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人返鄉 千萬人就業 ——“歸雁經濟”助飛河南鄉村振興觀察

2022-07-12 08:53:55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28期

 

河南淮陽瑞能服帽生産車間(2022 年 4 月 28 日攝) 淮陽區委宣傳部供圖

“歸雁”領航,激活農村、農業發展的一池春水

農村電商、鄉村旅游、康養等新業態新産業,是返鄉創業者普遍選擇的模式和領域

段崗強徹底甩掉了“農民工”標籤,他更傾向於稱自己為與綠色農業打交道的“企業家”,自稱是不同於“藍領”“白領”的“綠領”創客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孫清清

  2011年,全國農民工輸出大省河南在農民工省際流動上發生了一個歷史性變化——省內就業人數首次高於省外。一場持續10年的回流自此開啟。

  2011年至2021年,河南農民工回流趨勢不斷強化。據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數據,10年間,輸出省外的農民工僅增加約59萬人,省內就業的農民工則激增約610萬人。

  “這是一個河南城鄉關係發展中的重大變化,隨着未來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在政策推動、鄉情感動、項目帶動下,踏上回鄉創業之路,成為推進産業發展、帶動就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河南省人社廳農民工工作處處長劉現生説。

  如今,在河南昔日的傳統農區裏,得益於返鄉創業和産業轉移,各具特色的産業新城拔地而起,行業冠軍迭出。“歸雁”領航,正激活農業、農村發展的一池春水,成為鄉村振興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雁”歸來

  1993年,17歲的農村青年唐書景,離開豫東農村,帶着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遠赴廣東東莞一家鞋廠打工。

  唐書景的家鄉河南省周口市,號稱“豫東糧倉”,是農民工外出務工大市,常年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數量高達300多萬人,其中到省外務工的有170多萬人。

  2004年,在東莞闖蕩多年的唐書景辭職,從珠三角來到長三角,後在張家港成立張家港瑞能紡織品有限公司,主要承接日本的帽子訂單。2010年,唐書景看中家鄉周口市淮陽區勞動力資源充沛、人力和土地成本低的優勢,在淮陽租廠房,嘗試向中西部轉移帽子生産線。

  作為返鄉創業者,唐書景向記者坦言把企業建到淮陽的考慮:“與沿海相比,淮陽人力資源充沛,交通區位優越,擁有高速、高鐵、河運等多種交通方式。這些是勞動密集型帽子企業的關鍵生産要素。”

  目前,歷經10多年創業發展,唐書景在淮陽的工廠規模不斷擴大,佔地面積從4畝擴至107畝,建起一棟棟標準化廠房,産品涵蓋布帽、草帽、氈帽等,各類帽子年産能達3000萬頂。以河南瑞能服帽有限公司為代表的服帽産業已成為淮陽8個支柱産業之一。

  唐書景介紹,瑞能服帽僅在淮陽就擁有千名員工,工廠配有宿舍樓、餐廳、圖書室,免費吃住,另外,他們還在淮陽及其周邊縣區、安徽、湖北等地建起“衛星工廠”,讓留守婦女和老人在家門口就業。

  更有“歸雁”舉家返鄉,推動地方産業發展。1997年,河南省開封市杞縣18歲的農村青年馬超柱跟着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兄弟姐妹4人一同到鄭州打工,批發鋁材。在外闖蕩20多年後,2018年,他們又一同返鄉創業,建設了4個鋁型材加工廠。

  “做批發賺錢了,我們就到北京、石家莊、武漢、西安,開鋁材經銷店,經銷的量大了,就在鄭州、山東臨沂建廠。”馬超柱説,他之所以返鄉創業,主要是看中杞縣的營商環境,加上當地返鄉創業從事鋁型材生産的人多,鋁型材産業有聚集發展的良好勢頭,産業要素優勢明顯。

  如今,杞縣這個農業大縣,依託有10萬杞縣人在鄭州、西寧、石家莊等地從事鋁材加工産業的優勢,鼓勵他們回鄉創業,當地政府積極承接産業轉移,強力推進鋁型材産業發展,鋁業資源紛紛向杞縣集聚。

