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雞》作者:讓孩子們知道困難和挫折是生活的常態,同時保持希望
繪本要守護童心,但不能脫離現實
➤孩子們就像一張張乾淨的白紙。如果童書質量不佳,這些白紙就容易被“畫壞”,如果用心去對待,白紙上可以描繪出美麗的圖畫
➤讓孩子們知道困難和挫折是生活的常態,必須接受它、有勇氣克服它,同時保持希望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種‘好’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需要更好地呈現出來。”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常清潭 實習生 張學峰 於佳鑫
從相識到化蝶,她將皮影人物畫在紙上,還原梁祝的美麗傳説。
從雨水到霜降,她到雲南梯田實地考察,描繪水稻的耕種歷程。
從破殼到長大,她用水彩與寫實的技法,記錄小雞的成長故事。
她叫於虹呈,是一位85後的兒童繪本作家。她用畫筆帶孩子們穿梭古今世界,領略人生色彩。
“白紙需要用心描繪”
於虹呈接觸到繪本創作,更像是一場意料之外的驚喜。
2007年,憑藉認真的性格與紮實的繪畫技巧,於虹呈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信息設計專業。不久後,她迎來了細分專業的抉擇。
彼時移動網絡發展勢頭迅猛,電子書成為不少人閱讀消遣的新方式,因此有人並不看好紙質書的發展前景。而於虹呈選擇了跟隨自己的內心,在興趣的驅使下加入以書籍設計為主的圖文工作室繼續學習。
也正是從那時起,她對繪本設計這個在當時還不為人熟知的領域産生新的認識,並被其中蘊藏的創意與活力深深吸引。
對於虹呈來説,創作繪本最大魅力在於它對真、善、美內容的呈現。作為專門為兒童設計的讀物,繪本中批判色彩往往不那麼濃重,更接近純粹的美學。
“兒童繪本的主要功能是塑造孩子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提升他們的審美。”於虹呈説。
在她眼中,孩子們就像一張張乾淨的白紙。如果童書質量不佳,這些白紙就容易被“畫壞”,如果用心去對待,白紙上可以描繪出美麗的圖畫。
入行近十年,於虹呈堅持以手繪方式完成創作,力求每一筆都飽含用心。
“電腦繪畫容易修改,但不如手繪有溫度。”於虹呈説,“手繪能展現更多細節,一筆顏料畫下去,有細微的深淺變化,這變化不是電腦能完全模擬出來的”。
從小雞成長看濃縮人生
在於虹呈創作的繪本中,《小黑雞》是具有獨特意義的一本,她想為孩子們講述一個關於生命和成長的故事。
故事源自於虹呈的真實經歷:媽媽曾給她買了六隻小蘆花雞,後來其中的五隻被野貓叼走。她與媽媽悉心將最後一隻小雞養大,但某天她不在家時,媽媽將這只小雞吃掉了。
“在我看來,雞也是有生命、有靈魂的,它們不僅僅是食物。”於虹呈説。
於是,《小黑雞》的故事誕生了。書裏的主角就叫小黑雞。自破殼起,它便面臨着來自身邊的重重挑戰。肥貓、大黃狗對它和弟弟妹妹們虎視眈眈,媽媽也在它長出羽毛後離開,可小黑雞還是勇敢地生活着,並最終打贏了雞群中的“雞老大”。
“雞的世界就像一個濃縮的人類社會,小雞長大的過程很不容易,會被其它動物欺負,甚至會付出生命的代價。”於虹呈説,她想通過《小黑雞》的故事,讓孩子們看到立體人生,讀懂更加真實的世界。讓他們知道困難和挫折是生活的常態,必須接受它、有勇氣克服它,同時保持希望。
《小黑雞》出版後,於虹呈還在封底為小讀者們留了一個“彩蛋”。那裏畫着一大碗雞湯,至於湯裏的雞到底是誰,於虹呈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重要的是,她想通過這碗雞湯來隱喻世界的複雜,讓孩子們也能看到世界上“不完全美好的一面”。
在她看來,除了學習知識,心理建設也是兒童成長過程的重要環節,“孩子們在現實生活中遭遇的困難可能比我們想象中多得多,他們需要將自己的內心鍛煉得更強。這類偏向現實的題材,當下國內繪本創作行業比較缺失”。
《小黑雞》全書採用超寫實畫風,由於需要細緻觀察小雞的成長過程,於虹呈重返雲南,以一家客棧中飼養的雞群為原型,開始了創作。為了取材,她或蹲或臥,適時抓拍,有時會花掉一個上午,只為拍下兩隻雞打架時角度最合適、動作最舒展、畫面最清晰的照片。在情節設計上,她幾乎沒有想象與杜撰。從出殼到長出羽毛,再到雞媽媽的離開,於虹呈以旁觀者姿態,客觀真實地記錄下小雞長大過程中經歷的一切。
這部作品,於虹呈用了三年多完成。她很清楚這部作品可能招致質疑和批評,但她還是像筆下的小雞一樣勇敢堅定地完成創作,“繪本需要多樣性,這是我需要去做的事情。”她説。
於虹呈在梯田邊寫生 崔旭冬攝
畫優質的中國原創繪本
於虹呈初入繪本創作領域時,這個行業在我國還處於萌芽階段,國內市場上流行的繪本大多是來自其他國家的譯作,國人原創的作品屈指可數。
“中國的文化特別豐富,我們也可以創作具有自己文化基因的作品。”於是,她嘗試將各種本土特色元素融入自己的創作。在央美的畢業設計中,她將皮影元素與傳統故事結合,創作出《梁山伯與祝英&》。此後,她又完成了《十面埋伏》的創作,將皮影與水墨結合,讓大氣磅礡的英雄故事在傳統繪畫技法與現代攝影藝術的融合間不斷激蕩。
於虹呈還創作過科普題材的繪本。雲南元陽采風期間,她與哈尼族人民共同生活,以傳統節氣為時間線,將一顆大米從播種到變成米飯的歷程繪製成寫實的水彩畫,《盤中餐》就此誕生。
這本書中,她不但描繪了雲南梯田壯麗奇特的自然風光,還展現了農耕文明悠久深遠的歷史積澱,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內涵躍然紙上。憑藉《盤中餐》這部作品,於虹呈獲得了2016年博洛尼亞童書展插畫獎、2017年第五界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首獎等眾多獎項。
除了皮影、剪紙等元素,於虹呈還不斷探索將傳統文化融入繪本創作的新路徑。對自己的創作,她始終抱有一種使命感:“希望中國的孩子能對自己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進而激發由內而外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這種‘好’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只有更好地呈現出來,讓讀者看到它,從心裏覺得它好,我們才能更有文化自信。”於虹呈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