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豆自給率,面臨哪些挑戰?
2020年10月,黑龍江省綏化市一合作社大豆收割現場 受訪者供圖
➤根據海關數據,2021年進口大豆佔全國總需求的85.5%,進口依賴度為糧食作物中最高,成為可能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農産品之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産能提升工程
➤2021年全國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面積已經達到700多萬畝,這個模式現在已經基本成熟,玉米沒有減産,多收了一季大豆。今年將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
➤我國最大的優質大豆生産和供給基地黑龍江提出,今年大豆種植面積力爭達到6850萬畝,比2021年增加1000萬畝以上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陳健 王建
春耕時節,在四川仁壽縣板橋鎮青龍社區,68歲的農戶許祥彬家中因為缺乏勞動力而撂荒的耕地,在周邊農戶們的幫助下,剛剛按照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的技術要求,進行了復耕、播種。
在我國最大的優質大豆生産和供給基地黑龍江,綏化市綏棱縣靠山鄉七井村種糧大戶苑志全,近日和幾個農民來到當地種子銷售市場,一起選購大豆種子。苑志全説:“從身邊種糧大戶購買大豆種子情況來看,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提高。”
大豆是我國飲食中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油料來源,豆粕是生豬、牛羊飼料重要成分。作為大豆原産地,我國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根據海關數據,2021年進口大豆佔全國總需求的85.5%,進口依賴度為糧食作物中最高,成為可能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農産品之一。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産能提升工程。
文件提出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為推進大豆擴面,今年農業農村部安排四川實施310萬畝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示範推廣項目。2021年,四川的大豆産量居全國第3位。
黑龍江常年大豆種植面積佔全國的40%以上,商品率達到80%以上。今年,黑龍江省把新增1000萬畝大豆作為重要任務來抓。
記者調查發現,由於政策引導得力,加之大豆價格行情好於往年,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提高。基層農業幹部以及專家建議,切實防範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動影響農民的種豆積極性,提高大豆生産者補貼標準;提高大豆品種質量以及機械化水平,增加大豆種植的比較收益,逐步提高大豆自給率。
政策引導 農民種豆積極性提高
國內大豆擴面增産,對於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玉米大豆爭地是長期困擾大豆生産的一大難題。如何在保障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面積的前提下,增加大豆種植面積,是南方地區大豆生産需要解決的問題。
四川農業大學教授楊文鈺説,按照本土大豆平均畝産130公斤計算,如要實現1億噸大豆的進口替代,全國需要7.69億畝耕地,這很難實現,辦法只有藏糧於技。
楊文鈺介紹,近年來,四川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實現玉米不減産的情況下,每畝地可多收大豆100至150公斤。目前這項技術在西南地區得到大面積推廣,在黃淮海及西北地區進行了試驗示範,為解決我國玉米大豆爭地矛盾提供了一條重要出路。
“和單純種植玉米相比,扣除增加的生産成本,進行玉米、大豆套作,畝均可增收360元。”仁壽縣珠嘉鎮踏水村種糧大戶王紫彬説,同時,大豆的根瘤菌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每畝氮肥用量也會降低25%左右。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説,2021年全國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面積已經達到700多萬畝,這個模式現在已經基本成熟,玉米沒有減産,多收了一季大豆。
為破解玉米大豆爭地,2月初,黑龍江省宣布繼續實施玉米、大豆差異化補貼政策,原則上大豆生産者補貼每畝高於玉米生産者補貼200元左右,調動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
黑龍江省海倫市有“中國優質大豆之鄉”之稱,2021年大豆種植面積233萬畝。2021年,海倫市海北鎮現代農業試點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土地託管面積2萬畝,種的都是玉米。“今年我們輪作,全部種大豆。”合作社理事長杜振濤説。
杜振濤算了一筆賬:去年大豆平均畝産360斤,按3元/斤算,收入1080元,土地流轉成本600元,種子、化肥、人工、機耕等各項成本近300元,每畝純收入180元,加上每畝248元的大豆生産者補貼,純效益428元。
因為輪作,2021年黑龍江玉米麵積增加大豆面積減少,2022年從輪作倒茬的角度,大豆面積會增加。“如果效益能穩定,大家願意種大豆。”杜振濤説。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今年黑龍江全省大豆種植面積力爭達到6850萬畝,比2021年增加1000萬畝以上;力爭總産量達到170億斤,比2021年增加26億斤以上。
擴大示範 全面提升品種耕作水平
除了玉米大豆套作,四川還盡可能利用其他作物種植地塊,形成果樹大豆間作、高粱大豆套作、油菜大豆兩熟制等多種模式。
