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不産油的歷史結束於黃土高原上的這家油企

2021-09-22 15:19:27 來源: 瞭望 2021年第38期

  

位於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的陜西延長石油集團的煤油氣綜合利用項目 張博文攝/本刊

1907年9月10日,在陜北黃土高原延長縣城西門外,我國陸上第一口石油井正式完井,黑色油流自井底噴薄而出,當日産油1.5噸,中國大陸不産石油的歷史宣告結束

黨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間,延長石油成為打破國民黨經濟封鎖,增強中國共産黨和邊區軍民抗戰力量的重要支撐

“當時誰心裏也沒譜,只能一邊研究地質理論,一邊打井,一口井打下去就是幾百萬元,投資大,壓力也大,但大家咬着牙堅持下去,堅信一定能夠找到天然氣。”延長硬是在北緯38度以南的“貧氣區”建起了千億方級氣田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孫波 劉書云 雷肖霄

  從日産原油千余斤到現在的千萬噸級大油田,從延長縣城一個小作坊到如今生産多元化的世界500強企業,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延長石油)歷經百年蛻變。近年來,他們積極推動産業結構調整,破解科技成果轉化痛點、難點,讓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企業日益發展成為引領能源革命的現代化企業。

  出油記

  19世紀中後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石油替代煤炭成為最主要動力源。

  被迫打開國門的清政府,驚奇地看著西方的各類新奇“洋貨”蜂擁而來,白銀滾滾外流。陜西巡撫曹鴻勳等人多次上書清廷,提出“以中國之財力,開中國之利源”“以延長煤油與外國煤油爭衡”,風雨飄搖的清廷恩準了曹鴻勳等人的請求。

  1907年9月10日,在陜北黃土高原延長縣城西門外,我國陸上第一口石油井正式完井,黑色油流自井底噴薄而出,當日産油1.5噸,中國大陸不産石油的歷史宣告結束。

  同年10月,延長煉油房落成,中國自産的石油産品開始走向市場。這裡,成為後來的延長石油集團的前身。

  黨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間,延長石油成為打破國民黨經濟封鎖,增強中國共産黨和邊區軍民抗戰力量的重要支撐。延長石油産的凡士林成為保護戰士免於皮膚皸裂的“靈丹妙藥”;煤油、油墨等石油工業産品保障着邊區政府的正常運轉;汽油、柴油、擦槍油等軍需用品增強了邊區軍民的抗戰力量……憑藉“埋頭苦幹、不怕困難”的優良作風,延長石油夜以繼日地為陜甘寧邊區輸送着各種各樣的石油産品。

  曾來延安參觀延長石油廠的美國記者哈裏森·福爾曼在其著作《北行漫記》裏寫道:因為缺乏鋼材,儲油庫的邊墻是用石板做成的,石油裝在用紅柳條編制的籠子裏,用騾子和驢運出油品。

  延長石油廠出産的煤油為陜北窯洞帶來光明。在煤油燈下,毛澤東同志伏案完成了《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等多篇著作,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讓老區群眾盡快脫貧,過上好日子,黨中央和國務院特批延長石油為全國唯一的地方石油企業。

  世紀之交,基於國家能源發展的重要戰略需求,延長石油先後於1998年和2005年兩次進行重組,開啟集團化、規模化發展之路。重組後的延長石油於2007年原油産量首次突破千萬噸大關,成為千萬噸級大油田。

  産氣記

  油田建設轟轟烈烈,恰逢彼時國際油價高位運行,企業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延長石油主動求變,做出了找天然氣的重大決策。

  延長石油油區位於我國西北的鄂爾多斯盆地,其下蘊含着豐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氣資源,其中天然氣、煤層氣、煤炭三種資源探明儲量居全國首位。而橫貫東西的北緯38度在鄂爾多斯盆地上卻似乎是個“神秘地帶”,以此為界,南油北氣的理論統領了中國石油地質理論界多年。

  “前人研究認為,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上古生界水體較深,主要發育前三角洲沉積體系,缺乏有效儲層,普遍認為是貧氣區。據2005年第三次油氣資源評價結果,延長探區天然氣資源量僅有3000億立方,勘探潛力不大。”陜西延長石油集團副總經理、總地質師王香增介紹説。

  既缺乏經濟效益的誘惑,前景又普遍不被看好,但延長石油卻立足企業長遠發展,憑着“埋頭苦幹、不怕困難”的優良作風,硬是在北緯38度以南的“貧氣區”建起了千億方級氣田。

  陜西延長石油油氣勘探公司總地質師林進回憶道:“當時誰心裏也沒譜,只能一邊研究地質理論,一邊打井,一口井打下去就是幾百萬元,投資大,壓力也大,但大家咬着牙堅持下去,堅信一定能夠找到天然氣。”

  2007年以來,通過加大理論技術研究和勘探實踐,延127井、試8井等獲百萬立方高産氣流,延安氣田被首次發現。2014年,延氣2-延128井區建成投産,年産能20億立方,延安氣田進入快速上産階段。

  同年,由王香增團隊主導的“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上古生界天然氣地質理論新認識與延安大氣田發現”被中國地質學會評為十大地質科技進展,“南油北氣”的理論就此改寫。

  隨着開採技術的不斷提高,截至目前,延安氣田已有五口井日産氣量百萬立方米以上,累計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7635億立方,建成年産能70億立方,年産氣66億立方,累計産氣262億立方。

