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徐莊村任“第一書記”十年
➤每天步行15000步以上,走遍了全村的大路小巷、田間地頭,走進貧困低保戶、五保戶、鰥寡孤獨戶,很快做到了“四熟”,即路熟、田熟、人熟、臉熟,連村民家的狗見了我都熟悉得不叫了,被群眾稱為“狗不叫書記”
徐勤生 | 口述 戚正欣 | 記錄
2012年9月24日是個平凡的日子,可是這一天卻將我的人生掀開了新的一頁。
這一天,還有半年就要退休的我從泰州廣電台副調研員任上來到高港區口岸街道徐莊村任黨總支書記(3年後改任“第一書記”)。從那時至今的十年中,徐莊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由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上訪村變成全區有名的富裕村,江蘇省三星康居村、江蘇省水美鄉村。
我本人也先後獲得江蘇省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
“四不”承諾 擲地有聲
我出生在口岸鎮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從小目睹了農村的貧窮、農業的落後和農民的艱辛,立志為改變農村面貌而努力。高中畢業後回到生産隊,23歲起當了8年生産隊長、7年村委會副主任和主任、16年村黨支部書記。因在任村書記期間負責創建了口岸電視站,後來進入了廣電系統。
徐莊村位於口岸街道東北部,既少區位優勢,又少資源優勢,至2011年,村集體年純收入幾乎為零,負債卻近400萬元。班子軟弱無力,社會經濟發展滯後,管理制度形同虛設,村集體在小吃店的吃喝賬一年高達10多萬元,村辦公室經常債主盈門。
我在進村後的第一次村組幹部會上作出“四不”承諾:不用公款購買一包煙、一包茶、請一次客、不拿村裏一分錢補貼,希望其他幹部對我監督。“四不”承諾,寥寥數言,擲地有聲,震撼了全體村組幹部,也很快傳遍了徐莊全村。
從此後,村組幹部的作風為之大變。過去村幹部是坐在辦公室一杯茶、一支煙,胡扯拉閒就半天,此後是有事就往田頭、農戶跑;過去是比誰酒量大,現在是比誰貢獻大;過去是比誰皮膚白,現在是比誰曬得黑。群眾反映,現在幹部的門好進了,臉好看了,事好辦了。
管好班子 誡以勤廉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各項工作的主心骨,是“三農”工作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作為黨的農村基層負責人,不但是黨的農村政策貫徹執行者,更是黨在農村的形象代言人。農民看黨,往往是從看身邊的黨員幹部開始。因此,進村後,我始終把村“兩委”的自身建設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強化組織建設。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和考察,我建議上級黨組織及時調整了村級黨組織班子,使能者上、平者讓。又建立起以我為組長的廉政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了一系列廉政建設規章制度,規定了每個班子成員的學習時間、學習內容及督查辦法,使班子成員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新。
走進村辦公室和會議室,墻壁上除展示着一些學習園地、規章制度、偉人語錄外,還懸挂着我本人對勤政、廉政建設的一些體會和感悟。如“心中要有組織,心中要有法紀,心中要有群眾,心中要有目標”等等。
在黨員幹部會上,我多次教育大家:“廉政是勤政的前提和條件。清廉是為政之基、立身之本。一個人能力再強、工作再出色,如果在廉政上出了問題,就喪失了根本……”“勤政是善政之要。不廉無以立身,不勤無以成事。勤而不廉要出事,廉而不勤要誤事,不廉不勤更壞事。對於黨員幹部而言,既要廉政,又要勤政。‘廉政’與‘勤政’,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二者必須同時做到,缺一不可。”
