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碗”端穩了,日子有盼頭,就業增收托起南疆群眾“穩穩的幸福”

2022-05-09 10:20:04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19期

 

2022年3月13日,新疆喀什地區英吉沙縣薩罕鎮小微産業園一家假發廠的工人在工作 李志浩攝 / 本刊

在産業帶動下,少數民族群眾主動就業意願明顯增強,個人職業發展渠道越發通暢,有技能、有錢掙、有盼頭,正在成為南疆新生活的真實寫照

得益於這份工作,她的手藝越來越嫻熟,從縫紉工到走上管理崗,收入不斷提高,“家裏土地交給婆婆,多花心思提升學歷,爭取走上更重要的崗位。”

下一步園區要逐步“騰籠換鳥”,更加注重高質量招商引資,實現從“有企業”到“優企業”的轉變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志浩 郝玉 關俏俏

  致富有項目,增收有門路,家門口就業帶來穩穩的幸福。這幾年,南疆鄉村再難見村民整日無所事事的場景,取而代之的是産業工人、技術骨幹在現代化廠房裏的忙碌身影。

  這是南疆的獨特地形:三面為天山、崑崙山、喀喇崑崙山阻隔,中間是塔克拉瑪幹沙漠。喀什地區、和田地區、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南疆四地州超過1000萬人口生活於此,人均耕地不足兩畝,自然環境乾旱缺水,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沉澱鄉村,一度高達數百萬人。

  近年來,南疆大量承接東中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落地。《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期走訪當地發現,在産業帶動下,少數民族群眾主動就業意願明顯增強,個人職業發展渠道越發通暢,有技能、有錢掙、有盼頭,正在成為南疆新生活的真實寫照。

  離開土地走進現代化工廠

  “能在家門口就業,以前想都不敢想。”成為上班族的安外爾尼薩罕·多來説,過去的洛浦縣克爾喀什村,直到日上三竿才會見到三三兩兩聚在一起的村民靠着墻根曬太陽。

  “現在,上學的、上班的,村莊早晚越來越熱鬧,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節奏也加快了。”她感慨道。

  就業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之一。新疆尤其是南疆四地州以往産業發展滯後、就業渠道狹窄,難以滿足群眾通過就業實現增收致富的願望。為此,新疆不斷擴大就業渠道、拓展就業空間,擴容就業“蓄水池”。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召開以來,在政策支持下,新疆以就業為導向大量承接東中部紡織服裝、電子産品組裝、鞋帽、假發、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産業,並將重點放在産業薄弱的南疆。

  大量企業集聚,讓南疆農民走出貧瘠土地,首次走入現代化車間。考慮到許多婦女需要照顧家庭和土地、難出遠門的情況,各地通過招商引資和政策支持,建立1500多個鄉村工廠,為就地就業創造條件。

  最近一年,30歲的農村婦女祖力菲亞·依明每天騎着電動車按時到附近工廠上班。此前,他們一家還是庫爾勒市阿瓦提村地地道道的農民,“家裏有三四畝果園,收入不理想。”她説。

  去年,在當地政府鼓勵下,從沒離開過土地的她想出門工作。和家人商量後,她和鄰居將自家果園流轉給種植大戶,進入鑫孔雀服飾廠上班。“每天騎電動車上班需15分鐘,每月工資3500元左右,很滿意這份工作。”

  企業負責人鄭蜀花介紹,工廠現有員工149名,多為周邊農戶,少數民族員工佔70%以上,員工月均收入4000元左右。考慮到女性員工有料理家事需要,員工也可選擇將原材料帶回家,在家完成服裝製作。

  位於喀什地區英吉沙縣的一家假發廠,因訂單充足、效益較好,附近鄉鎮400名少數民族員工在此就業,其中四年以上穩定就業員工達三分之一。員工布維阿提凱木·喀斯木説,工廠離家近,不耽誤接送孩子上學,十分滿意收入,“每月近4000元,比我當保安的丈夫收入還高。”

  隨着越來越多勞動密集型産業在南疆聚集,年輕人有了更大發展空間。截至2021年底,新疆勞動密集型企業有75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2000多家。其中,紡織服裝行業在國內初具規模,特別是前端紡織行業産能約佔全國兩成,紡織服裝行業全産業鏈解決就業人數超50萬人。

  出門就業意願更加主動

  過去,南疆農牧民出門就業意願低,生産生活習慣難以適應現代化工業生産要求,普遍對規範、制度不夠重視,存在“領完工資就消失、花完工資又來幹”的現象,如今這一情況正在改變。

  近年來,南疆各地拓崗位、搭&&、重服務等就業惠民政策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産業規模持續提升、就業人數不斷增長,人們的勞動觀念逐步變化,就業自願性、自主性和穩定性明顯增強。

  23歲的麥熱耶木·亞森前年從喀什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服裝企業,跳槽到同一園區的新疆喬迪夢服飾有限公司。“原先公司訂單不穩定,效益也不是很好。”年輕的她,期盼更好的個人發展。

  進入新公司的麥熱耶木·亞森很快掌握工序要領,隨後轉崗負責財務工作,每月收入4500元。“公司提供住宿、餐食,待遇條件很優越,過幾年我就能攢夠房款首付,把父母接到身邊住。”她説。

  在一些工業産業園內,良性競爭氛圍正在形成,一些工人更加關注職業發展前景及成長空間。

  從當地一家服裝廠普通員工成長為倉庫主管,喀什地區莎車縣農民阿圖·吐爾蓀只用了3年時間。阿圖告訴記者,得益於這份工作,她的手藝越來越嫻熟,從縫紉工到走上管理崗,收入不斷提高,“家裏土地交給婆婆,多花心思提升學歷,爭取走上更重要的崗位。”她説。

  阿圖的故事是南疆女性外出就業的縮影。得益於系列惠民政策,如今越來越多婦女進廠務工,告別“圍着孩子鍋&轉”的日子,勞動技能和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家庭地位也逐步提高,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期待從“有企業”到“優企業”

  近年來,新疆以就業為導向大規模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為大量故土難離的少數民族群眾提供就業崗位,解決就業問題。同時,南疆少數民族群眾就業還存在收入水平低、穩定性不高等問題,還需相關部門持續用力、逐步解決。

  “崗位有了,但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崗位吸引力有限。”南疆某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説,下一步園區要逐步“騰籠換鳥”,更注重高質量招商引資,實現從“有企業”到“優企業”的轉變。

  喀什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曲連東介紹,下一步將圍繞紡織服裝、電子産業、外向型企業以及跨境電商等招商,其中紡織服裝業以産業鏈延伸為主,電子産業方面加強電子信息特別是鋰電池製造,引進30家以上電子信息企業。此外,外向型企業以機械組裝、農用機械加工、白色家電等為主。並借助喀什地區為跨境電商試驗區的契機,打造電商&&。

  採訪中,部分就業群眾&&,希望完善企業周邊學校、醫院、商超等配套設施,不斷提高就業質量。

  22歲的尤努斯·達吾提就職於喀什歐利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公司配有人才公寓,四人一間,吃住不用花錢。但交通不便給他造成一定困擾,去市區的公共汽車一個多小時才來一趟。“下班後,只能打籃球、檯球,休閒娛樂的方式少,希望配套設施更豐富。”

  “為了讓就業群眾尤其是年輕人安心穩定就業,積極融入現代化生活,我們正不斷完善公共配套設施,滿足各族員工就學就醫等方面需要。”曲連東説,今年開發區將投入60億元完善開發區基礎設施配套,打造環境更加宜居宜業的園區,屆時將再吸納3萬人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