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新聞

信 息 總 匯
 您的位置:遼寧頻道 > 北國風光 > 錦州市風景名勝


 碣石

 興城海濱

 九門口長城


醫巫閭山

醫巫閭山,古稱微閭、無慮山、醫無慮山、醫無閭山等,皆為醫巫閭山的音譯,又叫六山(因山“掩抱六重”而得名)和廣寧大山,今稱閭山,位於遼寧省北寧市境內,為東北三大名山(醫巫閭山、千山、長白山)之首。閭山有名峰52座,總面積為630平方公里,最高峰望海山海拔866.6米。
閭山分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四個主要游覽區,共計一百多個景點。 閭山以寺院為中心形成了十大景區:大石棚、聖水盆、觀音閣、白雲觀、遼代肖太后蠟像館、元代宰相耶律楚材讀書堂、玉泉寺、藥王廟、祖峰長城,新建的千米索道把大閣、玉泉寺兩景區連為一體。遠眺峰巒翠色,近睹千丈危岩,景色秀麗,姿態萬千,像一幅恢弘博大的潑墨畫卷,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盡的遐想。目不暇接的奇峰怪石;千資百態的蒼松翠柏;水絲如簾的石棚飛瀑;梨花巧構的“香雪海”,真可謂人間仙境,壯美瑰麗。
  醫巫閭山歷史悠久,由華夏幾千年的文明積澱而成。相傳舜時把全國分為十二個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為一州之鎮,閭山被封為北方幽州的鎮山。周時封閭山為五嶽五鎮之一。山上名勝古跡眾多。從遼、金開始,歷代在此都有所營建。遼代有望海堂;金代有懸岩寺、勝鑒亭;明清兩代有玉泉寺、清安寺、靈山寺、雲岩寺、具瞻亭、覽秀亭、會仙亭等。望海堂建在醫巫閭山的主峰望海山上,據文獻記載,這裡是遼太祖長子、東丹王耶律倍的讀書處。據説天氣晴朗的時候,從這裡可以望到渤海。望海山下東邊的山谷裏,有遼代東丹王耶律倍的顯陵和景宗耶律賢的乾陵。觀音閣在望海峰的南面,明時稱清安寺,清初改稱現名。有前殿、正殿和東西配殿。周圍奇峰怪石林立,蒼松翠柏秀美。閣中保存着清乾隆皇帝題的“聖水盆”三字刻石及他題咏觀閣的石刻兩方。由觀音閣進山後,沿石路向上,岩間題銘逐漸增多。據説乾隆皇帝曾欽定“閭山八景”:道隱谷、聖水盆、桃花洞、呂公岩、望海寺、曠觀亭、萬年松、蝌蚪碑等。都在這一帶。道隱谷俗稱大石棚,在觀音閣的西側,是從石壁中斜出的一塊屋檐形的巨石,構成一個天然石窟,裏面可容納數百人,它的頂部有一股清泉垂落,它側面的山岩上刻有唐代詩人王維的名句:“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石棚的下面便是蓮花狀的 “聖水盆”,承接着棚頂落下的泉慫,叮咚有聲。望海寺在觀音閣後聳立的山崖上,其峰頂係由幾塊巨大的花崗岩天然壘成,下有天然石穴。拾級而上,可登臨絕頂,南望渤海,水天一色。萬年松在望海寺西,高30米,樹圍均5米,枝葉參天,傲然挺立。由觀音閣後部的“蓬萊仙境”摩崖上邊西去,就到了白雲觀。
  由此向下,來到增福寺舊址,寺址前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古松,名為“將軍松”,樹齡已有三四百年了。松前有“風井”。由此向南為“南天門”,崖壁上多有題刻,再向東去,過“游目天表”,可順原路下山了。玉泉寺在觀音閣的南面,是醫巫閭山的又一大風景區。由“南天門”踏南去,沿途有玉泉寺、大朝陽寺,過鵝頭峰後,有吐雲寺、龍潭宮、圓通觀、海雲觀、青岩寺等。
醫巫閭山峰巒奇秀,名勝眾多,以其氣勢不凡的雄峰奇石稱譽海內外,名冠東三省。


Copyright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社遼寧分社新聞信息中心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通訊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技術支持:韓躍 張海葳  製作:王來

新華社舉報信箱:xhsjbxx@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