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次收多年:神奇的多年生水稻如何煉成
➤多年生稻只需栽種一次,從第二年(季)起無需犁田耙地、買種子、播種育秧和移栽,只要田間管理就可實現多年的稻作生産,可連續收割兩季或通過越冬後收割幾年
➤多年生稻實現了水稻輕簡化生産,在藥肥雙減和勞動力價格飆升的背景下,對維持糧食産量,降低生産成本,具有現實意義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長山 楊靜 楊牧源
栽種一次,可連續收割多季;省種省力,實現輕簡化生産……經過雲南科研團隊持續攻關,水稻育種創新技術多年生稻持續測産結果達到預期目標,取得進展。
專家認為,該項技術成果對保障糧食生産、維護生態安全、減少勞動力投入等具有重要意義,應加大支持力度,加強在適宜地區示範推廣,讓此項技術走入千家萬戶,實現碩果飄香。

雲南省元江縣南灑村梯田多年生稻“雲大107”示範區 楊靜攝/本刊
像割韭菜一樣種一次可收割多季
稻穗低垂,稻香撲鼻。
“測産專家組經過一整天的努力,按照農業農村部超級稻測産方法,隨機抽取三塊田實割測産。多年生稻‘雲大107’示範區第二季平均畝産464.8公斤,加上上半年第一季平均畝産655.65公斤,早晚兩季畝産達1120.45公斤。”測産專家組組長、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章秀福在現場宣布。雲南推廣部門專家介紹,這是迄今為止“雲大107”大面積種植的最高産量,標誌着該品種在紅河流域梯田種植獲得極大成功。
10月24日,在雲南省元江縣南灑村梯田多年生稻“雲大107”示範區,水稻測産專家組對由雲南大學、雲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玉溪市農業科學院及元江縣鄉村産業發展中心等實施的多年生稻示範區進行了田間測産驗收。章秀福説,測産結果顯示,多年生稻技術成果較好,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在雲南省科技計劃等項目的支持下,雲南大學胡鳳益團隊聯合相關單位艱苦探索,發明了利用長雄野生稻無性繁殖特性培育多年生稻的方法,創制建立了多年生稻理論體系,正在創新集成多年生稻優質高産高效生産技術體系。
據介紹,多年生稻突破傳統耕作方式,是水稻育種的創新,團隊培育的“雲大107”等品種試種取得明顯增産增收。胡鳳益説,多年生稻技術是利用長雄野生稻發達的地下莖培育的多年生稻品種及其配套耕作栽培技術,具有苗株健強、抗病蟲害能力強等特點。它只需栽種一次,從第二年(季)起無需犁田耙地、買種子、播種育秧和移栽,只要田間管理就可實現多年的稻作生産,可連續收割兩季或通過越冬後收割幾年。
胡鳳益團隊1997年開始進行多年生稻試驗。2016年開始大田試驗,在多年生稻的適應性、穩定性和豐産性以及病蟲害防控等各環節進行驗證。
岩溫龍是動海縣動遮鎮曼恩村的水稻種植戶,3年前開始種多年生稻,年畝産量與雜交稻差不多,種植節省了育秧、插秧等環節讓他十分高興。他説,種這種水稻省人工、省時間、省精力。
“三年多的試驗顯示,多年生稻在我國南方很多省份適宜種植。其米質優良,單季畝産500公斤左右,在中低海拔區域有較好適應性。”雲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高級農藝師道金榮説。
目前,雲南已有14個州市76個縣市區種植多年生稻,累計種植10萬畝左右。胡鳳益説,在雲南動海縣的試驗田裏,2016年種植的多年生稻仍正常生長,每畝年産量1000公斤左右,今年將迎來第11次收割。
為水稻綠色生態低碳發展
開闢新途徑
安徽農科院研究員吳文革介紹,該多年生稻種植技術模式,不僅有利於穩定稻作面積和産量,而且能為綠色生態低碳糧食豐收技術開闢新途徑。
據介紹,糧食作物從其多年生野生近緣種被馴化成一年生栽培種,為人類繁衍和糧食安全提供保障。但是,每年翻耕的一年生作物生産方式帶來種子成本增加等問題,還面臨生産環節繁多、勞動力短缺及成本上升等問題。
“多年生性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解析,必將助推作物野生近緣種從頭馴化的研究,在保留其優異特性的前提下,加快選育更符合人類未來需求的作物品種。”胡鳳益説,多年生稻實現了水稻輕簡化生産,在藥肥雙減和勞動力價格飆升的背景下,對維持糧食産量,降低生産成本,具有現實意義。
元江縣南灑村村民主要農業産業為水稻生産和養牛。當地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種植多年生稻可實現種一年收2季稻穀和3次稻草,還可連續多年多季收穫,實現了種養結合。
道金榮認為,多年生稻技術穩定了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減小水稻面積萎縮的壓力。加之推廣“多年生稻+魚、鴨”等綜合種養綠色技術模式及“多年生稻+肉牛”種養結合循環模式,能實現較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維護稻田這一人工濕地生態系統,豐富了生物多樣性種類。
專家認為,多年生糧食作物種子投入少,利於土壤耕作層的修復和保護,尤其是對水肥的利用率高。胡鳳益説,多年生稻與生態系統處於共生狀態,能維持中等水平的生物多樣性。我國有大量的坡耕地和丘陵山區等低産田,這部分土地瘠薄,一般不適合常規的糧食生産,但多年生糧食作物根係發達、生長期長,對水肥等自然資源利用率高,在這類土地上種植優勢突出,易獲得較高的産量。
助力推廣實現碩果飄香
近年來,胡鳳益團隊深入村寨,在田間地頭就多年生稻栽培及中後期管理技術進行現場實操培訓,從育秧、栽插密度、施肥時期等關鍵技術環節進行講解指導,讓試驗示範片區的稻農快速了解和掌握多年生稻種植技術。
目前,雲南大學已培育出“多年生稻23”“雲大107”等適應多個生態區的多年生稻品種,累計試驗示範應用12萬畝。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自2018年組織在全國南方稻區的湖南、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對多年生稻進行試驗示範。多年生稻技術也已在老撾、緬甸、泰國等國家開展試驗示範,顯示出極大的發展潛力。
章秀福説,多年生稻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品種不斷成熟,類型不斷豐富,示範面積不斷拓展,但被各方接受,仍需要時間,目前仍需加大扶持和推廣支持力度。
測産專家組認為,多年生稻要大面積應用,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克隆和解析多年生性狀的調控基因,實現多年生性狀的越冬再生、再生發苗,以及年際間穩定表達的精準調控等基礎科學問題;選育適應不同生態區的本地化、多樣化的多年生糧食作物品種;集成創新以免耕為核心的多年生糧食作物耕作栽培技術體系,包括雜草控制、土壤水分管理、農機農藝融合等技術;需組織聯合全國相關的科研部門、農技(機)部門、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等對多年生糧食作物技術進行示範推廣。
“推廣面積不足是較大瓶頸。”胡鳳益説,2016年開始推廣多年生稻的試驗示範,推廣四年以上的僅有動海、孟連、新平等地,推廣面積不足。部分種植戶注重經濟效益,在種植一季後會選擇種植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
目前,多年生稻在突破多年生性的遺傳機制、越冬再生性機理等重大基礎科學研究及創制本地化、多樣化的品種和集成創新綠色輕簡化作物技術等方面仍需加強,專家建議加大支持力度。
道金榮認為,目前試種結果顯示,多年生稻在長江以南中低海拔地區種植效果好,應進一步加大對多年生稻項目推廣支持力度,組織全國相關科研、農技、新型經營主體在適宜地區開展試驗示範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