  “目前,杞縣鋁型材産業鏈上的企業有32家,其中20多家是返鄉創業人士開辦的企業。”杞縣科學技術和工業信息化局局長王煜東説,在返鄉創業和産業轉移大趨勢下,杞縣鋁型材産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形成集群化發展,已成為全縣兩個支柱産業之一。

  據河南省人社廳統計,河南返鄉人員的創業領域涵蓋種養業、製造業、服務業等。其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康養等新業態新産業,是返鄉創業者普遍選擇的模式和領域。一些返鄉創業者把農村電商物流視作創業主選,通過線上與線下、當地與外地、國內與國外的連接,不僅促進了農産品外銷,還帶動了農業生産、銷售組織形態的創新。

  “綠領”創客

  “家人們,馬上開播了,歡迎大家進入我的直播間。”在一間堆滿面膜和洗護用品的倉庫內,簡短開場後,身穿西服、講着河南味普通話的段崗強,面對直播屏開始了直播帶貨。

  段崗強一旁的5名直播助手也忙碌起來。“他們是附近的村民,擔當我直播的運營、場控、中控和助播,一次直播帶貨,最高賣上萬單。”段崗強説。

  段崗強是杞縣裴村店鄉屯莊村返鄉創業人員,他所銷售的面膜和洗護用品,是他擁有的自主品牌,由村內玫瑰花産業精深加工而來。

  今年45歲的段崗強十幾歲就到鄭州、北京等地學廚、當廚師、開飯店,賺錢後返鄉開食品廠。他2018年“二次創業”,流轉土地,發展200畝玫瑰花種植,與南方一家化粧品企業合作,採取“玫瑰花種植+休閒採摘+深加工+品牌+直播帶貨”模式,構建起一二三産業融合的農業新業態。

  “發展玫瑰花産業,僅銷售鮮花和玫瑰花茶,一畝地的凈利潤就在6000元。”段崗強説,此外,通過提取玫瑰花液,研發和銷售玫瑰面膜、玫瑰系列洗護用品,産品附加值更高。

  如今,段崗強徹底甩掉了“農民工”標籤,他更傾向於稱自己為與綠色農業打交道的“企業家”,自稱是不同於“藍領”“白領”的“綠領”創客。

  劉現生説,總體上看,農業仍然是返鄉創業的主要領域,但超越了傳統農業範疇,創業項目多是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生態農業、觀賞農業、休閒農業等現代農業。返鄉創業,催生了眾多敢想、敢幹、敢闖的新型職業農民,成為推動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在豫皖兩省三縣交界處的河南省周口市沈丘縣李寨村,曾是一個不起眼的貧困村。得益於返鄉創業和工商資本下鄉,10年間,李寨村的村集體資産實現由零到億元的飛躍,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7倍,村裏還構建起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産業版圖。

  2012年,李寨村在外經商的農民企業家李士強辭去企業職務,回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發展設施農業、農産品深加工等産業。2013年,李寨村與河南億星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周口市李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由村委會幹部任法人,在村民同意的前提下,5年裏把全村3000多畝耕地全部流轉,開展規模化、多元化經營,重塑農業業態,提高畝均收益,讓農民得實惠。

  10年間,李寨村成立了7個專業合作社、4個集體經濟企業,建立起涵蓋種植、養殖、加工等面向市場、産權清晰、橫跨一二三産的村集體資産體系。曾經的貧困村脫胎換骨,村集體收入破億元,摘窮帽、戴新帽,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

  在李寨村以北100多公里的杞縣柿園鄉萬寨村,同樣是一幅現代農業的新圖景。一棟棟最多佔地達30畝的連體溫室大棚內,名為“金香玉”品種的蜜瓜進入採摘上市期。由於甜度高、品相好,蜜瓜受到鄭州消費者追捧。

  54歲的返鄉創業人士杜振遠既是萬寨村黨支部書記,也是全村的致富帶頭人。1991年從軍隊轉業後,杜振遠一直在鄭州打拼,開辦建築工程、裝飾、農業等公司。2017年,他返鄉創業,在2018年3月全票當選萬寨村黨支部書記。

