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2022-07-18 15:35:25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29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書記欒永玉

70餘年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始終堅持“由黨創建、建校為黨、成長為國、發展為人民”的初心使命,把“辦人民需要的大學”作為目標

每年學校有約70%的畢業生扎根中西部地區,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貢獻力量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偉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下稱“中南大”)是教育部直屬的一所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為主幹,兼有哲學、文學、史學、理學、工學、藝術學等九大學科門類的普通高等學校,是國家“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項目重點建設高校,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名單。

  學校的前身——中原大學,誕生於1948年解放戰爭時期。在歷次高校調整和改革發展中,學校形成了歷史中最重要的財經、政法兩大板塊。2000年,中南財經大學、中南政法學院合併組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成為教育部直屬高校中以財經政法為鮮明特色的高水平大學。70餘年來,學校先後為國家培養各層次、各類型的畢業生40余萬人,一大批畢業生已成為社會各界的中堅力量。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中南大如何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做好財經政法深度融通大文章,服務“國之大者”?《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專訪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書記欒永玉。

  賡續紅色血脈 砥礪家國情懷

  《瞭望》:2022年4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中南大由中國共産黨在解放戰爭時期創建,有着鮮明的紅色底色,學校是如何傳承紅色基因的?

  欒永玉:1948年,中南大學創建,創建的初衷就是為革命事業和即將成立的新中國培養急需人才。創校先賢們滿懷着崇高信念,肩負着光榮使命,共同締造了“忠誠於黨、忠於人民,艱苦創業、自強不息,應濟時需、與時俱進,追求進步、堅持真理”的紅色基因。傳承這一紅色基因,學校始終堅持“由黨創建、建校為黨、成長為國、發展為人民”的初心使命,把“辦人民需要的大學”作為目標。如今,學校正以“博文明理、厚德濟世”的校訓精神和“砥礪德行、守望正義、崇尚創新、止於至善”的辦學精神,賡續中原大學的紅色血脈。

  廣大教師,心懷“國之大者”,扎根中國大地做學問。如被譽為“中國會計史第一人”的會計史專家郭道揚教授,秉承學校首任校長範文瀾先生“板凳寧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的治學精神,以300萬字的《中國會計通史》填補會計史研究的空白,把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中國會計與審計文化全面推向世界,有力回擊了西方學者“中國沒有會計史”的論斷。而他研究會計史的緣起就是因為對黨的感恩、對國家的熱愛,這份深情與感恩正是他從事會計史研究40余載的力量源泉。

  廣大學子滿懷對祖國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積極投身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事業,為人民戰鬥、為祖國獻身、為幸福生活奮鬥,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祖國和人民,把個人理想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近年來,畢業生投身以法律、諮詢、會計、金融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行業的比例在85%以上;每年有約70%的畢業生扎根中西部地區,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貢獻力量。事財經者為天下經財,司政法者求世間法正,學校40余萬校友用實際行動傳承着中南大的紅色基因。

  學校高度重視傳承紅色基因,始終將紅色作為立德樹人的鮮亮底色,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推進“紅色校史、紅色閱讀、紅色課堂、紅色儀式、紅色實踐、紅色地標”等紅色行動,傳遞紅色力量,堅定紅色信仰。將紅色基因融入社會實踐,每年組建200余支團隊,赴西柏坡、延安、紅安等革命老區開展志願服務、社會實踐,堅定廣大師生永遠跟黨走的理想信念。

  未來學校還會把紅色基因堅定不移地傳承下去,因為這是學校精神圖譜的源頭,是學校櫛風沐雨70餘年的精神動力,也是我們昂首闊步邁向新征程的力量源泉,我們要充分汲取紅色基因力量,奮勇前行。

  用好學科交叉融合催化劑

  《瞭望》:中南大在財經政法融通方面走在前列,是如何促進不同學科交叉融合的?

