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這麼做,張家港得以全國百強縣第三

2021-09-07 10:29:51 來源: 瞭望 2021年第36期

  

張家港産學研預研資金威力巨大:合作前期給予高校項目經費,引導啟動校企合作;合作後期給予企業項目經費,撬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建設企業研究生工作站、設立新型研發機構、為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平臺等,是張家港推動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的有力武器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扈永順

  

  在創新鏈的三個關鍵環節提供全程服務,破解要素聚集難題,夯實發展後勁,江蘇省張家港市將創新這個“關鍵變數”轉變為高品質發展的最大增量。

  全國百強縣第三名的張家港現有1300多家規上工業企業,近800家高新技術企業,形成冶金、機械裝備制造、化工、紡織4大特色産業。但在轉型升級高品質發展階段,張家港也面臨缺人才、缺技術,創新要素難以集聚,産業發展後勁不足等難題。

  瞄準科技成果轉化關鍵環節,張家港市架起企業與高校院所的溝通橋梁,提供預研資金,提高企業科技成果承接能力,攪動了縣域創新發展的一池春水,創造了高品質發展的縣域典范。

江蘇富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在分析實驗室做實驗

  打通科教資源與企業之間的“隔膜”

  企業創新是縣域産業發展的潛力所在。但企業不知去哪裏找技術,高校院所也不了解社會真實需求。張家港把解決企業、高校院所之間的資訊不對稱,作為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桎梏的先手棋。

  江蘇富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水溶性高分子材料開發企業。公司創始人魏星光深諳一項技術成果經小試、中試到産品的成果轉化全流程,但他也遇到了難題。魏星光告訴記者,“我們想開發一種膜阻垢劑新産品,但是光靠企業科研力量很難,我們也不知道哪位專家有相關技術積累,也不了解具體哪所學校擁有這方面的先進技術。”

  張家港採取科技鎮長團、科技成果轉化直通車等措施,引導企業家走進實驗室、專家教授走進車間,搭建起企業直接溝通高校院所的橋梁。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院講師楊晶來做鳳凰鎮科技副鎮長,他了解到我們的需求後,幫我們聯繫了華東理工大學的郭旭虹教授,合作開發出了一種新型膜專用阻垢劑,性能評估優于國際産品。”魏星光所説的科技副鎮長,是江蘇省開展的一項科技鎮長團制度創新工作,通過推薦高校院所專業領域與地方産業契合的專家到地方挂職,推動地方産業轉型升級,也加快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

  目前張家港已迎來第十四批科技鎮長團,打通了科教資源與企業之間的“隔膜”,解決了企業的一些産業難題,同時也在科技鎮長團幫助下推進建設了一批科技載體、舉辦了一係列産學研對接活動。

  此外,張家港還通過“百城百園”項目對接活動、校園張家港日等品牌活動,推動校企、校地相互了解,精準對接需求。

  預研資金踢出“臨門一腳”

  通常在校企合作初期,由于雙方資訊不對稱,校企各有顧慮,會影響項目啟動與合作成效。

  南京理工大學張家港研究院院長宋德鋒分析説,判斷一項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如果按9級技術成熟度等級劃分方法,1級是提出基本原理階段,4級是研制出原理樣機階段,級數越高,則説明成果成熟度越高,到9級則表明成果能夠投入生産、産出産品。而高校院所老師研發的技術成果,即便做出了原理樣機、樣品,按成熟度來分大多處于3~5級,成熟度不高。因此在技術開發階段,高校院所老師很難拿到企業經費,難以有針對性地研發,提供能讓企業信服的科技成果。

  針對合作堵點,張家港于2017年在江蘇省率先探索設立産學研預研資金,按照“合作前期給予高校項目經費,引導啟動校企合作;合作後期給予企業項目經費,撬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思路鼓勵和支援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産學研合作。

  張家港江蘇科技大學産業技術研究院副教授方海峰在了解到江蘇貝爾機械有限公司有廢棄PE農地膜回收裝備研發的需求後,與貝爾機械聯合向張家港市申報課題。經評審,方海峰得到張家港撥付的10萬元預研經費。

  “利用預研經費,2017年我開始針對貝爾機械的需求研究,2018年研發出原理樣機。隨後貝爾機械先後給予我們150萬元橫向課題經費繼續研發。”方海峰告訴記者,雙方已進一步就農地膜的智能化撕碎技術、分選回收技術、智能化造粒工藝等關鍵技術進行聯合研究與攻關。

  貝爾機械副主任仲清鋒介紹,雙方合作在2019年做出産品後,公司2020年這一設備銷售收入就達到8000多萬元,“我們向張家港市提交了後期研發的申報材料,市科技局組織評審,補助了我們10萬元的研發資助。”

  産學研預研資金的實施,為企業解決了一批技術瓶頸及共性難題。張家港市第一輪産學研預研資金設立以來,已累計撥付經費802.3萬元,撬動企業研發總投入超過3500萬元。目前第二輪産學研預研資金項目正在啟動中。

  增強企業的科技成果承接力

  對企業來説,能夠承接住高校科技成果並二次開發,需要一定技術實力。但多數中小企業並不具備這一基礎。“張家港通過建設企業研究生工作站、設立新型研發機構、為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平臺等服務,推動創新鏈與産業鏈深度融合,為全市産業發展壯大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張家港市委副書記、市長韓衛介紹。

  研究生工作站由企業申請並出資建設,引入“高校教授團隊+碩博士研究生團隊”開展技術研發。企業根據發展需求,設立合作課題,與建站高校共同承擔科技項目。建站高校委派博士、碩士研究生駐扎企業從事課題研究,將企業技術需求作為碩博士研究生畢業課題,實現深度合作,提升“柔性”引才和聯合研發實效,幫助企業解決新産品研發、智能化改造、工藝改進等實際難題。

  江蘇海獅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前期發展規模小,科研水準有限,也沒有實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在研究生工作站的政策引導下,企業會同江蘇科技大學設立研究生工作站共同開發洗滌龍産品。研究生工作站採用新産品産業化目標導向,按步驟將合作課題轉化為合作科技成果,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樣品,再將樣品轉化為産品,最終將産品轉化為高附加值商品。該洗滌龍産品成功上市後,打破了歐美市場壟斷格局,同類産品降價幅度超過30%。同時公司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開展企業職工參加本科、工程碩士學歷教育培訓,幫助企業培養了人才,進一步提升了企業人才隊伍建設水準。

  張家港試點的研究生工作站已成為規模企業與高校産學研合作的重要平臺。截至目前,張家港市共設立328家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引進研究生1400名,累計開發新産品950個。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做法已在江蘇全省推廣,推動了高校院所與企業協同創新。

  在彌補企業科技人才不足短板的同時,張家港還引導企業設立特色研發機構,設立南京理工大學張家港研究院、積體電路産業促進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務平臺,供企業在成果産業化階段的試驗、檢測。

  始終致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始終重視先進技術成果落地應用,使張家港在縣級市的創新競賽中成功突圍——2018年,張家港入選首批國家創新型縣(市)建設名單。

  “未來,張家港將接續發力創新,保持在全國創新型縣(市)建設第一方陣的發展優勢,全力推進‘創新張家港’建設,努力打造新時代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的全國縣域典范。”張家港市委書記潘國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