在四川洪雅縣中山鎮鄒崗村的幼齡柑橘園中,也在進行間作大豆推廣示範。“對於種植戶來説,相比過去單一品種種植,間作大豆在操作上更麻煩一些。有一些種植戶不願意改變傳統種植模式,我們進行示範種植,就是為了打消種植戶的顧慮、更好地推廣這項技術。”洪雅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發展股股長李世洪説。
“同樣的土地,可以實現兩份收益。”洪雅縣洪川鎮石廟村種植大戶黃丹説,考察了示範種植地塊後,他今年將在自己的水果種植基地裏,拿出300畝土地間作大豆。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肖小余説,近期,四川已將全省糧食生産和大豆擴面任務分解到了市州,各地正按要求分解到縣鄉、落實到田塊,重點推廣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高粱大豆帶狀複合種植、幼齡果園間作大豆等模式,在不與大宗糧食爭地的前提下,增收一季大豆。
根據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在黑龍江省部分地下水超採區、寒地井灌稻區推進水改旱、稻改豆試點要求,海倫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姚宏偉説,今年海倫市力爭大豆面積達到245萬畝以上。其中,預計5萬畝水田改旱田種植大豆。
同時,基層農戶反映,當前推進大豆擴面、保障糧食油料安全,還需要推動四個提高。
提高品種質量。一些農戶反映,四川農戶大豆自留種比例超過8成,許多農戶長期不更新品種,種子質量不高,豆籽質量難以保障,只能到農貿市場上低價售賣,影響了農戶收入和種植積極性。
提升大豆産能,良種是關鍵。在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海倫農業生態實驗站,研究員李艷華正在遴選大豆品種。近年來,李艷華培育的“東生”系列大豆品種,成為黑龍江三四積溫帶的主打品種,具有高油、高蛋白、抗倒伏的特性。目前黑龍江省科技廳組織實施了黑龍江省“百千萬”工程生物育種科技重大專項。兩年來,已累計選育出高産、優質、抗病大豆新品種23個。
提高田間管理,改善生産條件。我國大豆生産除國營大農場、少數種植大戶外,大多仍是農戶小面積、低水平生産。尤其在南方地區,長期以來,大豆並非重點糧食作物,農民對其生産問題較少關注,多種在坡&貧瘠地。雖然大豆喜“生地”,但是在缺水等情況下,要提前謀劃避免出現産量過低等問題影響種植積極性。
提高機械化水平。南方地區玉米、大豆主要種植在丘陵山區,地塊小而散、不平坦,缺乏適宜的小型播種機、收穫機。除少數合作社使用機械外,大豆種植、收穫基本靠人工勞作,勞動強度比較大。四川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去年四川大豆的綜合機械化水平僅7.56%。
“現在農村勞動力缺乏,我們這裡農忙時節雇請村民,一人一天工資要120元,綜合人工成本達到140元一天,還不一定能請夠人。”眉山市東坡區尚義鎮舒林村種糧大戶李俊清説。
王紫彬等農戶&&,如果不依靠機械,玉米大豆套作費工費時,有可能得不償失。
穩定預期 擴大收入保險增加補貼
基層農業幹部建議,&&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保護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
首先,加大防範市場風險政策制定力度。大豆單産低,比較收益低,同時與種植玉米相比,大豆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弱。2020年黑河市愛輝區嘉興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蓋永峰被評為黑龍江省“大豆大王”。他説,越往北積溫越低,玉米産量越低。隨着去年大豆價格高開高走,加上補貼,當地大豆效益接近玉米,“最擔心價格下跌”。黑龍江省克山縣種糧大戶林桂房&&,2022年新季大豆上市後價格能否保持現在的高位,還是未知數,不敢放手擴大。
2021年,黑龍江省蘭西縣奮鬥鄉種糧大戶李志靜種了600多畝玉米,2022年有意向種植100畝大豆,影響他種植大豆意願的最主要原因是效益。李志靜説,種的地沒有流轉成本,一畝地玉米效益在1000元以上,大豆800元左右,而且大豆在播種、田間管理等方面都更加複雜,沒玉米省勁。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建議,在黑龍江開展大豆完全成本保險或種植收入保險試點,推動農業保險由“保成本”向“保價格、保收入”轉變,切實防範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動雙重風險,保障農戶收入。
其次,耕地輪作有利於大豆擴種,建議加大補貼試點面,擴大享受補貼的農民範圍。記者從齊齊哈爾市農業農村局了解到,該市2021年輪作補貼面積252萬畝,佔全市大豆種植面積的25.4%,能享受到政策補貼的農民比較少。一些基層農業幹部&&,合理輪作有利於保護黑土地,減少病蟲害,農民對耕地輪作補貼試點的積極性較高,擴大輪作試點面積,有利於推動玉米改種大豆。
第三,為應對種地成本增加影響種豆收益,基層農戶建議適當增加大豆生産者補貼。黑龍江省巴彥縣興隆鎮種糧大戶孫波去年種了2000畝大豆,隨着大豆價格創歷史新高,每公頃土地流轉價格至少增加2000元,另外化肥價格也比去年上漲不少。去年黑龍江大豆生産者補貼標準248元/畝,但相對成本增加,補貼力度不足。基層農業幹部建議,向黑龍江大豆主産區傾斜,進一步提高補貼標準,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
多位受訪專家以及基層農業幹部建議,當前,宜高起點、高標準、超前謀劃國內大豆産業發展方向。
創新研究育種技術,保護優質基因。四川是高蛋白非轉基因豆類優勢産區,豆類種質資源多樣性豐富。宜結合區域環境及生産條件,拓寬育種手段,研究培育更優質的品種。南方地區可重點培育耐蔭性好、豐産性突出的大豆品種,以適應間作套作的要求。
加大對大豆種植配套技術的研究。黑龍江省農科院大豆研究所研究員欒曉燕建議,加大對大豆種植配套技術的研究,在生産方面實現良田、良種、良法有機結合,向標準化、規模化方向發展。
推動相應農機的研發和普及。宜加快研發推廣適合我國南方丘陵地區使用的小型、輕便的大豆播種機和收穫機,對大豆農機購置予以更多補貼。
“四川已經將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機具,納入農機購置補貼新産品試點。同時,組織四川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教學科研單位專家及各級農技人員,到各地開展全方位、多渠道、多層級培訓。”肖小余説。□
(參與采寫記者:唐文豪 盧宥伊 袁秋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