  欒永玉:中南大有經濟學、法學、管理學三大主幹學科,兼有哲學、文學、史學、理學、工學、藝術學等九大學科。這為學校開展學科交叉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近些年,我們正在努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

  在打造高水平科研&&和高端智庫群上,學校面向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需求,打造了法治發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法與經濟研究院、大數據研究院、生態文明研究院、數字經濟研究院等60多個法與經濟交叉學科研究&&。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歷史契機,學校正在推進新興學科融通研究&&建設。

  在人才培養上,學校正在運用學科交叉融合這一“催化劑”,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和卓越的研究生教育。

  圍繞研究生教育,學校以一流學科為牽引,積極探索以領軍優勢學科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學科的交叉融合,加強生態文明學、國家安全學、黨內法規學、紀檢監察學、數字法學、數字經濟等自主設置的二級交叉學科學位授權點建設。

  學校還依託國家級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養基地,推進法學+經濟學、法學+外語、法學+新聞等學科交叉融合,建立更加科學規範、適應需求,有利於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體系。我們希望,通過法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善於維護國家利益、勇於推動全球治理規則變革的高層次涉外法治人才。

  圍繞本科教育,學校先後實施了“財經政法深度融通一流人才培養計劃”1.0—4.0,新設了法與經濟學、社會治理法學、經濟與金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等交叉學科專業,促進法與經濟學科群內部融通。開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大數據管理與應用、信息安全、環境科學與工程等新工科專業與經法管相融合。探索開設經濟學—法學、大數據管理與應用—金融工程等11個雙學位實驗班培養試點項目,融通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規模與質量均得到較大提升。目前,學校共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0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9個,開辦有12個交叉專業、21個輔修專業,建成雙專業培養項目等各類拔尖創新融通型人才培養項目19個。

  《瞭望》:在努力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過程中,中南大的建設思路是什麼?

  欒永玉:學校的學科建設總體目標是“建成為全面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獨特性卓越貢獻的一流財經政法學科”。

  圍繞總體目標,立足學科實際,學校正在按照“夯基礎、固高原、建高峰、拓新篇”的建設思路,推動完善“一流的領軍學科、領先的優勢學科、精幹的基礎學科、強勁的發展中學科”整體布局。

  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是學校的主幹學科,目前,知識産權法學、民商法學、會計史學等學科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園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供圖

  為“國之大者”提供理論智力支撐

  《瞭望》:中南大是如何心懷“國之大者”的?

  欒永玉:學校始終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充分發揮學科特色優勢,通過財經、政法的深度融通,産出了一批具有標誌性、原創性的創新科研成果。

  比如,學校發揮財經政法聚合效應,創建新時代科技革命與知識産權學科創新基地、收入分配與現代財政學科創新基地、司法鑒定技術應用與社會治理學科創新基地、數字技術與現代金融學科創新基地等4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基地;還創辦了全國首個新文科教育領域的專業性學術期刊《新文科教育研究》等。

  學校還聚焦中國法治、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踐,産出一大批科研成果。圍繞重點基礎研究領域開展高水平學術研究,産出一批具有繼承性、民族性、時代性和原創性的重大成果。聚焦重點應用領域展開研究,産出一批具有戰略性、現實性、針對性和實用性的重大成果,有效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2016年以來,學校教師出版各類專著380多部,9項成果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

  此外,學校面向重大需求,在服務全面依法治國、“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方面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持與智力支撐。

  比如,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僅參與起草、修訂國家層面的法律就涉及近40部部門法,還全面、深度參與知識産權領域國家法律、法規、行業準則的起草論證與推進實施工作;由我校資深教授、知識産權專家吳漢東領銜的知識産權研究團隊是國內高校中為數不多同時參加《國家知識産權戰略綱要》和《國家知識産權強國綱要》論證起草工作的團隊。

  再如,學校與意大利羅馬一大合作建設中意法學研究中心,該&&成為中國首家設在意大利的法學研究機構。兩校合作建立的中意學院是中意兩國正式簽署政府間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後成立的首個中意高等教育合作項目。2018年,受教育部和國家知識産權局委託,學校承擔“一帶一路”中國政府獎學金知識産權碩士項目的教學工作,目前已開展4期,共涉及“一帶一路”沿線的22個國家,培養了77名留學生、佔全國人數的一半。今年4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羅馬一大法與經濟學院”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經教育部同意正式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