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木雕之都東陽的“木質名片”煉成記

2022-05-23 13:25:04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21期

 

東陽木雕師傅正在精心雕刻 胡艷芬攝 / 本刊

東陽可謂一座木雕博物館、一個鮮活的非遺載體,木雕滲透到了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

東陽的匠人們以木雕文化為基,用南下帶回的精進手藝、創業資本、管理經驗和改革勇氣開闢出一條紅木傢具産業從0到1再到N的發展之路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在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博物館,海上艦艇展區,停靠着6艘仿佛從時光中穿越而來的艦艇,講述着中國人民海軍誕生、成長、壯大的歷史。其中1:1復原建造的“長江艦”,倣照的是毛澤東同志1953年乘坐航行4天3夜、首次視察人民海軍的長江艦。

  長江艦艙室復原裝修木作項目,由“世界木雕之都”浙江東陽深耕木雕紅木的企業浙江卓木王紅木傢俱有限公司承接(下稱卓木王)。在這艘榮譽之艦上,東陽木雕文化賡續千年,以精湛的木藝向今人後世娓娓道來曾經的崢嶸歲月。

  從“修舊如舊”到“造新如舊”

  文物修復講究“修舊如舊”,對修復人員的要求較高。而長江艦的等比例復原建造工作已經是“造新如舊”的概念,比“單純造新”以及“修舊如舊”難度都要大。

  真實的長江艦,1929年由江南造船所建造,命名為“民權號”,1949年加入人民海軍,1950年4月被命名為長江艦。長江艦艦體部分的圖紙雖然保留下來,但原艦已經拆解,且傢具、木作並沒有精準的圖紙,卓木王承接項目後,只能通過照片、相關影像資料及老兵的回憶,重新繪製圖紙。

  卓木王倣照復造的長江艦艙室,是當年毛澤東同志考察時居住之所,具有較高人文價值。在設計復造的過程中,卓木王充分考慮到材料、工藝要體現時代感,木作表面的質感處理也要體現歲月的痕跡,此外還要減少海風海水侵蝕的影響。

  “卓木王並不是一個做倣古傢具的公司,模擬復原傢具工藝的同時還要進行創新,大大提高了難度,真正的製作周期較短,要確保一次成功,前期工序工藝研發實驗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卓木王總裁杜長江對記者説。

  走進這間“造新如舊”的艙室,幾平方米大小的空間內,傢具物品皆按當年視察時的樣子擺放,櫸木床櫃桌椅一應俱全,外觀古樸雅致,質感細膩渾厚,讓人覺得舒適愜意。

  閃亮的“木質名片”

  長江艦艙室復原裝修木作項目交予東陽企業,緣於東陽匠人們對於木雕紅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讓東陽擁有了一張閃亮的“木質名片”。

  東陽目前有十余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東陽木雕(竹編)代表性傳承人,其中亞太地區手(竹)工藝大師有陸光正等6人。這些大師以及無數匠人讓東陽的“木質名片”在國內外舞&上綻放光芒。

  在2016年G20杭州峰會上,陸光正擔任總設計師和總指揮,攜手東陽十余位木雕大師創作的主背景木雕《錦繡中華》及系列木雕《中華二十景》,讓與會各國領導人領略了博大深厚的中國木雕文化以及中國自然人文景觀。

  東陽“木質名片”的一面由工藝美術大師們鐫刻,另一面則由紅木傢具企業書寫。

  G20杭州峰會上,除了有東陽工藝美術大師們的木雕、竹編作品作為裝飾,還有來自東陽的紅木傢具企業的支持。主會場的大果紫檀巨型會議桌由35個分部榫卯組合而成。與會嘉賓所坐的35把紫光檀“元首椅”和100多把大果紫檀“部長椅”的設計都採用經典的圈椅風格,椅圈弧線和滿遒勁,詮釋了“天圓”之通融意境,椅盤線條中正剛直,勾勒出“地方”之秩序端莊。

