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向世界的坦途

2022-06-14 10:45:06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24期

  

很久很久以前,這裡還不叫昭通,昭明通達也就是一個夢想。這裡沒有進入的路,也沒有走出的路。層層疊疊的大山,將這塊不太肥沃的土地擠壓得喘不過氣來。凶險而曲折的江河,像冰涼的蛇將這裡緊緊纏住

路是昭通的血管,是昭通的命脈,是昭通的神經。這一點,昭通看到了,看清了,看準了,一致認為,要交通先行

出路,在於真抓實幹,在於一步一個腳印。人有恒心萬事成

  文 | 呂翼

  

在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豆沙關,五尺道、關河水道、內昆鐵路、G247 公路

及G85 渝昆高速5 條不同時期的交通線路以幾乎並行的姿態呈現(2020 年8 月10 日攝) 江文耀攝/ 本刊

  烏蒙磅礡,金沙潮急。在世人眼裏,盤旋於昭通長山大水之間的,就是天險、天塹,是不可逾越的人間鴻溝。

  説起這塊土地,一代又一代的昭通人,心情非常複雜。那些親身的經歷和切身的感受,就是一部皇皇大書。這裡的大山險峻,險峻得讓人難以想象。站在山腳看山頂,變幻莫測的天空中,只有不知方向的鳥在孤獨地飛翔。站在山頂看腳下,江河縱橫,雲霧縹緲、虛幻,眼裏全是模糊。

  山裏的村寨,東一簇,西一簇,野生菌一樣艱難地生長。鄉親們老死難以往來,老死走不出大山。大山裏的人不是不想走出,實在是有腳無路。

  很久很久以前,這裡還不叫昭通,昭明通達也就是一個夢想。這裡沒有進入的路,也沒有走出的路。層層疊疊的大山,將這塊不太肥沃的土地擠壓得喘不過氣來。凶險而曲折的江河,像冰涼的蛇將這裡緊緊纏住。山寒而水冷,人們透不了氣,難以呼吸,見不了陽光,感受不到溫暖,接觸不到外面的世界,發不了聲。

  秦開五尺道,漢築南夷道,還有若干次的民族融合,將緊閉的山門撕開了一個口,光亮自此而入,照亮了漫長而狹窄的古道。

  入口和出口被依次打開,新時代的光芒下,昭通有了新的容顏。人們的臉上有了紅潤,內心陽光而充滿朝氣,步伐果斷而又自信,昭明通達有了實質的意義。

  從位置上看,昭通是雲南省通向四川、貴州兩省的重要門戶,中原文化於此進入雲南。這塊土地上的千頃池文化,是雲南文化三大發祥地之一,可見這裡之於雲南的重要。昭通是為中國“南絲綢之路”之要衝,“鎖鑰南滇,咽喉西蜀”,連接長江經濟帶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再往大處説,是內地通往南亞、東南亞和雲南通往內地的雙向大走廊。這樣的路,當年征戰的將士沒少走過,負重的馬匹將岩石踏出深坑,往來的商賈將狹窄的路擠寬。

  時過境遷,歲月流逝,昭通人在這裡生根發芽、代代繁衍。眼下的昭通擁有很多令人自豪的稱謂:“革命老區”“蘋果之城”“洋芋帝國”“天麻之鄉”“中國文學之鄉”“彝人故里”……這些名字很響亮,富有特點,令人自豪。但很久以來,因為歷史也因為地理等原因,昭通還戴着一頂帽子:貧困地區。這個帽子巨大、沉重,讓人心堵,喘不過氣來。昭通11個縣(市、區)中,有10個國家級貧困縣,其中7個縣是深度貧困縣。昭通人咬牙苦幹,啃下了脫貧攻堅的硬骨頭,與全國人民一道同步小康。

  人沒有出路,一生受窮。一個地方沒有出路,更多的人受困。昭通人都知道,沒有路,沒有更好的出路,要過上好日子,一切都是空談。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動。昭通要興旺發達,昭通要再創輝煌,就必須要有更好的通道——更寬闊的、更平坦的,通往更加富裕、更加文明的路。路是昭通的血管,是昭通的命脈,是昭通的神經。這一點,昭通看到了,看清了,看準了。

