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創新六大新趨勢

2022-06-01 14:17:02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22期

 

  2022 年3 月22 日,參觀者在日本東京舉行的機器人展上參觀機器狗   新華社/ 歐新

科技創新受政治裹挾的現象更加普遍,“政治正確”更大範圍地波及科技發展

各國都尋求“科技突圍”,把科技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上,國家間技術優勢變遷和人類整體技術躍升速度將被加快

相關國家加大科技獨立研發進度,從而促進高科技産品和系統服務加速誕生,這在未來若干年會成為一種新趨勢

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速度進一步加快,經濟社會轉型向科技索要答案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人類正在步入新的科研範式變革周期,數據密集型科研範式變得越來越重要,在科研組織方式上舉國體制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採納

應用科學研究尤其是技術科學的研究,將成為引領新的技術革命甚至科學革命的重要力量

  文 | 秦錚 丁明磊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政治、經濟格局加速重構與演變,科技創新呈現新的趨勢,對此,我們應密切關注,積極做好相關應對。

  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六大趨勢

  趨勢一:科技創新受政治裹挾現象更加普遍。

  近年來,全球科技創新發展受政治因素牽制的事情時有發生,比如美國反復修改能源政策及在《巴黎協定》上出爾反爾,導致科技發展方向搖擺不定,又如部分發達國家通過限制在科學研究、技術研發、人員交流、市場應用等方面的合作,來對本國領先技術進行保護,同時達到遏制他國科技發展的目標。

  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下,民族利益優先、本國利益至上的情緒進一步在全球蔓延,對外關閉或有條件地開放國內市場的事件時有發生,科技問題意識形態化的趨勢明顯增強。俄烏衝突爆發後,科技創新受政治裹挾的現象更加普遍,一方面,“科學無國界”的神話被打破,制裁引起的科研封閉趨勢持續醞釀和傳播,未來,科學研究受政治脅迫可能成為一種新的世界現象;另一方面,“政治正確”更大範圍地波及科技發展,高科技企業、技術壟斷型企業已成為戰時國家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併發揮戰略性作用,未來只要有需要,這些企業都會成為美西方用作戰爭的工具。

  趨勢二:大國競爭加速技術變遷和躍升。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世界供應鏈被打亂,國際科技與産業合作水平明顯降低。在疫情衝擊下,世界主要國家經濟增長陷入停滯,全球步入“存量博弈”,大國競爭更加激烈。各國都尋求“科技突圍”,把科技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上,頻繁制定科技發展政策和行動計劃,加大科技研發投入,試圖尋求下一個增長點。

  今年2月以來,俄烏衝突引發世界各國尋求自身的新定位。可以預見,未來相當長的時期,相關國家在技術投入、軍事研發、政府採購、高端製造、科學家培養等方面,會進一步擴張規模,國家間技術優勢變遷和人類整體技術躍升速度將被加快。

  趨勢三:場景驅動加速科技應用和迭代升級。

  隨着科技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類對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體驗要求更高,以科技體驗再建美好生活成為人們的基本訴求,讓各種“場景”有了更大市場空間。比如今年北京舉辦的冬奧會、冬殘奧會,有200多項科技成果得到應用,涉及綠色能源、5G共享、智能餐廳、自助售賣、科學防疫、智慧觀賽等幾乎所有與賽事有關的場景。圍繞這些場景應用,全國500多家單位、超過萬名科研人員形成協同研發和創新,大大提高了技術的集聚和應用擴散。

  除冬奧會外,近年興起的“元宇宙”概念也屬於典型的場景驅動,在虛實融合和時空重構的場景構建中,區塊鏈加密、數字孿生、空間計算、全息投影等技術得到加速應用和迭代升級。

  近期俄烏衝突加速“星鏈”、AI識別、無人機技術等應用,本質上也是一種場景驅動。出於戰爭的需要,技術能夠更快地投放戰時場景;從長期來看,科技上的專業分工和協同合作系統受到威脅,會促使相關國家加大科技獨立研發進度,從而促進高科技産品和系統服務加速誕生,這在未來若干年會成為一種新趨勢。

  趨勢四:科技支撐經濟社會轉型的壓力進一步增大。

  近年來,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蓬勃發展,並加速向經濟社會各領域融合滲透、持續擴張,不斷重塑經濟社會新格局,同時引起管理組織、商業形態、社會制度等方面的變革,數字化、智能化發展成為越來越明顯的趨勢。隨着數字化浪潮的推進,各國在數字化技術領域加大投入,相關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掀起新一輪高潮。

  疫情發生後,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速度進一步加快,在疫情壓力下,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均加快數字化改造,具有網絡化、&&化、分佈式等特點的創新組織模式不斷涌現,人類社會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做出持續改變。

  同時,在全球氣候異常化、極端天氣頻發的情況下,各國更加認識到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性,紛紛加快制定和落實綠色減排方案,綠色化成為全球未來發展的硬性需求。在能源安全的約束下,科技創新在支撐節能減排和新能源開發中發揮的作用更加凸顯,經濟社會轉型向科技索要答案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趨勢五:科研範式和科研組織方式進一步變革。

