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像一朵向日葵,綻於無聲卻一生向陽
綻於無聲,一生向陽
➤“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害怕和放棄,勇敢面對,然後放手去做就好了。”
➤時至今日,她已經能夠擁抱自己聽障人士的身份,並且學會了更好地包容自己
➤綻於無聲,一生向陽。這位向日葵般的女孩,還將繼續在她的青春中盛放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常清潭 實習生 黃長江 於佳鑫
“我接下來最想做的事,就是抓緊時間投入研究,把課題圓滿地收尾。”説這句話的女孩叫江夢南,今年30歲,正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以615分的高考成績進入吉林大學,攻讀本、碩學位,接着經過層層篩選被清華錄取,你或許認為學習優秀是這位女孩與他人最大的不同。但事實上,在植入人工耳蝸前,江夢南曾在無聲世界中生活了26年。
一個字 説一萬次
對於一個在牙牙學語前就已經喪失聽力的孩子來説,能夠和健全人一樣開口説話是一項極為困難的挑戰。但在父母的堅持和幫助下,江夢南做到了。
1993年初,一場急性肺炎讓6個月大的江夢南持續高燒了20多天。燒退後,父母逐漸發現了女兒的異常——本應對周圍環境中的新鮮事物感到好奇的孩子,卻無法再對任何聲音作出反應。
輾轉就醫後,趙長軍和江文革夫婦不得不接受了一個殘酷事實:因為藥物誤用,女兒患上極重度神經性耳聾,左耳聽力損失大於105分貝,右耳則完全失去聽力。這就相當於,僅憑聽覺,江夢南甚至無法察覺到一架直升機在自己身旁起飛。
即使生活給這個家庭開啟了“困難模式”,江夢南的父母也從未想過放棄她。能夠説話,是讓她融入健全群體的第一步。為了讓女兒看清楚嘴唇開闔的形狀,父母把江夢南抱到腿上,面對鏡子,讓她不斷模仿發出不同音節時的口型。但口型只是第一步,舌頭擺放的位置、氣流的強弱、聲帶的振動——説話這個動作就像零件一樣被徹底拆散,再由她摸索着一點點組裝起來。
大量的發音訓練枯燥且進展甚微,但作為教師的父母從未急於求成。“哪怕一個字我要讀一萬遍才能學會,我父母也會很開心。”到上小學前,江夢南説話能力已經與同齡人相當,只是標準程度稍差一些。
對於自己發音方面的不足,江夢南一直有意識地糾正。她知道自己不擅長讀翹舌音,“睡覺”兩個字總是很難讀好;她知道“花”和“瓜”兩個字很難通過口型分辨,會在讀“花”時刻意關注口腔氣流的運動。三年前植入人工耳蝸後,由於需要把文字與讀音匹配,她又開始新一輪發音訓練,直到現在。她依然保持着時時自我糾正的習慣。
回望自己的經歷,江夢南始終覺得父母對自己的愛那麼無盡。不僅因為教會自己説話需要付出巨大精力,更因為這種付出可能沒有回報。即便如此,一家人還是堅持到了最後,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如果沒有爸媽那時的決定,就不會有今天的我。”她説。
慢慢來 比較快
春日的鳥叫,夏夜的蛙鳴,這些聲音在江夢南植入人工耳蝸前,從來沒有真切地聽到過。世界上的各種聲音,對她來説就像一個混沌又朦朧的圈。儘管聽力存在缺陷,江夢南從未覺得自己是弱者。相反,她一直相信自己有潛力在各方面做得更好。
在父母的堅持下,到了適學年齡江夢南並沒有認命前往特殊學校就讀。幾經波折,她最終以旁聽生身份進入一所普通小學。
成績是努力的最好證明。從一年級到三年級,江夢南每次考試都是班裏第一名。班主任和學校將她的閃光看在眼裏,同意授予她正式學籍。
“父母對我説,要把眼光放長遠。想得到的東西,最後一切都會有的。”早年的江夢南,也有過心態失衡的體驗,當自己的成果無法達到預期時,挫敗感油然而生。但在父母的鼓勵下,她逐漸學會對自己寬容,也養成了樂觀豁達的性格。她知道在前行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困難,不過,只要保持住節奏,堅持到底,再大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記得剛進入初中和高中時,由於知識難度提升和課程節奏變化,她一度跟不上講課進度。不過,她相信一時的落後並不代表全部。“上課聽不懂,我就自己慢慢學,不必在乎其他同學的進度。”
這種“慢慢來”的樂觀和堅韌結出了果實。越到高年級,她的成績越接近班裏的前幾名。最終,她在吉林大學藥學院完成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學習,並在2018年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錄取,開啟了讀博生涯。
在申請博士資格面試時,老師們也詢問了她的聽力情況。她的回答坦誠而堅定,“我確實有聽力障礙,但這並不會影響學習和科研,它反而會讓我更加專注。”
她認為,堅持和毅力是自己一路走來的最大優點。“苦心人,天不負。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要害怕和放棄,勇敢面對,然後放手去做就好了。”
與聽障身份和解
聽障帶來的困難是滲透進生活各個角落的。“聽障人士遇到的困難並不會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引人注目,因為很難從外表被人察覺。它們總是很不起眼,卻又無處不在。”
在進入清華大學前,江夢南很少能意識到自己也是一位聽障人士。此前她總是認為,只要足夠努力,別人就可以認同自己的優秀。
博士入學後,她被拉入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協會。一開始,她對無障礙的概念十分模糊,隨着一次次的活動和與協會中老師同學們的合作,她愈發理解了它的理念和價值。
“有時你會發現盲道上堆滿了雜物和自行車,這時盲道就形同虛設了。當前能為無障礙所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我們的工作,就是向更多人宣傳和普及無障礙理念,使之成為一種不局限於殘障群體的全民意識。”
2020年,江夢南當選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協會第五任會長。同年9月,她參與起草併發布《做“無障礙天下”使者》倡議書,希望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信息交流障礙。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她還通過收集各種資料和意見,代表聽障群體在央視《兩會1+1》特別節目中發聲,一方面希望能讓即時語音轉文字技術得到更完善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也希望在未來能將費用高昂的人工耳蝸移植項目納入醫保,讓更多失去聽力的孩子重新回到有聲世界。
時至今日,她已經能夠擁抱自己聽障人士的身份,並且學會了更好地包容自己。“更多的時候,我會想起還有許多與我經歷類似的人。當你真正關注到這些事情,並且未來有機會去做的時候,你就一定會盡自己所能。”
2022年3月,江夢南當選“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她的頒獎詞中有這樣一句話:“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綻於無聲,一生向陽。這位向日葵般的女孩,還將繼續在她的青春中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