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做有用的科研

2022-05-05 14:23:54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18期

 

福州大學黨委書記陳國龍

福州大學有6個學科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學科排名全球前1%,分別是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農業科學和環境與生態學,其中化學學科進入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

與企業共享實驗室、共建實踐實習基地、共育師資隊伍、共促科技攻關……福州大學努力推進校企合作,實現了高校與企業、人才培養與創新創業的無縫對接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鄧倩倩 陳旺

  從930畝的福州怡山校區到擁有福州、廈門、泉州等多個校區,從早期只有100多位老師和幾百名學生,到現在教職工3200多人、學生5萬多人,福州大學早已實現創校初期的目標——辦一所萬人大學。

  創建於1958年的福州大學(下稱“福大”),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理、工、經、管、文、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福建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

  建校以來,一代代福大人秉承“明德至誠,博學遠志”的校訓,踐行以張孤梅同志為代表的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以盧嘉錫先生為代表的嚴謹求實的治學精神、以魏可鎂院士為代表的勇於拼搏的奉獻精神,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已為國家培養全日制畢業生29萬餘人,同時自主培養了化學、物理學、計算機等學科院士和商業精英。如魏可鎂、吳新濤、林惠民、洪茂椿等。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福州大學黨委書記陳國龍。他&&,福大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始終抓好後繼有人這個根本大計,始終堅持以一流黨建引領一流人才集聚,始終突出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矢志不移為新發展階段福建和全國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答好新時代人才工作考卷。

  一流學科引領強校之路

  《瞭望》: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名單發布後,福大化學學科再次入圍,請你談談學校學科發展定位和建設路徑。

  陳國龍:福大的學科定位是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理、工、經、管、文、法、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目前共有6個學科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學科排名全球前1%,分別是化學、材料科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農業科學和環境與生態學,其中化學學科進入ESI學科排名全球前1‰。

  學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國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持續優化學科布局,提出了“1+3”學科建設路徑。

  “1”是指化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動。以化學學科為核心,有機整合化學工程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藥學等學科,推動化學學科做強做大,光催化等若干學科方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今年,福大在X射線成像技術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創新成果入選202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3”是指3個一流學科建設培育行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學科群、智能建造學科群、大數據與智慧管理學科群。根據福建省委省政府對福大的定位,我們計劃培育更多學科列入世界一流建設學科。為此,福大將結合新技術改造傳統優勢學科,發揮地區産業優勢和&&集聚效應,進一步發掘潛力學科,強化學科交叉融合,打通學科界限。

  《瞭望》:如何改善基礎學科相對冷門的現狀?

  陳國龍:理科出成果不容易,有時候一輩子只能産出一篇文章。

  學校黨委定力很重要,我們一定要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理科建設和人才引進,改革學校體制機制,讓教師潛下心來,保護好、培養好一批人。

  福大很早就確立了“以理促工、以工援理”的思想方針。我們要求在基礎研究之上,具備挖掘優勢的思維、把握優勢的眼光,“以長建長”增強優勢。

  學校目前正在大力支持化學、數學、物理學科。福大化學學科在2020年底,作為全國唯一一所地方高校,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2.0基地。數學學科今天在服務集成電路産業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也在積極籌備申報國家應用數學中心。

  學校還創造性地建立了教學與科研聯動、教學單位與科研單位聯動、教師與學生聯動的雙向績效考核分配管理辦法,充分利用優質師資和前沿科研成果,實現基礎理論知識和學科發展前沿的有機融合,強化和保障了基礎學科在本科教學中的中心地位。一大批科研有實力、教學有水平的基礎學科教師受到學生追捧。

  基礎學科是科學之本、創新之源,基礎研究人才是人才強國的重要基石。高校作為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主力軍,在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下,要把基礎研究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出新招、求實效。2021年學校積極加入“英才計劃”,將“選苗子”工作前移,做好“英才計劃”和“拔尖計劃”的銜接與培養。

  壘築産學研轉化高地

  《瞭望》:推動“政産學研用”協同創新是當前高校高質量發展的熱點話題,福大在這方面有哪些新探索?