  “‘十四五’期間,延安氣田將力增産量翻一番,年産能達百億立方以上,躋身全國第一方陣。”王香增説。

  強鏈記

  從採油廠到集團化、規模化的現代石油企業,延長石油篳路藍縷,砥礪前行。但受産業結構不優困擾,企業包袱沉重。

  “上一輪治理整頓後,延長銷售終端數量有限,多餘的油品只能賣給中石油、中石化。”陜西延長石油集團煉化公司總經理李軍説。

  由於國家對油品在生産端徵收消費稅,煉化公司一年有100多億元消費稅順嫁不出去。“必須加快産品結構調整,避免出現‘灰犀牛’。”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蘭建文説。

  延長石油開啟強鏈計劃,積極發展石油化工産業,將原有的7個煉化廠整合,籌備建成1000萬噸煉化一體項目,將“油”“化”比例從9:1逐步調整到6:4。

  在毛烏素沙地邊緣的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一座“化工新城”拔地而起,在荒漠之中築起一片“鋼鐵森林”,這便是陜西延長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榆能化”)。

  “延長石油憑藉煤炭、石油、天然氣三種資源皆有優勢,投資400多億元在這裡建立起了全球首套煤油氣資源綜合利用項目。2011年啟動建設,2015年一期正式投産,總共包含360萬噸甲醇、120萬噸甲醇制烯烴以及150萬噸渣油催化熱裂解和190萬噸聚烯烴項目,目前是陜西省最大的聚烯烴供應商。”陜西延長中煤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偉介紹。

  “天然氣和煤炭可以碳氫互補,使得煤制甲醇的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大幅降低。而將渣油製成化工産品,則可充分消化兄弟企業煉油後副産品,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李偉説,這一項目曾被評為聯合國清潔煤技術示範與推廣項目。

  “這套裝置比起傳統單一的現代煤化工項目,噸甲醇水耗降低70%,二氧化碳、廢渣、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減少60.38%、61%和59%。”陜西延長石油集團副總經理范京道説。

  憑藉這套煤油氣綜合利用裝置,榆能化實現了能化産業綠色低碳發展和經濟效益提高雙贏。“我現在每天的利潤能到四五百萬,今年1~7月,利潤達9.37億元。”李偉説。

  目前榆能化生産的高端烯烴産品單品每噸價格已經過萬元,“國內目前烯烴仍舊缺乏高端産品,因此價格較好。延長4%的高端化工産品,可以佔到化工産品産值的14%,這也為我們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范京道説。

  埋碳記

  延長石油所在的鄂爾多斯盆地乾旱缺水,生態環境脆弱。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成為這裡發展能源化工面臨的最大挑戰。

  得益於多年來的主動求變,這一次,延長人應對得從容淡定。

  早在2007年,為了應對陜北地區缺水現狀,延長石油便開始探索以二氧化碳代替水驅油。他們的初衷是,一方面對煤化工産生的二氧化碳實現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節約水資源。

  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延長石油多年的苦心探索已經走向世界前沿。

  2015年9月,延長石油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項目)成為中美兩國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合作項目之一。截至目前,延長石油集團已累計封存二氧化碳18.5萬噸,並已建成年處理規模達15萬噸的CCUS示範項目。

  走進位於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的杏子川採油廠,一台&抽油機正努力地從千米之下的細小岩縫中提取石油。延伸於地下的一個個管道從億萬年沉積的地層穿越而過,構成了一個龐大又鮮為人知的地下王國,這裡便是二氧化碳的“最終歸宿之一”,也是延長石油CCUS項目的布點之一。

  杏子川採油廠注水辦副主任梅艷指着地面上輸送二氧化碳的管道介紹:“液態二氧化碳經過加壓後經過這些管道,和水交替被注入地下驅油,對於低滲緻密的鄂爾多斯盆地來説,與水驅相比,採用二氧化碳驅油可將原油采收率提高10到15個百分點。”據初步測算,鄂爾多斯盆地油藏可封存二氧化碳達19.1億噸。

  “CCUS項目是延長石油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步驟。同時也是傳統能源企業立足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蘭建文説。

  創新記

  科技成果轉化難是多年來學界與企業一直努力探索,試圖解決的問題。延長石油走出了一條“企業深度參與創新,創新成果又不斷反哺企業成長”的創新之路。

  “延長石油立足創新鏈和産業鏈,在前沿探索、中試研究、工程示範三個階段分別與高校和科研院所達成技術、&&、人才、資金的有效流動。”陜西延長石油集團科技與信息化管理部部長王軍峰介紹。

  ——堅持企業主導,參與主體共享知識産權。合作研發的科技成果各佔50%的知識産權,讓延長石油和高校科研團隊形成了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科技創新利益共同體和良性互動的合作機制,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沃土。

  ——探索多種利益共享模式,讓科研團隊“有福同享”。“有的技術是一次性買斷,有的是跟科研團隊約定好分紅方式,根據不同情況我們具體分類實施。”王軍峰介紹。

  在與大連化物所聯合組建的延長中科(大連)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延長石油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入股的同時,還為科研人員設置了一定比例的股份,讓科研人員既有“面子”,更有“裏子”,形成了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

  此外,延長石油還寬容科技失敗。“對於做完研究發現工程化意義不大的項目,我們進行決策後會及時結題,並給科研團隊支付科研費用。這樣一方面避免資源浪費,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科研團隊的心理負擔。”陜西延長石油集團總工程師扈廣法説。

  在科技創新的良性激勵下,延長石油圍繞能源資源勘探開發效率提升、資源綠色開採、煉化轉型升級、資源綜合深度轉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産業綠色低碳發展、精細化工産業布局發展、新能源産業布局發展、新材料産業布局發展、産品附加值提升等方面開展技術攻關,2016年以來在關鍵領域開展攻關項目超過1000項,2021年在研項目400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