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嵌入便民服務,城市更有煙火氣

2021-09-14 10:57:43 來源: 瞭望 2021年第37期

  

  文 | 金沙人

  

  前不久,商務部等12個部門聯合下發《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在居民步行15分鐘左右的范圍內,建設可以滿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的多生態集聚的社區商圈。消息甫出,社會普遍叫好,盼望此舉盡快實現,讓高樓林立的城市更有煙火氣。

  這幾年建了不少15分鐘服務圈,體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建設,補上了城市建設的短板,讓居民就近就便享受到了公共服務,大家由衷地高興,但對一些生活的不便也嘖有煩言。譬如,配鑰匙開鎖、舊衣服縫補、燒餅油條店、修鞋打鞋掌等,這些生活服務在居民區難覓蹤跡。為一件小事情,跑了老遠,也很難稱心如意。不少人感慨,小區環境美是美,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便民服務;小區管理好是好,如果多點煙火氣就會好上加好。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這種期盼與日俱增。現在家裏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但生活不便的煩惱時有發生。無論是新小區開發,還是老城區改造,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體育健身等公共設施,因有政策保障得以順利落地,而便民生活設施常因缺乏硬性要求而被有意無意地忽視,致使小區越建越多,越建越好,但居民生活卻越來越不方便。

  便民服務設施在小區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總體而言,是人們只求城市面子好看,不求其功能好用。具體而言,缺乏統一的剛性政策約束,開發商追求商業開發最大化,便民服務沒空間;物業為了管理方便,以讓小區清靜有序為由,無視便民服務需求,便民服務進不來;高房租讓手藝人望而卻步,便民服務難生存。多種因素交織,便民服務在小區生存越來越難,甚至在有的小區幾乎絕跡。

  便民服務生活圈的構建,是大家的強烈需求和迫切願望。如果説新小區開發,因有政策保障,便民服務設施能落地,那麼面廣量大建成區的便民服務設施如何嵌入,對城市管理者是一個重要的考驗。上級有要求,政策有規定,居民有期盼,以人民之心為心,就應該落實到行動方案和具體實施上。

  構建滿足居民基本消費和品質消費的多業態的生活商圈,是“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具體體現。居家生活,誰家沒有過水龍頭漏水找不著人修的困難,衣服炸縫找不著人縫補的糾結,鑰匙丟了打不開門的惱怒,小家電壞了修之無門棄之可惜的心煩?諸如此類的基本需求比比皆是,而年輕人的品質消費也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便民服務生活商圈建設時不我待、刻不容緩。

  城市發展需要産城融合,小區品質提升也離不開生活服務的多業態支撐。生活服務圈的構建,既是公共服務齊全的必需,也是民生經濟發展的急需。在社區嵌入便民服務,可以增加公共空間,老死不相往來的居民由此相互熟識,冷清的社區增添溫情;可以解決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居民生活品質由此提升;還可以讓有一技之長的手藝人重操舊業,大顯身手,以精湛的技藝贏得居民的信賴,使服務成為經濟發展的一部分。更值得期待的是,隨著手藝人和攤鋪門店的不斷涌現,市場競爭大浪淘沙,總有一些手藝成為經典,化為當地引以為榮的“非遺”,那些有獨家絕活的門店,因居民生活離不開而成為百年老店。

  在居民區嵌入便民服務,需要地方政府制定任務書、路線圖、時間表。以政策落地倒逼行動提速,主動調整規劃,為便民服務騰出一席之地,沒有成片的地方,也可以見縫插針,植入便民服務。設立引導資金,視情予以房租水電補貼等政策扶持,最大限度減輕經營成本,使經營者安心從業。城管、物業要寓服務于管理之中,審慎包容出攤經營,在服務中引導其規范。只要有關部門、物業管理、社區居民共同努力,先易後難,循序漸進,便民生活服務圈就會自然地嵌入社區。

  一座現代化城市,不是鋼筋混凝土構成的冰冷的龐然大物。它不僅要有商業街區的熙熙攘攘,而且也要有居民小區的熱熱鬧鬧;不僅要有規范有序的管理,而且也要有以人為本的服務。便民服務生活圈的打造,無疑為“人民城市為人民”補上了緊缺的短板,會讓更多的城市充滿煙火氣。(作者為揚州大學文化傳承創新研究院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