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山東省利津縣黃河口灘羊産業園區的肉羊養殖大棚(2020 年 6 月 15 日攝) 王善奎攝
文 | 王善奎
新時代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偉大時代,這對於我們偉大的祖國是這樣,拿我個人的經歷來説也是這樣。
我本來是一名財政幹部,1995年以來一直從事財政改革管理工作。
2012年,我縣國庫集中支付改革工作經過三年試點後全面鋪開,推動全縣財務管理工作邁上了一個大的&階。2013年,我縣國庫管理工作被山東省財政廳評為全省先進單位。局長説你做賬做得已經很漂亮了,有機會還要到基層特別是農村的廣闊天地裏去鍛煉一下。
機會不久真的來了。縣裏選派優秀幹部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我第一個報了名。於是就有了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擔任鹽窩鎮七三村第一書記的經歷。我是帶着新時代的濃厚氣息去的,在村裏直接&&群眾,一心想為群眾做點實事,很快與群眾打成一片。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積極努力,強班子、帶隊伍、拓産業、興文化,每一項都抓在了點上,抓出了成效,受到組織和群眾的一致好評。2015年3月2日我被縣裏評為“創業先鋒”,駐村幫扶的事跡先後被利津縣電視台、東營市電視台、山東省廣播電視台《齊魯先鋒》欄目等播發。
我到七三村時正值春季,“春耕不可遲,三月聞黃鸝”,農事不能延誤。七三村土地大都在黃河灘區,針對內澇、基礎設施不配套等難題,我進村不到兩個月就啟動了總投資70余萬元的配套生産設施建設項目,幫助修建了儲水5萬立方米的水庫、4座橋涵、1000余米高標準生産砂石路以及灌排水溝、攔水圍壩,架設了高、低壓線路,從根本上改善了七三村的生産條件,解除了制約發展的“瓶頸”。群眾看我工作務實,承諾的事就堅決抓好落實,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逐步打消了等待觀望意識。我於是趁熱打鐵提出發展高效生態設施農業的計劃。鄉親們習慣了種值小麥、玉米、棉花,一説發展高效生態設施農業,要建高低溫大棚,投資比較大,普遍都有顧慮。我就發揮自己是高級會計師善於算賬的特長,給群眾算起了經濟賬。“同樣是三畝地,種植傳統作物,純收入不過三四千元。改種大棚蔬菜一年能賺個七八萬,能夠一二十倍地增長。”
在算賬的同時,為打消群眾顧慮,我決定先行先試,打造樣板田,向科技要效益。説幹説幹,我協調投資100多萬元啟動了高低溫蔬菜大棚建設項目,共建設8棟高溫蔬菜大棚,12棟低溫大棚,動員村幹部和村裏有技術有經驗的群眾,承包經營做示範,當年實現村集體承包經營收入24萬元,村集體收入“破殼”問題迎刃而解,大棚種植戶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我又幫助七三村成立了“龍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引進良種、專業化種植、新技術應用等先進方法,為當時和後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立足七三村産業長遠發展,我以高低溫蔬菜大棚種植基地為依託,規劃了2000畝的黃河灘區高效生態農業種植、養殖基地,分為高低溫蔬菜大棚種植示範區、高低溫蔬菜大棚擴展區、小拱棚蔬菜區、水稻種植區、蓮藕種植區、林果種植區、現代漁業養殖區七大區塊,確立了産業發展總體布局。
黃河灘區是一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沃土,蘊藏着巨大潛力,是群眾致富的“搖錢樹”,是打造現代農業發展新亮點、新優勢的“聚寶盆”,發展灘區高效生態産業的路子是完全行得通的。在我和七三村群眾代表的示範引導下,不僅七三村群眾發展灘區設施農業熱情高漲,周邊南嶺、七一、七二等村也都紛紛加入進來,新建了幾十個高標準大棚,發展態勢十分喜人。因為嘗到了甜頭,我離開後,當地高效生態農業繼續發展壯大,目前已發展到9000畝。
這次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經歷,讓我視野得到了開闊,素質有了顯著提升。組織上選派我到山東省財政廳挂職鍛煉了一年,我發揮具有專業優勢和基層經驗的特長,積極工作,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得到省財政廳的高度評價。2018年初,組織上調任我到利津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擔任副局長,主要抓公共文化方面的工作。經過一年的努力,利津縣隨東營市創建成為全國第三批公共文化示範區。
2019年1月,利津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旅游局合併成立利津縣文化和旅游局,我被任命為利津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為做好鄉村振興工作,2019年10月8日到2021年9月底,組織選派我擔任東營市駐利津縣鄉村振興服務一隊隊員,同時兼任鹽窩鎮小陳莊村第一書記。
東營市鄉村振興服務一隊所幫扶的11個村普遍存在村集體沒有保留可供村裏經營的資源,加上受水資源制約,缺乏發展産業的條件。面對困難,我們進行廣泛深入調研,積極尋求破解的辦法。
有以前的工作經歷打底,加上新時代的惠民政策越來越好,我帶領群眾解放思想拓視野,疏浚源頭引活水,啟迪智慧增幹勁,外引內培謀發展的勁頭更足了,很快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
鹽窩鎮當地老百姓有肉羊養殖的傳統。最初是當地百姓的自發行為。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説,這種養殖模式就是“活買活賣”“買全國賣全國”。枯草期從全國各地把二三十斤的小羊買進來,通過5個月的養殖育肥,到120斤左右再出欄賣到全國各地去。這一自發的産業難免面臨很多問題,産業規模小。鋻於這些情況,鹽窩鎮政府開始着力引導當地肉羊産業集約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確定了建設黃河口灘羊産業園區的思路。
充分利用鹽窩鎮黃河口灘羊發展優勢,給幫扶村在園區建設羊棚,産權歸村裏,由鎮上統一組織由企業對外發包,承包費作為村集體收入,養殖戶可以通過承包羊棚養羊致富,這對於我們推動鄉村振興來説是個難得的機遇。經多次與鹽窩鎮和幫扶村溝通對接,確定投資750萬元,在黃河口灘羊産業園區為11個村建設15個標準化羊棚。每個羊棚每年可為幫扶村帶來3萬~5萬元的村集體收入,同時預計帶動養殖戶每個羊棚每年增加收入達30萬~50萬元。
羊棚建設項目做成了,實現了政府、企業、群眾多贏的良好局面,為如何在基礎條件差的村莊發展産業提供了可複製的模式,為鄉村産業振興蹚出了一條好路子。
作者:王善奎 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曾在《山東財政學院學報》《東營日報》《齊魯晚報》《天池》《遼河》《人民網》《東營微文化》及中國詩歌網等報紙雜誌網絡發表散文、小小説、詩詞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