由於一系列廉政制度的制定和執行,加之我以身作則,率先垂範,10年來,村級實現了“零”招待,除還清了過去近400萬元的債務外,至2021年,年經營性收入達400萬元以上。全村共産黨員實現了“零”違紀。
嚴於律己 點滴歸公
近十年來,全村開工的工程幾十個,先後投入好幾千萬元。我對於項目的確定,有着四條原則:現在群眾擁護將來群眾還擁護的要抓緊搞;現在群眾不理解將來群眾會支持的做好群眾工作積極搞;現在看似有政績將來群眾會反對的不能搞;現在群眾反對將來更會反對的堅決不搞。
近十年來的工程建設中,每項工程從決策、招標到施工、監理、驗收、公示,我都嚴格按照規範操作,以身作則。不僅自己不在工程上做一分錢生意,也不向工程主管者介紹一個親戚朋友,拒絕各方請托。一次,為獲得一項工程的承包權,一個包工頭帶上禮物找到我,我堅決拒收禮物,而是讓那人積極準備參與招投標。
有一位企業家朋友,看到我為了村集體付出很多,心中不忍,主動提出捐款74.5萬元給村裏,要求不入村裏的賬,留着我自由支配。面對鉅額捐款我毫不心動,嚴肅地對他説:“我寧可不要這筆捐款,也不能這樣做。”
勤廉並重 改天換地
2012年9月前的徐莊村,除了2003年揚子江藥業集團慈善會幫助修建的一條貫穿東西的水泥大道外,所有道路都還是狹窄不平的土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大型農機具無法下地。全村的河道淤淺污染,氣味難聞,一千多畝耕地中有一多半高低不平,農作物産量低而不穩,村民怨聲載道。
進村後,我每天步行15000步以上,走遍了全村的大路小巷、田間地頭,走進貧困低保戶、五保戶、鰥寡孤獨戶,很快做到了“四熟”,即路熟、田熟、人熟、臉熟,連村民家的狗見了我都熟悉得不叫了,被群眾稱為“狗不叫書記”。在廣泛聽取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我決定從群眾最為關心的道路入手,興修道路,從而很快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取得了群眾信任,聚攏了人心。
發展村級經濟,改善村容村貌需要大量資金。我利用以往廣泛的人脈關係,向有關單位和部門“化緣”,按照政策積極“上爭”資金,接受社會愛心人士的捐助,籌措了大量建設資金,沒有增加村民一分錢負擔。十年來,我不但完全兌現了自己的“四不”承諾,還為扶持村裏的困難群眾自己付出數萬元,我在外地工作的兒子也向村捐了款。
我把村裏的事看得比自己的事還重,到任後的一年365天中,沒有休息過一個節假日。93歲的老母重病住院期間,我白天沒有時間陪同,都是趁夜間看望。老母去世火化的當天下午,我就到村裏工作。由於時刻放心不下村裏的工作,我主動放棄了組織上安排去歐洲考察和去北戴河療養的機會。
水稻防病治蟲時節,我凌晨4點就來到田頭,和村組幹部、村民們一起下地勞動。一頂漁夫帽、一身迷彩服是我的“標配”。家屬幾次把午飯送到田頭。
我始終緊扣經濟建設中心,發展村級經濟,改善村容村貌,修建3米以上寬的硬質道路50公里以上,硬質渠道1萬米、下水道1萬米、河道駁岸近12000米,安裝路燈245盞,新建標準化廠房6500平方米、健身場地21處、為民服務中心800平方米。大面積開展平田整地,生産綠色大米。所有重大農田水利工程,都直接參加,在修建硬質渠道的勞動中傷了腳,仍堅持不離工地。
如今的徐莊村,道路平坦,房舍井然,河清岸綠,鳥語花香。農場大田莊稼茂盛,大棚連片。青壯年務工經商,老有所養,幼有所教,鄉鄰和諧,幸福安康。入夜,文化會堂座無虛席,歡聲笑語,好戲連&,燈火輝煌。村民們自豪地説,咱徐莊村一點不比城裏差。
轉眼間,我在徐莊村已奮鬥了十年。十年來,我用一個共産黨員的模範行為和高度責任心,帶富了一個村,感化了一群人,晴朗了一片天,改變了徐莊村面貌。徐莊村也造就了我,使我成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我對徐莊村永懷感恩之情,始終和徐莊村人民在一起。
人物簡介:徐勤生,講述者,現江蘇省泰州市高港區口岸街道徐莊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原泰州廣電台副調研員,2021年7月初被評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戚正欣,記錄者,原口岸鎮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