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首曲縣: 大河奔遠方 牛羊逐浪跑

2021-09-22 10:58:30 來源: 瞭望 2021年第38期

  

在河曲馬場、曼日瑪浪曲喬克濕地等地區,近3萬只候鳥涌現,是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候鳥集群現象

探索以草畜平衡為核心的綠色有機畜牧業,推廣良種繁育和高效養殖,不僅解決了草畜矛盾,還實現減畜增收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宋常青 文靜

  

  黃河之水天際來,逶迤穿行草原中。

  甘肅省位于黃河上游,黃河在這裏兩進兩出,境內流程900多公里,流域面積達14.59萬平方公里。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更是以不足黃河流域5%的流域面積,蘊藏了黃河流域20%的水資源,貢獻了黃河中下遊40%以上的徑流量。

  黃河寧,天下平。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牽心事。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

  近年來,甘肅省及甘南州立足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黃河流域重要水源涵養區和黃河上游高品質發展先行區的戰略定位,著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努力構建黃河上游生態保護空間布局和黃河流域甘肅段發展動力格局。

  “拔草的人不長個子,

  弄臟河水的人眼睛會疼”

  清晨,瑪曲草原上霧氣氤氳。不同于中下遊段的氣勢磅薄,黃河在這裏盡顯秀美之色。自巴顏喀拉山谷奔涌而出,它一路蜿蜒曲折,從南、東、北三面環繞瑪曲縣433公里,像臂膀一樣環繞著縣城。

  瑪曲,藏語中“黃河”之意。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黃河命名的縣,瑪曲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中具有獨特的生態地位。佔地562萬畝的瑪曲濕地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濕地之一,被譽為“黃河之腎”。

  “黃河和草原養育了一代代瑪曲人,我們愛護她們。”瑪曲縣歐拉鎮達爾慶村村民卓瑪加布説。生在草原上、長在黃河邊,卓瑪加布見證了黃河和草原相互哺育的歷程。

  卓瑪加布回憶,20世紀末,瑪曲縣飽受草原沙化困擾,歐拉鎮歐強村黃河沿岸露出大片黑土灘,就像草原上的一塊塊傷疤。

  “草原逐步退縮,許多支流幹涸,對黃河水源的涵養和徑流的調節作用減弱。”瑪曲縣林業技術綜合服務站站長馬建雲説。

  針對草原沙化治理的林草植被保護與建設、退耕還林、水源地建設、生態農牧業開發等工程相繼啟動,多方發力讓草原復綠。截至2021年,甘南州實施草原禁牧800多萬畝,推行草畜平衡2938.84萬畝,核減超載牲畜92.37萬只。黑土灘退化草地植被覆蓋度也由以前的65%提高到85%以上,提高了天然草原的防風固沙能力,維護了黃河沿岸草原生態係統的平衡。

  在瑪曲縣沙化草原綜合治理示范區,記者看到卓瑪加布口中的“傷疤”已被新長出的牧草覆蓋,以前滿目瘡痍的沿黃沙化帶如今綠意盎然、花開遍野。

  “隨著生態保護的係統化和制度化,當地幹部群眾的綠色發展和生態環保意識也不斷提升,大批牧民自發的民間環保組織紛紛涌現。”馬建雲説。

  “從小我就聽老人説,‘拔草的人不長個子,弄臟河水的人眼睛會疼’。大自然既然給了我們饋贈,我們也要加倍愛惜。”卓瑪加布説,他早就將這種樸素的生態觀念根植于心。

  卓瑪加布開了一家肥料加工有限公司,取名為蔣朵,藏語中是“綠色”的意思。肥料加工公司取之于草原,用之于草原,收集動物糞便加工制作肥料,再用于沙化治理。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補給區。這是瑪曲縣阿萬倉濕地(7月15日攝) 文靜攝/本刊

