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真正意義的世界一流大學

2022-02-22 15:10:17 來源: 瞭望 2022年第8期

  

  文 | 馬陸亭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苗苗

  

  2月14日,教育部公布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與首輪建設名單相比,第二輪建設名單中的一個顯著變化是,不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也不再有“A類B類”的區分。

  這一調整是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逐步淡化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身份色彩”直接體現,目的是避免高校把“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作為身份和層次追求,盲目擴張規模、追逐升級。

  淡化身份、去掉帽子,是為了更好地建設“雙一流”。教育部明確,新階段“雙一流”建設將探索建立分類發展、分類支援、分類評價建設體係作為重點之一,引導建設高校切實把精力和重心聚焦有關領域、方向的創新與實質突破上,創造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

  “雙一流”建設是我國進入新時代為適應世情、黨情、國情變化,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自2015年10月啟幕以來,帶動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各方面發展顯著超越歷史同期,國際可比指標進步顯著快于其他國家。但首輪“雙一流”建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指出,仍然存在高層次創新人才供給能力不足、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不夠精準、資源配置亟待優化等問題。

  與第二輪建設名單同步公布的還有一份警示名單,15所高校在列。名單之外,一些學校在“雙一流”建設中的苗頭性傾向值得關注。

  一些建設高校對“雙一流”建設堅持特色發展、差異化發展的理解不到位,導致把“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簡單化為“挖人大戰”,一些經濟發達省份高校開出兩倍甚至三倍薪酬從中西部高校挖高水準科研人才,加劇了經濟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差距。

  一些高校“唯論文”考核現象仍較嚴重,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産業關鍵核心技術意識淡薄,片面迎合“雙一流”建設評估指標,在學科結構上大動手術,導致學科冷熱失衡,一些重要的基礎學科遇冷,等等。

  這些傾向一定程度破壞了高等教育生態。

  也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提出淡化身份色彩的同時,把創造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放在了突出位置。

  創造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要突出服務“國之大者”。建設高校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解決中國問題、服務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中創造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新模式。一方面,向更高水準邁進的中國高等教育需要創造自己的模式;另一方面,高等學校發展模式要從學習借鑒轉向自主創新。

  創造真正意義的世界一流,要突出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支撐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建設高校要在新一輪建設中以創新為指引,面向未來,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重視關鍵技術和基礎理論的突破。做厚做實基礎研究,加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專項行動計劃,努力攻克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交通、先進制造、新能源、生物育種等“卡脖子”技術。

  創造真正意義的世界一流,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名單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布局59個、工程類學科180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92個,更加突出了加強數理化生等基礎理論研究的戰略導向;建設高校要切實圍繞國家需求,推動一流的研究,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

  創造真正意義的世界一流,要突出特色,強化分類評價。按照基礎研究、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人才培養的不同規律開展多元評價。堅決破除“五唯”頑瘴痼疾,在立德樹人、服務社會、合作共贏、代表作制度等方面不斷探索深化。

  創造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要競爭更要協同。世界發展已進入大科學時代,小打小鬧難成氣候,顛覆性創新、集團軍作戰是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組織形式,高校要加強交流、合作和協同,共同構建高品質教育體係和研究生態。(馬陸亭為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