  陳國龍:福大堅持“做有用的科研,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此,我們成立了科技開發部,專門服務校地企合作,近期還成立了校地企合作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校地企合作。

  為實現三方共贏,我們提出做高效益的社會服務工程,促進校地企開展更有廣度、深度、溫度的全方位合作。為此,我們主要實施了三大工程。

  一是科技成果轉化工程。堅持引企入校,主動對接央企等大型企業,積極共建研發中心、研發基地,探索建設中國(南方)知識産權運營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目前已新增橫向經費10億元。

  二是科技企業孵化工程。鼓勵一批科研人員創建學科性公司,積極孵化一批“瞪羚”等高新技術企業。福州大學科技園內200多家科技型企業,大部分來自福大的技術轉化,其中不少是“獨角獸”企業。該園2014年已被科技部、教育部聯合認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福大還在推動建設大學科技園軟體園分園和晉江分園,形成一園三區的建設格局。

  三是服務八閩工程。福大足跡遍佈福建省9地市、50多個縣,通過“走出去、請進來”,推動學校和省直機關部門、地方政府、各大企業深度合作。加強行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研發合作,與超過2200家企事業單位簽訂産學研合作合同3445份,合同總額超過13.5億元。

  舉例來説,付賢智院士帶領的光催化科研團隊研發出國內首款冷鏈病毒紫外光催化複合消殺機,獲准應用於北京冬奧會。石油化工學院江莉龍教授帶領團隊,聚焦國家“雙碳”目標,與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福大紫金氫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展集綠氨、氫能産業於一體的萬億級産業鏈。此外,福大與中國科學院海西研究院共建中國福建光電信息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全面對接福建省裝備製造、電子信息兩大主導産業。

  下一步,福大將推動與全球領先的鋰離子電池研發製造公司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展新能源材料研發合作,深入閩北地區,參與鄉村振興。

  栽下梧桐樹招才引鳳

  《瞭望》:如何回應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陳國龍:回應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關鍵是引好才、用好才、育好才。

  引才方面,學校瞄準“高精尖缺”,靶向引進海內外科技領軍人才。福大推出院士引育計劃、領軍人才集聚計劃,設立拔尖人才特聘崗位,建立人才驛站,打造人才特區,結合福建省科研引進生政策,引才效果日益顯著。其中,人才驛站較好地打通了企業和高校的通道,如從國家電網、紫金礦業等企業引進高級工程師兼任福大教授。

  “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人才引進首先得有引得進人才的&&、留得住人的環境、用得好人的文化。學校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搭建大&&,孕育大創新,服務大産業,不斷完善人才發展環境,創新機制體制。如推進多元評價、開放評價、動態評價體系,讓人才“可上可下”;構建激勵保障體系,建立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為標準的激勵機制,激發幹事創業的強大動力。

  育人方面,福大努力推進面向企業的教育教學供給側改革,通過與企業共享實驗室、共建實踐實習基地、共育師資隊伍、共促科技攻關等措施,實現了高校與企業、人才培養與創新創業的無縫對接。

  為培養符合世界一流企業需求的地礦人才,福大與《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紫金礦業合作,開發了“3+1”課程體系,即3年在校內學習課程,1年在企業實踐、學習專業選修課。紫金礦業60多位工程師已被聘為福大工程型教師,參與授課。這項探索已入選全國校企合作雙百計劃典型案例。

  類似探索還有大學和政府合作、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如與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合作開展軍民融合育人計劃,培育國防特色學科,為部隊和軍工單位培養高水平工程技術人才;與晉江市政府共建先進製造學院、微電子學院,培養一流先進製造工程師;與數字中國研究院(福建)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基地,培養一流數字化工程師;與泉州市泉港區共建石油化工學院,培養一流綠色化工工程師。

  以11個一流打造“雙一流”

  《瞭望》:福大在建設“雙一流”路上還有哪些挑戰?

  陳國龍:我們清醒認識到,高等教育發展競爭日益激烈,前有標兵、後有追兵的發展態勢對福大帶來了壓力和挑戰。

  學校“爭列更多世界一流建設學科,邁向世界一流的東南強校”道路上還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我們擁有的一流科學家、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明顯不夠,學校拔尖創新人才、拔尖團隊培養體系有待完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管理上的應變思辨能力還不夠;國際化水平不高,辦學經費籌措能力不強,辦學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教職工福利待遇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等。

  《瞭望》:未來如何推動“雙一流”建設?

  陳國龍:“雙一流”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全局性工程。我們提出了“11個一流”的建設目標,以“一流的黨的建設”為引領,全面推動形成一流的體制機制、一流的學科建設、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人才培養、一流的管理隊伍、一流的科學研究、一流的社會服務、一流的對外合作、一流的條件保障、一流的校園文化,打造一流大學建設的標杆和樣板。

  福大將全面落實“11個一流”核心內涵要求,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雙一流”建設為抓手,推動學校新發展階段全面改革創新,我們提出了“爭列更多世界一流建設學科”的“1個總目標”和推動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的“四大工程”,以及完善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四項改革”,加快推進學校各項事業高質量跨越發展,全力保障學校在新發展階段開好局起好步。

福州大學校園 福州大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