  又聞鸛鶴鳴

  “每年3、4月,鳥兒們會專門飛到黃河歐拉段的中心島孵蛋,這個島成了‘鴨蛋島’。這幾年,鴨蛋島的‘客人’越來越多,這跟我們的保護工作分不開。”候鳥衛士洛藏道吉説。

  為了讓這些特殊的客人賓至如歸,瑪曲縣做了不少努力。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曼日瑪保護站幹事王佳陽介紹,黃河瑪曲段禁漁近20年,河中魚、水草等資源豐富。候鳥繁殖期間,保護區管理局採取二十四小時巡邏等措施,為候鳥提供適宜的環境和充足的食物。

  如今,鴨蛋島繁衍棲息的飛禽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王佳陽介紹,今年4月,在河曲馬場、曼日瑪浪曲喬克濕地等地區,近3萬只候鳥涌現,是甘肅黃河首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候鳥集群現象。

  “大量候鳥集群的出現,反映出黃河首曲保護區近年來在濕地沼澤資源保護方面成效顯著。”他説。

  除了鳥類,野狼、藏原羚、岩羊等野生動物也逐漸回歸。當地鄉鎮幹部和牧民告訴記者,不論是下鄉還是放牧,總能在曠野中發現野生動物的蹤影。

  “藏原羚、岩羊等高原特有物種頻繁出現,説明瑪曲草原的生物量不斷增加,食物鏈完整,生態環境正在逐漸改善。”王佳陽説,瑪曲縣野生動物種類近200種。

  綠色産業釋放經濟紅利

  不久前,尕爾藏才讓精心培育的一對雙胞胎羊羔順利落地。在歐拉鎮畜合隆歐拉羊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場內,兩只剛出生不久的小羊羔藏在母羊身後,憨態可掬。

  41歲的尕爾藏才讓是這家合作社的負責人。從普通牧民到合作社負責人,是什麼促成了尕爾藏才讓的身份轉變?

  “草原上人口增加,草場越分越小,牛羊越來越多,加劇了草畜不平衡,也影響收入。”尕爾藏才讓説。

  2017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援下,他創辦了這家合作社,吸引周邊牧民以現金、草場、牲畜等入股,通過合作社進行集約化管理。

  作為甘肅省唯一不産糧食的牧業縣,瑪曲縣是河曲馬、阿萬倉牦牛、歐拉羊和河曲藏獒四大優良畜種的産地,歐拉羊、瑪曲牦牛被評為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

  近年來,瑪曲縣多個鄉鎮組建生態畜牧業合作社,探索以草畜平衡為核心的綠色有機畜牧業,推廣良種繁育和高效養殖,不僅解決了草畜矛盾,還實現減畜增收。

  綠色有機畜牧業的長效發展,也為牛羊肉加工産業的激活注入活力。甘肅省甘南州瑪曲宏達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克強介紹,借助牛羊優良産地的獨特優勢,公司成為主營牛羊肉加工的龍頭企業,産品品質高、口感好,深受消費者喜愛,已分銷全國各地。

  牧民不放牧,還能做什麼?風光旖旎的瑪曲縣緊抓生態保護、生態旅遊,吸引越來越多遊客前來,也讓不少農牧民端穩了生態飯碗。

  在緊鄰濕地的沃特村,當地政府投資5000多萬元,打造集休閒旅遊、特色民俗和文化演繹于一體的旅遊標桿村。

  瑪曲縣被譽為“格薩爾文化的發祥地”。憑借獨特的民族文化,瑪曲縣先後建設了200多個生態文明小康村,鼓勵農牧民放下牧鞭,從事旅遊業。

  “通過實施濕地保護與修復項目,不僅改善了黃河瑪曲段的生態環境,也促進了當地的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現代農牧業和文化旅遊業兩大首位産業發展迅猛。”瑪曲縣委書記嚴和平説。

  清晨,格薩爾彈唱藝人尕藏扎西和夥伴背著樂器,相約草原深處,用彈唱的方式歌頌家鄉瑪曲:“家鄉的雪山倣佛展開冰雪的翅膀,黃河從我的家鄉流淌到遠方;牛羊像海浪一般滿山奔跑,我把吉祥的哈達獻給家鄉……”(參與採寫:陳斌 馬莎 杜哲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