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土民俗
民族采風
地方文藝
大眾娛樂 民間藝術
節會大觀  
 
民間藝術


                  民間剪紙


  新春臨福之際,塞北朝陽的農村,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起來,淘米磨面,煮肉蒸糕,殺豬宰羊,趕集上店,老少皆喜,一片熱氣騰騰。農家的事要啥有啥,一會兒就擺了一炕。不出幾天,這些紅紅綠綠的剪紙,不僅過年時才有,每逢傳統節令或婚喪喜慶的場合,都要剪些剪紙,貼到各處作為點綴裝飾。這些剪紙多半出於婦女之手,舊時的農家婦女,對於剪紙跟女紅一樣,常因心靈手巧、剪紙精道而倍受婆家青睞,由於剪紙操作簡便,應用廣泛,又與民間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因而世代承傳,至今不衰。民間剪紙取材於民間。朝陽剪紙的主要內容是山水花鳥、禽獸魚蟲、今古人物和生活場景。然而,她們並不滿足,一般地描繪,常為自然之物賦予新的生命,故往往寓物寄情或取諧音代表一定含意,借自然之物表達自己對美好事物的讚譽,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如,常見的“梅蘭竹菊”,被喻為理想人格的寄託。“雞”自古被看做是文武勇仁信即五徽之禽,雞冠與官同音視為官祿。“雄雞啄蝎”又被認為是避邪驅災之意。“鴛鴦臥蓮”一句是甜蜜愛情和美滿婚姻的表徽。“連年有餘”,“喜上眉梢”即用其諧音表達對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鯉跳龍門”則代表了對人生前途的祈求。其例不勝枚舉。此外,還有民間傳説和戲劇人物等。

                  風箏世家


   遼寧省蓋縣趙秉泉一家,可稱風箏世家。趙秉泉的祖父就是製作面人、蟈蟈籠、風箏的民間藝人 。趙秉泉從小就酷愛民間藝術,從祖父、父親那裏學會了家傳手藝。上小學時,他就以製作風箏來換取紙墨錢,街坊鄰里都稱他是“賣燕的”(風箏的一種).趙秉泉後來到了縣文化館工作,他積極組織挖掘民間文化遺産,把蓋縣風箏推向了全國。1989年,蓋縣風箏在第二屆北京國際風箏會上獲得了團體優秀獎。趙秉泉個人也獲得了優勝獎。1991年在第四屆北京國際風箏會上,趙秉泉的“軟翅大型串式蜻蜓風箏”獲得了一等獎,使“風箏世家”更加聲名遠揚。


  
              民間繪畫    



    遼寧的民間美術猶如群星薈萃,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卷軸畫,壽材彩繪、墓葬壁畫以及堪稱稀世珍奇的百壽圖等民間繪畫,以期把遼寧民間美術從閨房、庭院擴展到社會,使人們對遼寧的民間美術有個更加深入的了解。

    卷軸畫,藏語謂之“唐卡”,蒙古族俗稱“族子”。唐卡是西藏特有畫種,一般畫在經過處理的布或絲織物上,所畫佛像,懸挂在寺廟壁作為聖物供奉。只是蒙古民族把藏傳佛教(喇嘛教)引至塞外,卷軸畫才得以在朝陽定居安家。

    遼寧卷軸畫,仍然保留着唐卡的藝術特色:主神居中,小神供衛四週,構圖工整對稱:色彩單純明快,施以平涂。這些雖然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賢,又有《造像度量經》的嚴格限制,但人們不難看出虔誠教徒筆下的佛祖,在神秘,莊重儀容的背後仍然潛藏着世俗長者的慈祥和寬厚。面對這些作品,我們仿佛走進了神秘莫測的佛陀境界,可以想象當年的畫師在齋戒盥沐之後,胸懷拳拳之心虔誠作畫的情景。

    古時,關於棺槨的甄選與寢墓的講究無疑是愚昧和落後的迷信使然,那時人不逢時,一生顛沛流離,飽受戰亂憂患之苦。儘管生時兒孫未必孝順於溫飽,而一但溘然長逝,為祈福來世,後人便要不惜破費操持一番,並視為最後的慰藉。平民百姓無辦制槨,可打棺油繪之工,是必不可少的,至於官吏豪紳營墓之耗更是為炫耀死者的等級身價。圖中的壽材彩繪和墓葬壁畫就是其例。

 
製作單位:新華社遼寧分社網絡部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歡迎提供新聞線索 Email:lnwork@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