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壇街道守護煙火氣

2022-07-18 15:36:05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29期

  

我的40歲生日,也離開了家人,在集中醫學觀察點服務保障工作崗位,和一群至今也認不清口罩下面龐的特殊戰友一起度過,此生難忘

  文 | 陳鎮華

  

  從青衿學子到人民公僕,從知識殿堂到基層政府,取得博士學位後我毅然加入基層公務員隊伍,來到北京市東城區天壇街道,扎根基層十余載,見證天罈罈根兒下老百姓生活的變遷,守護這一方人間煙火氣。

  金魚池與龍須溝:年復一年説不盡的金魚池變遷

  至今還記得,我來到天壇街道後參與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策劃一年一度的金魚池社區節。昔日龍須溝,今日金魚池。金魚池地區與老舍先生、龍須溝、北京人藝,有着不解之緣。《龍須溝》電影裏有一段&詞:“人民政府,真是咱們窮人自個兒的政府。王府井大街不修,西單牌樓不修,先給咱們來修這條幾十年沒人管過的臭溝。”

  作為典型的惠民工程,金魚池地區的三次變遷在金魚池百姓中口口相傳,當地老住戶們打心底裏感謝黨和政府。在每年4月18日金魚池社區回遷紀念日活動中,在小區池塘裏放生金魚成為了居民們的傳統儀式。

  在這裡,北京人藝老藝術家李濱帶給了我太多的感動。年逾九十的李濱老師堅持每週來金魚池社區義務教學,從零起步培養出一批金魚池百姓草根話劇演員。他們登&表演的《龍須溝》話劇片段得到了老舍先生後人和北京人藝老演員們的讚揚。

  世遺與民生:10年間天壇周邊百姓的安居工程

  天壇街道地理位置獨特,環繞世界文化遺産天壇,毗鄰正在申遺的北京城中軸線南段,天罈罈根兒下的每一處胡同里巷和歷史古跡,都有它見證的歲月流觴。

  時間流逝、歲月蹉跎。壇墻下,留下了文化和故事,也留下了北京市曾經最大的成片簡易樓群、棚戶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北京市及東城區政府的有力推動下,天壇街道啟動了包括57棟簡易樓騰退項目、南中軸棚戶區改造項目在內的多項民生安居工程,我有幸參與其中。無論過程多麼艱辛,當聽到曾經居住在簡易樓裏的居民阿姨聊起新房,看到西草市劇裝一條街煥發新生後商戶們的喜悅,感受到老舊小區改造後居民們進入小區的舒心時,我和同事們付出的辛勞都化為了幸福。

  疫情大考:打好基層疫情防控硬仗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按部就班的工作生活節奏。仍在進行中的疫情防控工作,守護着百姓生命安全。作為街道基層工作者,三年的抗疫之路體會深刻。

  疫情之初,防疫卡口值守,守住家門口的“第一道關口”成為重要任務。冬站“三九”、夏站“三伏”,我們的工作得到越來越多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屬地企業、老黨員、志願者們的加入時時感動着我們。2021年,開始接種新冠疫苗,宣傳疫苗接種,築起全民免疫長城成為我們的防疫重心。

  2022年的抗疫也是硬仗,核酸檢測、大數據排查、居家落位管控、防疫卡口值守、隔離點保障、封控區管控區管理服務……大量的人員身兼數職,多條防疫戰線並行。我的40歲生日,也離開了家人,在集中醫學觀察點服務保障工作崗位,和一群至今也認不清口罩下面龐的特殊戰友一起度過,此生難忘。

  常有人問我,作為博士為何要沉入基層?我想説,過去在多年高等教育的知識殿堂裏,得到的是真理的種子,需要深扎基層沃土化為實踐。如今10年的基層歷練帶給我的,恰恰是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綻放的實幹之花。

  基層一線是幹部了解實際、向廣大群眾學習的好課堂,也是磨煉作風、提高素質的大考場。我在新時代於天壇街道時時填寫的這張考卷,也交與群眾時時批改。

  作者:陳鎮華,北京市東城區天壇街道黨群工作辦公室宣傳部部長、團工委書記、一級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