6~7年時間

“他們在這學習不需要任何學費,吃住我們全管。”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顧玲 張軍

  走進隆務河畔的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龍樹畫苑,一間約100平方米的畫室墻上,“扶貧先扶志和智,幫人先幫技和藝”的紅色大字映入眼簾。一幅幅大小不等、題材各異的唐卡半成品依墻而立。

  作為一種獨具青藏高原特色的藝術,唐卡是以瑪瑙、珊瑚、硃砂等天然貴重礦物為顏料,繪製在布幔上並以彩緞裝裱的卷軸畫,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龍樹畫苑裏,完德尖措正被一群學員簇擁,他右手持畫筆,從左手的陶瓷缽中蘸取少許硃砂,嫻熟地在面前的唐卡上落筆。

  38歲的完德尖措,是龍樹畫苑畫師、青海省一級民間工藝師。憑藉手中向善向上的畫筆,他描繪出一條文化致富之路。

  耳濡目染

  同仁市隆務鎮吾屯下莊村,是完德尖措的家鄉,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匯處。清澈的隆務河水,孕育出中國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流派——熱貢藝術,熱貢唐卡是其典型代表。

  完德尖措的家族,從事唐卡藝術已有760年。完德尖措的父親就是一名唐卡畫師,兩位叔叔也是唐卡技藝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他是家族第十一代傳承人。

  學習唐卡,完德尖措一開始並未得到父親的支持。“父親覺得繪製唐卡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一畫就要幾十年,起初他不贊成我學習唐卡。”完德尖措説,畫唐卡需要耐心和意志力,一年365天約有330天都在作畫,一個學徒學成出師需要6~7年時間。

  用自己的真心説服父親,2005年大學畢業後,完德尖措正式拿起畫筆,開始了他的藝術學習生涯。

  在系統學習唐卡繪製的所有工序外,完德尖措還跟隨兩位叔叔到各地作畫。27歲時他順利出師,成為一名技藝嫻熟、風格獨特的唐卡藝人。

  記者見到完德尖措時,他正在畫苑裏手把手指導學生繪製唐卡。“學習唐卡技藝,必須從線描、人物造型、色彩配製、構圖及尺寸的把握學起。即使是在袈裟上畫一筆線條,都是有講究的。不把心投入進去,畫不好唐卡。”完德尖措説。

  經過幾年的艱苦磨煉,完德尖措的唐卡做工精湛細膩而不乏創意,他的作品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13年,他的唐卡作品《四臂觀音》在陜西法門寺“熱貢唐卡藝術”展覽中榮獲金獎。2018年,他的唐卡作品《釋迦牟尼》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崇德向善

  21世紀初,熱貢唐卡作為一種高端藝術品,因其色彩鮮艷、線條細膩、畫風獨特,受到國內及日本、泰國、韓國、馬來西亞、法國等收藏者的青睞。

  “一名畫師和十個徒弟每天畫,到唐卡快完成時,買家已經守在門口。”同仁市文體旅游廣電局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完瑪加説,漸漸地,很多年輕人開始加入唐卡繪製隊伍中,希望通過畫筆實現人生理想。

  這一時期,完德尖措的叔叔招收了70多個學徒。而學徒多了,又帶來新的問題——夏天時,學徒可以在院子裏作畫,到了冬天,只能租房子在室內作畫,吃飯也不方便。

  “有外地朋友建議我們建設一個培訓基地,既展示唐卡藝術,又能培訓藝人。”完德尖措説。經過幾年努力,集唐卡設計、加工、生産、銷售、培訓、宣傳、展覽為一體的龍樹畫苑,於2013年建成運行。同年,完德尖措成為龍樹畫苑的畫師及兼職教師,空閒時幫助家人打理經營事務。

  27歲的彭毛是龍樹畫苑的畫師,來自黃南州尖扎縣昂拉鄉夏藏灘村,學習唐卡繪製已有6年。她的丈夫桑傑卡也在龍樹畫苑工作。2021年夫妻兩人通過繪製唐卡,共計收入15萬元。

  在龍樹畫苑,像彭毛這樣的學徒還有很多。“畫苑裏的學徒大多家境貧寒、困苦,他們在這學習不需要任何學費,吃住我們全管。”完德尖措説。

  龍樹畫苑每年投入大約200萬元,用於170名學員的吃住、繪畫用品、補助等。曾經有72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畫苑學習,龍樹畫苑因此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為第一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除了幫助家境貧困的學徒,完德尖措還改變了唐卡的傳承方式。

  過去,唐卡以師徒傳授或父子傳授為主,“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完德尖措打破了傳統,開始公開招收學徒。

  2009年,他招收了第一個學習唐卡技藝的女徒弟。隨後,越來越多的女性加入了學習唐卡繪畫的隊伍。24歲的桑吉措就是其中一員。在畫院學習7年後,她出師留在畫苑邊工作邊深造。現在,她的弟弟豆拉關卻跟着學畫,姐弟倆一年收入5萬多元,改善了家裏的生活條件。

  “一年畫上4~5幅唐卡,能掙到10萬元,可以滿足一家人的生活所需。”完德尖措説,學員們學到了唐卡技能,就不用外出打工,出師後還能互相支持。

  十餘年來,完德尖措培養了358名熱貢唐卡藝人,其中260人已經出師,相當於解決了200多戶就業問題。學徒學成後,可以留在畫苑工作,也可以自立門戶。目前,這些藝人每年收入達到百萬元以上的有30餘人,普通學員年收入四五萬元。

  近年來,在完德尖措和叔叔的幫助下,熱貢藝人在北京、西安、深圳、太原等地與文化企業簽訂常年購銷合同,帶動當地400戶村民從事熱貢藝術。當地相關部門統計顯示,這些村民年生産唐卡、堆繡、刺繡等3000余幅,平均每戶每年增加收入5萬~10萬元不等。

  2020年11月,完德尖措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孜孜以求

  用完德尖措的話説,唐卡傳承近千年,迎來了發展的最好時期。

  近年來,龍樹畫苑的唐卡走出國門,銷往新加坡、韓國、法國等多個國家,2020年僅在印度尼西亞就銷售了2000多張。

  唐卡火了,發展好了,完德尖措又有新的思考——如何更好地傳承唐卡藝術。

  完德尖措説,過去幾百年,唐卡繪製全憑師帶徒的手藝傳承,相關論文、書籍很少。“現在時代發展了,國家又大力扶持,唐卡可以受到數字化保護,為此龍樹畫苑建起了熱貢唐卡數字化展示廳。”完德尖措説。

  原來,同仁市繪製唐卡的只有幾千人,現在已經達到2萬多人。看著同仁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幾十家畫苑,完德尖措有了新想法——最要緊的,是做好唐卡標準化,保護好熱貢唐卡的品牌。

  “品牌打響了,砸掉很容易。再想把它扶起來,那就難了。”為了避免惡性競爭,完德尖措向當地政府建議,選擇一批行業吸引力強、産品市場潛力大、具有一定競爭實力的企業作為重點培育和扶持對象,將多個畫苑組成畫苑聯盟,實現唐卡材質和工藝的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