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代表説得好,背後的故事更勵志!

2022-04-06 15:52:38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14期

 

少時離藏求學,學成反哺家鄉

“不光是我,我們內地西藏班大多數學生都想回去建設家鄉。”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對於群眾反映的問題和困難,要想出解決方法,而不是直接反映上去。”

“要塑造自身的發展能力,不能各個方面都等着國家的幫助。”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常清潭 實習生 康晉輝 劉舟

  

  珞巴族主要生活在西藏自治區東南部,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

  全國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鬥玉珞巴民族鄉鄉長扎西江村從小就走出深山外出求學。

  今年全國兩會,他作為十三屆全國人大西藏代表團最年輕的代表,帶着珞巴族群眾的聲音,第五次走進人民大會堂。

  外出求學只為家鄉

  扎西江村很小時就離家千里,但心裏一直裝着故鄉。

  2002年,扎西江村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縣讀完小學後,獲得了前往福建省三明市內地西藏班上學的機會。

  時至今日,他仍然記得第一次坐飛機去學校時的興奮:“在成都中轉時,看到到處都是高樓大廈,我激動得數起了樓層。”而後他又坐綠皮火車、大巴車輾轉到了三明。一路上,扎西江村耳邊始終迴響着母親的叮囑:“到學校後一定要努力學習,為我們珞巴族爭口氣。”

  剛到校時,扎西江村很難適應。語言不通,甚至聽不懂老師説話。但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母親的叮囑始終在心頭。

  扎西江村拼了命地學,初中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考入當地有名的高中。

  2008年,扎西江村帶着夢想再次出發,前往北京讀大學。那一年國慶,他特地到天安門看了升國旗儀式:“我和幾個同學等了一晚上,看到國旗升起後心裏很驕傲。”

  10年後,扎西江村再次進京,身份已經從學子變成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但不管身份如何轉變,家鄉西藏和珞巴族的鄉親們始終是他心底最深的牽掛。“不光是我,我們內地西藏班大多數學生都想回去建設家鄉。”扎西江村説。

  始終在學習

  為了履行好職責,扎西江村始終在學習。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時,扎西江村剛滿30歲。長期在基層工作,他擔心自己思考問題缺乏全局視野,説出的話和提出的建議不當。

  直到參加一次全國人大代表座談會時,一位代表的話堅定了他為群眾發聲的決心——“不要怕能力不足,身為全國人大代表,就是要敢於表達。”

  川藏鐵路建設、特色産業接軌全國市場、國家政策在西藏落實情況……如今,隨着履職經驗的豐富,扎西江村坦言視野變得更開闊,也更有自信了:“以前看到養殖業只會考慮産業本身,現在還會考慮怎麼對接市場、打造品牌等。”

  每次國家發布新政策,扎西江村都會及時學習,思考如何推動西藏相關産業發展,但他深知,好政策還需要執行好、落實好。

  “實事求是最重要,不能好高騖遠。”扎西江村説。這些年,他多次到西藏山南、日喀則、拉薩、米林等地調研。越是山高路遠的地方,他去得越勤;越是難&&的專家,他請教得越頻繁;越是棘手的問題,他越想解決……每到一處,他都抱着學習的態度與群眾交流,了解基層群眾所想所盼。

  除了實地調研,他還常向老代表們請教如何更好履職。從他們身上,扎西江村學到了很多東西:“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對於群眾反映的問題和困難,要想出解決方法,而不是直接反映上去。”

  讓家鄉變得更好

  扎西江村介紹,西藏和平解放前,珞巴族人還過着刀耕火種、居無定所的原始生活。近些年,國家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非常大,珞巴族群眾住上了大房子、過上了好日子。

  在黨和國家政策大力扶持下,這些年鬥玉珞巴民族鄉面貌煥然一新。219國道的開通更是打開了珞巴族通往致富之路的大門。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扎西江村看得更多、更遠:“要塑造自身的發展能力,不能各個方面都等着國家的幫助。”在扎西江村的設想中,旅游業是家鄉創收的一條新路。

  2021年,鬥玉珞巴民族鄉深入挖掘特色資源,發展綠色經濟。珞巴特色茶葉、苗圃、食用菌等合作社發展效益初顯,群眾嘗到了甜頭。今年,鄉里還將打造15家高標準家庭旅館,努力讓群眾吃上“旅游飯”。

  隨着旅游業興起,珞巴族這一祖祖輩輩從事農業和狩獵的少數民族,逐漸為世人所了解,珞巴族文化也引起不少人的興趣。

  發展旅游的同時,扎西江村也注重珞巴族文化的傳承保護。作為基層幹部,提高珞巴族群眾物質和精神生活質量都是他的奮鬥目標。

  履職這些年,扎西江村提出過不少有關珞巴族文化傳承保護的議案。如今,珞巴族服飾和珞巴族始祖傳説都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珞巴民族鄉還開設了珞巴語言課。

  少時離藏求學,學成反哺家鄉。

  故鄉的土地和親人,一直是扎西江村最牽掛的。在建設家鄉這件事上,他從未停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