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領軍企業如何培育

2021-08-31 10:32:53 來源: 瞭望 2021年第35期

  

市場是科技領軍企業創新成長的主要推動力

積極發揮政府的戰略導向與市場彌補作用,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主導作用,促進科技領軍企業加速發展

要立足技術創新鏈設計系統性培育政策體系

  文 | 張赤東 康榮平 彭曉藝

  

  科技領軍企業是企業發揮技術創新主體作用的關鍵力量。

  面對國內外環境發生的深刻複雜變化,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打通産學研用通道,都需要科技領軍企業積極發揮創新主導作用。黨中央已經明確將科技領軍企業與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並列,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重要的戰略研判,不僅直接影響着國家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中長期發展目標,更直接指導了“十四五”時期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規劃制定與政策實施。

6月21日,四川雅中到江西鄱陽湖±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正式投運。

該工程是國家電網服務“西電東送”能源戰略的重大項目 萬象攝/本刊

  中國科技領軍企業快速崛起

  在世界産業變革史上,科技領軍企業在其中作為主要科技力量發揮着決定性作用,是保證産業安全的主要技術供給者,更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主要任務承擔者。

  中國科技領軍企業發展起點相對較低,是在改革開放條件下孕育成長、在全球競爭環境下高速增長獲取發展優勢的。它們從技術引進起步,在長期的代工生産中不斷學習並積累技術能力,堅持自主投入R&D經費,潛心開發配套技術、整套技術到鑽研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再到緊跟國際領軍企業研發前沿新興技術,研發投入增長速度快,從而在近些年涌現出若干專利申請與授權數量大的科技領軍企業。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高舉自主創新旗幟,開啟了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以華為公司為代表的一批民營科技領軍企業快速涌現,成為我國戰略新興産業創新發展的領跑者,在5G、人工智能、物聯網、雲計算等領域的國際競爭中不斷提升我國創新競爭力;同時,也有以國家電網、中國中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為代表的一批國有科技領軍企業,在電力、運輸、空間探索等國計民生領域發揮骨幹作用。

  隨着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科技領軍企業加速成長,不僅企業數量快速增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也快速提升。

  在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JRC)以企業R&D投資為衡量指標的全球企業研發千強榜中,2004年榜單的1000家企業中,中國企業只有2家。而2020年該榜單的2500家企業中,中國企業已有537家,中國入榜企業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尤其是在該榜單的前100名企業中,中國入榜企業在2015年還只有4家,至2020年便提高至10家,不僅進入前100名的中國企業數量增加了1.5倍,而且在前100名中的中國企業R&D投資額平均值也從24.7億歐元提升至40.9億歐元,增長了65.5%,相應地佔前100名企業R&D投資總額的比例也由3.1%快速增長至8.7%,提高了近2倍。

  以專利指標來衡量全球創新能力的《2021年度全球百強創新機構報告》結果也表明,中國入榜的企業在2015年後開始穩步增加,尤其是在2019年開始每年增加1家,2021年有4家中國企業入榜。

  在上述研發排行榜或專利排行榜上,入榜的中國企業在行業分佈上都呈現出顯著的集中特徵,主要由通信設備、互聯網等企業構成。

  正視創新差距

  中國科技領軍企業發展較快,但與美日德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無論在數量還是在競爭能力上都還存在較大差距。

  如果以JRC的全球研發投資千強榜前100名企業為例進行分析,中國科技領軍企業的創新差距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科技領軍企業數量少。至2020年,中國入榜前100名企業數量為10家,而德國有12家、日本有15家、美國有35家。

  第二,企業R&D經費支出額相對較低。按各國企業平均研發投資額排序,這10家中國企業平均為40.9億歐元,在入榜前100名企業所在的15個國家中排在第六位,與前五位國家企業的平均56.6億歐元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中國企業中,華為1家企業佔據很大份額,若不考慮華為,其餘9家企業平均支出額則下降至26.9億歐元,不足前五位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第三,企業R&D經費投入強度低。2019年前100名企業研發經費佔凈銷售額的比例平均為11.1%,而我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平均為7.1%,排在第十四位。

  第四,行業分佈失衡,重點産業科技領軍企業缺失。在未來市場前景廣闊的制藥、技術硬體、軟體等重點産業以及電氣設備、航空、工業機械、化工等主導産業中缺少科技領軍企業;前100名企業中,汽車企業有20家,平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是5.8%,中國企業只有1家,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1.9%。

  第五,企業國際化程度低。在上述千強企業中,美國企業擁有的國際下屬公司佔比達到50.5%,歐盟的達到60.0%,日本的更高達76.2%,而我國企業擁有國際下屬公司的佔比僅為18.2%。

  以上這些創新差距與我國企業缺乏産業技術國際話語權密切相關,制約未來産業創新競爭力的提升。

  系統性培育科技領軍企業

  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把握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機遇,應對國際競爭,需要加快培育科技領軍企業,在戰略上認識培育科技領軍企業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首先,厘清政府與市場作用的關係,明確市場是科技領軍企業創新成長的主要推動力。深入研究科技領軍企業的成長規律,把握驅動其能力成長、競爭力提高的市場機制及其作用方式;同時發揮政府在科技領軍企業培育中的推動作用。不宜單獨為“科技領軍企業”&&政策進行“重點培育”,而應借鑒後發國家推動創新發展的國際經驗,積極發揮政府的戰略導向與市場彌補作用,進一步發揮市場機制主導作用,促進科技領軍企業加速發展。

  其次,立足技術創新鏈設計系統性培育政策體系。一方面,樹立教育—科技—經濟—社會大創新格局,優化創新環境。科學研判阻礙科技領軍企業成長的瓶頸,特別是給那些真正堅持長期自主研發的企業以持續的研發支持與服務配套、足夠的市場機會和社會認可,促其成長;另一方面,面對逆全球化與技術封鎖的特殊發展環境,保障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突破發展“卡脖子”瓶頸,需要政府立足國家安全與發展戰略,以應急性手段與系統性政策相結合,加速培育科技領軍企業,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還需注意的是,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組成的科技領軍企業,其技術能力代表國家競爭力,其研發方向代表産業未來趨勢,其創新目標常與國家戰略相吻合,因此其培育政策及實施皆應在中央政府部門層面,僅在一定條件下按需要聯合有條件的地方政府共同培育,並與當前各省區市所開展的類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等工作相區分。(張赤東: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創新發展政策所副所長、研究員;康榮平: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彭曉藝:北京大學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