  2018年,他帶領村民探索用100畝耕地發展設施農業,進行蔬菜種植,由於缺技術、沒銷路,加上蔬菜品相不好,創業失敗;2019年,他又帶領村民引進“金香玉”品種蜜瓜等,與知名水果連鎖店合作,發展瓜果綠色種植,如今産品供不應求。

  目前,萬寨村的蜜瓜種植溫室大棚有400多座。杜振遠説,現在村裏的瓜果基地一畝地産值在5萬元,畝均凈利潤達1萬元。

  “冠軍”出中原

  46歲的趙彥奇至今還無法相信,他這個上世紀90年代到東南沿海鞋廠打工的高中畢業生,能成為一家年製鞋240多萬雙的企業的負責人。

  “多虧了睢縣對返鄉創業的重視,不僅廠房免租三年,政府還幫助招工、培訓。”趙彥奇説。作為河南省商丘市睢縣董店鄉豆子營村人,2016年,趙彥奇在地方返鄉創業優惠政策支持下,憑藉多年鞋廠打工和外貿經驗辦企業,進駐政府建設的製鞋産業園。

  不僅企業入駐即生産,政府還從機關單位選派一名在職幹部作為企業首席服務員,提供精準跟蹤服務,幫助企業紓困解難,成為睢縣大力發展製鞋産業的一個注腳。

  睢縣地處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接合部,是中原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2012年,睢縣搶抓“東鞋西進”機遇,積極推進返鄉創業,承接東南沿海産業轉移,發展製鞋産業。據睢縣政府統計,截至2022年,睢縣已擁有427家鞋企、日生産能力近百萬雙。安踏、李寧、喬丹等鞋企進駐睢縣。睢縣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原鞋都”,相關産業帶動10萬人實現就近就業、增收。

  睢縣縣委書記曹廣闊&&,預計到2025年,睢縣製鞋産能將突破5億雙,總産值超過500億元。

  如果説睢縣是靠一雙鞋“走”上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那麼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則是靠一把琴“奏”響城鄉融合發展的致富曲。

  確山,一個地處河南省駐馬店南部的革命老區,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一群有技術、有資金、有渠道的“北漂”老鄉返回確山創業,讓大別山區崛起了一座提琴産業新城。數據顯示,確山縣制琴及配套企業有144家,從業人員2600多人,年産提琴約40萬把,佔全國提琴總産量的30%左右,年出口創匯超過2000萬美元,在出口中高檔手工提琴市場上佔據80%以上份額。

  不獨睢縣、確山。河南周口市鹿邑縣號稱“中國化粧刷之鄉”,生産的化粧刷已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中國化粧刷出口量的八成以上。

  20世紀90年代,鹿邑籍農民工紛紛到深圳、東莞、義烏、寧波等沿海城市的化粧刷生産企業打工和開設化粧刷工廠。2015年,在返鄉創業以及産業轉移大趨勢下,散佈在外的化粧刷生産線開始回流鹿邑。“我們把生産基地轉移到鹿邑縣,同時仍在深圳設有辦事處,負責對接國際訂單,接待世界各地客商。”最早返鄉設廠的鹿邑籍化粧刷企業家梁慶之説。

  為吸引更多梁慶之這樣的返鄉創業者,鹿邑縣政府在當地規劃建設了一個以化粧刷特色小鎮、化粧刷街區等為載體的1500畝化粧刷産業園。

  數據顯示,目前鹿邑化粧刷産業園已聚集化粧刷生産企業約150家,並衍生個體經營戶1000多家,帶動直接就業近7萬人,年産各類化粧刷1.5億套,年銷售額突破130億元,産品遠銷美國、日本、韓國、歐盟、中東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最大的化粧刷生産基地之一。

  汝州市的機繡、柘城縣的金剛石、虞城縣的鋼卷尺……如今,伴隨返鄉創業,一批産業從無到有,形成集群,座座産業新城正在河南鄉間逐漸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