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準科技成果評價導向動真格
➤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關鍵是要從評價全鏈條通盤考慮評什麼、誰來評、怎麼評
➤科技成果評價的綜合施策,不僅有利於完善科技評價的頂層設計,而且將拉開科技成果評價治理的序幕
文 | 徐芳
科技成果評價是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其目的之一是要實現對科研人員的正向有效激勵,為科技創新持續營造良好生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科技成果評價,提出要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正確評價科技創新成果的科學價值、技術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關於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對評什麼、誰來評、怎麼評等科技成果評價的堵點難點問題,提出系統性改革舉措,旨在更好發揮科技成果評價的指揮棒作用,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緊密結合,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8月19日,位於河北省玉田縣的唐山晶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組裝高精密多線切割機。
近年來,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主動承接京津産業轉移和科技轉化成果,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牟宇攝/本刊
評什麼:首次對“五元價值”的
評價重點提出要求
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關鍵是要從評價全鏈條通盤考慮評什麼、誰來評、怎麼評的問題。
在解決評什麼的問題方面,《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根據科技成果不同特點和評價目的,有針對性地評價科技成果的多元價值,並首次對“五元價值”的評價重點提出要求。
從表層看,評什麼指的是評價對象。現代科學的發展推動了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在此過程中産生的科技成果也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成果各有特點,從學術界熟悉的論文到産業界熟悉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産品、新設備樣機性能等,都可以作為主要評價指標,這無疑體現了對不同類型科研活動科學規律的尊重。
從深層看,基於科技創新質量、績效和貢獻的評價導向已經在科技界上下形成共識,在具體評價活動中如何付諸實踐,科技界還在慢慢摸索。此次《指導意見》在繼承破“四唯”(“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精神基礎上,從“立新標”的角度,對科技成果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文化價值的具體內涵做出進一步剖析,無疑對機構探索構建與自身研發活動類型和科技成果特點相匹配的多元化評價體系和評價指標具有更鮮明的指導意義。
從五元價值的角度看,對科學研究而言,科學價值是最基本的要求,適用於不同學科、不同類型的科研活動産生的科技成果。更進一步,不同學科領域、不同科研活動類型下産生的科技成果,因形式和特點不同,表現為其他方面的價值有高有低。比如,應用基礎研究下産生的科技成果對市場和用戶而言,帶來的技術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會更高一些,而一些為國家宏觀決策的制定,提供科學諮詢建議和系統解決方案的智庫類研究機構,其科技成果以智庫研究理論方法、專題研究報告和諮詢建議為主,科學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會更高一些。
誰來評:用戶導向、
應用導向、績效導向
針對誰來評的問題,《指導意見》提出堅持“誰委託科研任務誰評價”“誰使用科研成果誰評價”,體現了科技成果評價的用戶導向、應用導向和績效導向。
一般來説,政府是科技創新活動的最大投資方,科研人員是科技創新活動的實幹者,雙方對科技創新活動的産出——科技成果的價值都有話語權。但科技成果的價值並不僅限於科學界,它的受益者應該是處於創新鏈下游的産業用戶,以及更加廣泛的社會各界。科技成果只有走出實驗室,進入工廠,走向市場,才能真正轉化為生産力,推動經濟發展,造福百姓生活。
現實中常會出現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的情況,甚至有時科技成果轉化被稱為“死亡之谷”。以發明專利為例,2007年至2019年,國內(不含港澳&)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從8.4萬件增長至186.2萬件,並且還在持續增長,但從歷史數據看,大多數專利被市場淘汰。原因之一在於專利研發時沒有考慮市場需求。
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走出“死亡之谷”,《指導意見》在針對誰來評的問題上,提出要在科技成果評價中發揮市場和用戶的作用,重點考察科技成果對用戶需求的滿足情況、對生産應用的支撐情況,以及預期目標的完成情況,提高了任務委託方和成果使用者在科技成果評價中的話語權,強調讓用戶和市場説話,從實用性出發,提高了科技成果評價的有效性。
怎麼評:多元化分類評價
針對怎麼評的問題,《指導意見》提出要按照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産業化等不同成果類型,形成符合科學規律的多元化分類評價機制,創新科技成果評價工具和模式。
我國科技成果評價大致經歷了科技成果鑒定、第三方科技成果評價試點、市場化評價科技成果等三個階段。總體來看,各階段科技成果評價工作反映了不同時期科技管理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對我國科技發展發揮了積極促進作用。隨着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對高質量科技創新和高價值科技成果提出了新要求,而科技成果評價中多維度、分類的成果評價體系不健全,指標單一化、標準定量化、結果功利化的問題還不同程度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效率。
針對怎麼評的問題,《指導意見》明確了不同類型科技成果的分類評價體系,促使科技成果評價能體現並符合科研漸進性和成果階段性規律;要建立政府、市場、第三方機構、金融投資機構等多主體評價機制,拉開了新時期科技成果評價治理的序幕;提出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形成與之相適應的評價工具和模式,推動科技成果評價技術手段更加與時共進;提出充分利用各類信息資源,建設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科技成果庫、需求庫、案例庫和評價工具方法庫,健全科技成果評價流程和管理制度,為完善科技成果評價的標準化和規範化建設奠定了基礎。
相關舉措綜合施策,不僅完善了我國科技評價頂層設計,而且將拉開科技成果評價治理的序幕,可看作加快建設和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先行先試。相信經過未來若干年摸索培育,各種與市場&&更緊密、為不同種類科技成果量身打造的各類評價方法有望競相迸發,為我國加快科技成果培育和轉化形成有力支撐。□(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