  人類正在步入新的科研範式變革周期,數據密集型科研範式變得越來越重要,研發活動向網絡化、生態化方向發展,開源開放、知識共享成為新趨勢,應用導向、場景驅動為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提供新方向;技術集成成為創新常用形式,越來越多科技問題通過集成現有技術而得以解決,創新活動地域、組織與技術邊界不斷延伸、融合,多主體協同創新趨勢更加明顯;科技研發與應用結合更加緊密,創新活動不斷向下游延伸,“生産”成為繼“研究”“發展”後的第三創新環節;“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商業化應用”距離日益縮短,“市場需求—技術需求—科學突破”的反向互動更加明顯;研發範式不再單純遵循線性模式,而更多走向多向發力,科技創新的社會屬性日益凸顯,科技向善成為研發應用越來越重要的導向。

  在科研組織方式上,舉國體制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採納,國家主導大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的趨勢更為明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企業因素更加重要,科技領軍企業在保障國家安全中的作用更為凸顯,平戰結合式科技研發甚至成為提升科技引領能力的重要推手。

  趨勢六:技術科學成為引領新科技革命急先鋒。

  科學革命催生技術革命,技術革命引發産業變革(工業革命),這是歷史發展規律。當前世界正處於第五次技術革命向第六次技術革命轉變的時期,整體上仍處在第二次科學革命周期內。科學研究進入報酬遞減期,純基礎研究投入産出的邊際科學收益降低,大的科學發現日益稀少,更多科學家將科學研究重心向下游應用端移動,應用科學研究十分活躍,競爭異常激烈,就連諾貝爾科學獎也越來越像應用科學獎或技術科學獎,這在全球是普遍現象。

  在此形勢下,應用科學研究尤其是技術科學的研究,將成為引領新的技術革命甚至科學革命的重要力量。由於理論科學研究中可摘的“果子”越來越少,純科學研究日益呈現“擁擠的高端”,為了産生“增量”,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技術科學領域進行競爭,試圖通過技術引發的科學原理研究來獲取新發現,同時開闢新市場,通過技術來尋求科學突破,正在成為一種新的長期趨勢,未來三十年可能引發新的技術革命。同時,國防科技及軍民兩用技術的研發會受到更多國家的重視,最終可能成為引發科技革命的急先鋒。

英國倫敦的一家微軟專賣店(2021年11月13日攝) 蒂姆·愛爾蘭攝/本刊

  主動應對全球科技變局

  一是強化科技賦能發展和保障安全的能力。

  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戰略不動搖,增強戰略自信,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自身經濟和壯大科技實力上,加大科技與經濟的融合,推動科技助力經濟轉型,加快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新興産業,着力培育未來産業,以“科技—經濟”正反饋互動來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提升。

  同時,堅持“發展是最大的安全”理念,在科技賦能發展基礎上保持底線思維,重視科技在保障軍事安全、網絡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生物安全等各種安全中的作用,加快相關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盡快啟動一批重大項目,開展長周期研發,為應對未來做足準備。

  二是優化科技創新結構,轉變科技創新管理模式。

  根據國際形勢變化和國內發展階段演變調整優化科技結構。

  在投入結構上,穩步提升基礎研究投入佔比,並將基礎研究分為“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兩類分別考慮,前者關注於理論科學(純粹科學),後者則關注於技術科學;鼓勵和引導全社會加大技術消化吸收投入佔比,提高技術消化吸收與技術引進經費之比。

  在主體結構上,更加重視企業作用,切實將更多戰略性資源向科技領軍企業傾斜,優化營商環境和産權制度,保護企業創新所得。

  在路徑結構上,多路並舉,堅持補足短板和加強長板相結合、應用牽引和基礎供給相結合、軍用研發和民用科技相結合等,形成多路徑協同的體系化能力。

  最後,轉變科技創新管理模式,從“管理”更多地轉向“服務”,改變項目考核方式、科研評價方式等,補足管理短板,進一步釋放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活力。

  三是加大技術科學研究和未來場景開發力度。

  充分利用中國市場規模大、應用能力強的優勢,加大新技術開發應用,以技術科學為突破口,增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理論科學研究布局,培育科技新生力量。

  重視國家戰略需求對技術科學的引導,把國家重大建設工程作為發展技術科學、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建立新型研發機構承擔技術科學研究任務,完善與現代工程及技術科學發展相匹配的學科布局和教育體系,加大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融合型人才培養力度。

  實施場景驅動創新戰略,以智能城市、宜居鄉村、智慧生活建設為抓手,挖掘面向未來的新需求、新應用,創造新場景,加強適應多場景應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技術落地應用和孕育新産業。

  四是大膽鼓勵科研組織方式創新,包容錯誤。

  在科研組織方式創新中激發科研範式創新,以科研範式變革引領科研組織方式變革。鼓勵科研院所機構改革,探索建立適應自身科研模式的科研組織方式,切實落實“以人為本”“人才是第一資源”的工作理念,實行寬鬆、開放、包容的科研製度,營造大膽試錯、包容犯錯的科研氛圍。

  國家層面要加快破“五唯”,建立健全符合科學規律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滾動式開展科研人員減負減壓專項行動,釋放更多、更大科研自主權限;高度重視戰略科學家和社會科學大師的作用,下大力氣培養科研工作者的科學精神和家國情懷,堅持以解決社會發展和人類命運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尋求在科學研究範式、組織方式上有所突破。(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