  窮市辦大事,不容易,掐指一數,就有諸多困難:首先,山高水深,峽谷縱橫,地質異常複雜,典型的“地質博物館”;其次是缺少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金融人才;再就是財力支撐之困,2018年,昭通地方財政年收入僅有78.2億元,養人養機構之外,所剩無幾。舉目一看,四處都是難局。

  創業是一條艱險的峽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昭通邀請國際國內知名專家、院士及各類人才,親臨實地,重走古道,對昭通綜合交通規劃問診把脈,集思廣益。中國勘察設計大師汪雙傑親自光臨,進行了高屋建瓴的指導。多家行業領先勘察,設計單位主動參與。結合昭通實際,因地制宜&&了《山區高速公路建設指南》,並上升為省級標準。好茶不怕細品,好事需要細論。高起點的努力有了重大進展,昭通成了全國第一個制定高速公路建設地方標準的州市。在這一過程中,交通運輸部交規院、同濟大學等都給予了無數關懷。他們感受到了昭通的眼光、執着、誠懇、堅韌和胸懷。“昭通有後發優勢。”他們看好昭通,相信昭通。

  成功永遠屬於馬上行動的人。在推進實施過程中,為昭通開山辟路者紛至沓來。他們沉下心來,深入現場,進行了大量的、細緻的調研和勘測,為昭通繪就了宏偉的交通圖,規劃了一張前無古人的“路網”——“十三五”期間公路、鐵路、航空、水運和物流站場,以構建大交通、建設大通道、打造大樞紐為重中之重,着力把昭通建設成為川滇黔渝區域綜合交通樞紐,“一帶一路”倡議及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交匯節點,內地通往南亞、東南亞和雲南通往內地的雙向大走廊。於是乎,昭通的出路有了方向。

  人是決定一切的因素,腦中有知識,勝過手裏的金錢。昭通面向全國引進19名高層次人才、130多名優秀緊缺人才,培養本土13名高級工程師、20名工程師。這一大批人才立下汗馬功勞。在採訪過程中,我無數次聽到一線交通建設者的故事。他們的手心磨出了硬繭,臉龐印上了滄桑,頭髮裏多了白絲,腳步裏增加了承擔。他們把熱愛、夢想、青春,都獻給了昭通,也獻給了自己的夢想。

  幾年時間裏,因工作的原因,我走過了昭通的山山水水。在鹽津豆沙關,目睹了承載着昭通交通歷史的五道並行,那崎嶇蜿蜒、蹄印深深的五尺道,叫人深思;在魯甸江底,看到了鐵索橋、鋼梁橋、雙曲拱橋,還有亞洲公路第一高橋;在巧家,高懸於奔騰咆哮的金沙江面260米以上的鸚哥溜鐵索橋,讓人慨嘆。我還看到大雄古邦——鎮雄的大交通網絡、“推動中國革命走向新階段”的紅色老區威信已通的高鐵、萬里長江第一港——水富煥發的蓬勃朝氣……

  成功者絕不給自己軟弱的藉口。出路,在於真抓實幹,在於一步一個腳印。人有恒心萬事成。近年來,昭通市打出頂層設計、規劃引領、創新驅動、人才支撐、資源整合、科學執行“組合拳”,環環相扣,步步為營,以構建大交通、建設大通道、打造大樞紐為重點,全面打響交通高質量發展突圍戰。昭通因此而有了變化,也因之而有了更加光明的出路。

  昭通的出路在腦袋裏,昭通的出路在腳下,昭通的出路還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肩膀上。不從山腳起步,怎麼到達巔峰?不真抓實幹,坎坷怎能踏平?昭通之變,沒有停止;昭通之路,正在拓展、延伸。腳上走出血泡,肩上磨出硬繭,青春如水而逝,昭通也要大踏步走下去。

  昭通的出路可期。從烏蒙大山裏出發的路,經風雨,歷坎坷,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通江達海、連接世界。

  作者:呂翼,昭通日報社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首屆少數民族文學之星,雲南省德藝雙馨青年作家。曾獲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首屆青稞文學獎、第二十九屆梁斌文學獎、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