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山區老人定格“最美笑容”
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腰市鎮江山村的老人拿到自己的照片後露出了滿意的笑容(2021 年 4 月 16 日攝) 受訪者供圖
➤“我走訪了很多山區家庭,發現雖然現在手機的拍照功能已經非常強大了,但很多老人除了身份證上的照片外,這輩子沒有第二張高清照片。”
➤“當時有三四位老人沒有等到自己心儀的遺照,就已經過世了,我們心裏挺難受的。”
➤“誰都會有老去的一天,我們這樣做不僅幫助了老人,自己也受到了一次次生命教育。”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姚友明 趙英博
初夏時節,秦嶺腹地綠意盎然。在陜西省商洛市一個山村的小廣場上,多位老人正在觀摩着一場特殊的攝影展覽。
照片中的模特都是前來觀展的觀眾,攝影作品都是普普通通的“老人像”,也就是遺照。但老人們興致不減,甚至開始“鬥圖”:“我白頭髮比你少”“我笑得比你好”……
不遠處,這場特殊影展的布展人、“85後”女攝影師楊鑫笑盈盈地站在那裏。三年多來,她已連續為2000多位農村老人免費拍攝並沖洗“老人像”。
讓老有所憶
2017年,脫貧攻堅戰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着,想為家鄉出一份力的楊鑫,成立了商洛彩虹公益中心。起初,公益中心的工作重點是幫扶秦嶺山區的留守兒童,不過走訪留守兒童家庭時她發現,當地還有很多空巢老人也同樣需要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愛。
“我走訪了很多山區家庭,發現雖然現在手機的拍照功能已經非常強大了,但很多老人除了身份證上的照片外,這輩子沒有第二張高清照片。甚至很多老人去世後,家人都找不到一張體面的老人照片可以用作遺像。”楊鑫説。
多次下鄉觀察後,楊鑫決定用自己的攝影技能,給老人發起“老人像”免費拍攝活動。幫人幫到底,她決定從拍攝到後期製作,包括冷裱以及裝框環節,讓當地60歲以上的老人們享受全程免費服務。
2018年底,在商州區夜村鎮夜村村,楊鑫開啟了第一次“老人像”的拍攝活動。她還給活動起了一個名字,叫作“老有所憶”。
因為是拍攝“老人像”,所以楊鑫開始還覺得有點顧慮:會不會有老人覺得拍這個不吉利?會不會有老人的子女覺得這事晦氣而阻止拍攝?
結果,老人們對活動的最大質疑為——是否真免費。“很多老人抱着半信半疑的態度來參加,後來看我們真的不要錢,就口口相傳,人逐漸多了起來。”楊鑫説。
不過,因為工作等一些事情的耽擱,加上第一次沖印老人們的照片時各環節溝通不夠順暢,等到楊鑫團隊將照片裱框好送回夜村村時,已經是2019年的年初了。
“有三四位老人沒有等到自己心儀的照片,就已經過世了。我們心裏挺難受的。”楊鑫説,從那以後,她完善了燈光、背景、相機等照相設施,還盡量加快團隊的工作進度,爭取讓每個人都能在一個月內看到或拿到自己的“老人像”。
“老了不難看了”
專業攝影師都明白,證件照拍攝並非看上去那麼簡單。
給山區老人拍攝“老人像”,除了專業的器材設備要求外,難度比拍攝普通的證件照又提升了不少。在拍攝過程中,有的老人自理能力差,楊鑫和她團隊的志願者們會幫老人梳頭,收拾好衣領;為保證拍攝效果,志願者們還會攜帶小刷子,將老人衣領上的頭皮屑掃掉;有的老人因病無法坐穩,志願者們就蹲在老人旁邊,幫他們穩定身體,以便拍出一張完美的照片。
拍攝後期的工作也很費心,如果老人臉上有胎記、疤痕等比較大的瑕疵,一般要通過軟體處理掉。為防止照片短時間內褪色,志願者們還要用銀鹽沖印法沖洗照片。為了讓老人們滿意,楊鑫還會就照片是否需要後期調整或修改徵求老人們的意見,盡量保證成片質量高。
記不清老人姓名,但楊鑫總能記得一些拍攝過程中的溫馨時刻。“經常是老兩口一起來。”她説,公益拍攝三年多時間,團隊遇到最多的“插曲”是:活動結束時,仍有老人才趕來,他們有的手上還有泥土,有的臉上滿是汗水。
等到取照片的日子,一場特殊的攝影展就會開始。楊鑫發現,老人們並不忌諱談論死亡。不管是拍照還是取照片的現場,氛圍都很活躍,有一次,一位老人為了對楊鑫&&感謝,當場唱起了秦腔。
“現場給人感覺就是歡快,像愉悅的聚會一樣,大家都喜氣洋洋。老人在拍照的時候都是喜笑顏開的,沒有一個人是沉着臉去拿照片的。”楊鑫説。拿到照片,老人們常用平靜的語氣説,“好了,老了(死了)不難看了”。
生命教育
很多前來“鬥圖”的老人,雖是多年好友,平時也並不會常常見面。“老人們‘鬥圖’的場景很有意思。但很多老友,可能就是在那樣的情境下見了這輩子的最後一面。不久之後,他們中可能就有人離開了。”楊鑫説。
網絡上,一位網友表達了對楊鑫的感謝:“爺爺去年去世了,多虧您的善舉,為他留下了最美的瞬間。”
“誰都會有老去的一天,這樣做不僅幫助了老人,我們自己也受到了一次次生命教育。”楊鑫説,她從這件事裏學到了要珍愛生命,活在當下,認真過好每一天。
實際上,給山區老人拍攝“老人像”,只是商洛彩虹公益中心若干公益活動中的一部分。
幾年前,楊鑫在一個山區小學發現,有留守兒童的頭上還有虱子在爬。“我們趕緊去買了洗髮水,把孩子們的頭仔細洗了一遍。”楊鑫説。
為培養山區孩子良好的衞生習慣,楊鑫發起了“清潔包”行動。“清潔包”是一個裝滿毛巾、洗髮水、沐浴液、牙刷、香皂和肥皂等個人清潔用品的臉盆。類似這樣的為孩子、老人服務的公益項目,楊鑫還做過很多。
從最初的十餘人,發展到150多名志願者,楊鑫所在愛心組織的規模不斷壯大。如今,商洛彩虹公益中心的志願者中,有個體戶、國家公職人員,也不乏大學生和家庭主婦。在個人社交媒體上,毛遂自薦要求加入彩虹公益中心的網友也不在少數。
注重質量和細節把控,充滿人文關懷和對每一個生命的尊重,這是楊鑫對自己和志願者們的要求。
“只要各方麵條件允許,我和團隊成員們會把這份公益事業一起堅持下去。”楊鑫期待看到自己鏡頭下更多老人和孩子的笑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