  不只是G20杭州峰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4年北京APEC會議、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等眾多中國主場外交盛會,都能見到東陽木雕紅木製品的身影。

  文化傳千年 居不可無木雕

  東陽木雕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宋代時雕刻技藝已具備較高的工藝水平,元明時期形成了成熟獨特的藝術風格,清代發展極盛,至民國時期造型圖案更為豐富。新中國成立後內容、形式、表現手法愈加多樣。2006年,東陽木雕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東陽可謂一座木雕博物館、一個鮮活的非遺載體,木雕滲透到了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始建於1456年的盧宅,是東陽木雕文化的經典。盧宅以肅雍堂為核心的九進宅院構成了一條中軸線,目光所及儘是古樸精美的木雕,遍飾門窗,裝點梁架。

  如今,盧宅所在區域成為非遺街區,是非遺展示、體驗、傳承的公益性文化場所,也是年輕人的網紅打卡地。記者在街區偶入一個展示東陽非遺東白茶的茶館,這裡與肅雍堂是盧宅區域的少數歷史建築之一,擁有保存完好的木雕裝飾。彼時,院子里正在舉辦一個攝影展,攝影師探訪各處古建築所拍攝的一張張木雕構件照片貼在木墻上,相映成趣,一時間,古今輝映。

  東陽城內的盧宅非遺街區歷經歲月,歷史建築所剩無幾,而在東陽城外的李宅村,大量有着幾百年歷史的老建築被相對完好地保存下來。記者在李宅看到,雕梁畫柱間,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奶奶坐在自家宅院裏悠閒地曬太陽,院內房屋建築制式是東陽傳統的“十三間頭”,這種制式通常是三合院,由正房三間和左右廂房各五間共十三間房組成。房屋相對老舊,但冬瓜梁、牛腿、鬥拱的雕花都保存得很好。

  非遺傳承高質量發展

  改革開放伊始,東陽的匠人們南下廣東、福建等地打工學習,多年後榮歸故里,不僅手藝精進,還帶回了創業的資本、管理的經驗、改革的勇氣,以木雕文化為基,開闢出一條紅木傢具産業從0到1再到N的發展之路。這些有着精湛手藝和吃苦耐勞精神的匠人被稱為“紅創一代”。

  如今,“紅創一代”的子女們成長起來,這些年輕人有着比父輩更開闊的眼界與更靈活的經營思路,他們被稱為“紅創二代”。這些“紅創二代”的革新精神和蓬勃朝氣,正在為東陽紅木産業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

  杜長江就是一個“紅創二代”。崇尚中式美學的他,用不到10年的時間使父親杜承三創辦的卓木王實現了全面轉型——從生産傳統紅木傢具到營造中式精緻生活大家居。“近10年來,卓木王把東陽的古建築、木雕、木作和紅木傢具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以設計為驅動,提供從中式原木整裝到紅木傢具高端定制於一體的中式精緻生活方式整體解決方案。”杜長江介紹。

  他進一步&&,東陽木雕與紅木傢具的結合,不僅將精良手藝傳承,更將其融入當代生活。結合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的高端定制,製造出了更加精準、高附加值的消費産品,遏制行業過剩産能,是一條高質量發展的非遺傳承之路,也成為東陽木雕紅木行業堅持的方向。

  今天,更多像杜長江一樣的“紅創二代”以及東陽木雕紅木産業鏈上的一眾匠人、管理者、銷售人員不斷開拓思路,他們用“AR看傢具”等新技術手段,打通線上線下紅木市場新零售渠道;他們在社交媒體上打造“有趣的紅木藝術大師”形象,打破對傳統匠人的固有印象;他們在社交網站直播帶貨、以游學的形式迎接八方賓客,讓東陽木雕紅木文化為更多人所知……東陽人正沿着高質量發展的非遺傳承之路前行,讓東陽“木質名片”綻放更多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