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是四、五百萬年前因地殼變遷而生成的大型充水溶洞,位於本溪市東部山區太子河畔,東距本溪市區35公里,西距本溪縣城小市鎮6公里。由水洞、溫泉寺、湯 溝、關門山、鐵剎、廟後山6個舊景區組成,沿太子河呈帶狀分佈,總面積42.2平方公里。其中水洞面積3.6萬平方米,全長2300米,洞內容積40萬餘立方米。它是我國北方重要的最富有特色的國家級風景旅游區。
本溪水洞在俠柯山中,俠柯山屬遼東山地,為千山山脈 的東北邊緣。全洞分主輔兩洞,二洞相背而生。主洞為充水溶洞,是一條長達3000米以上的婉蜒幽深的地下長河,河道曲折,清澈見底,故名“九曲銀河”,可供游人乘船游覽2300米。輔洞為旱洞,長280余米,現已利用天然洞穴,建立了古生物展覽館,再現了億萬年古生物進化過程。洞內鐘乳石、石筍、石柱、石華、石慢均發育良好,形狀奇異,蔚成大觀。洞內溫度常年保持在攝氏零上12度左右,自然通風良好,洞內空氣與洞外相近
,僅濕度偏高 ,常年保持在85%左右。
太子河從洞口200米處流過,玉帶逶迤,澄清似練,下游注入遼河入海。洞口坐南朝北,呈半月形,高於太子河面13米。進洞口是一座高、寬各20多米,氣勢磅礡,可容納千人的“迎客廳”。大廳向右,是旱洞,洞穴高低錯落,洞中有洞, 曲折迷離,各有洞天;古井、龍潭、百步池等諸多的景觀,不加修鑿,自然成趣,令游人遐想聯翩,留連忘返。大廳正面,是通往水洞的碼頭,千余平方米的水面,宛如一幽靜別致的“港灣”,燈光所及,水中游船、洞中石景倒映其中,使人如入仙境。從護岸石階拾級而下,通過長廊從碼頭上船,即可暢游水洞。盡情欣賞水洞之大、水洞之長、水洞之深、飛瀑之美。
水洞河道兩岸石筍林立,千姿百態;洞頂穹廬鐘乳高 懸,神趣盎然,六十多處景點各具特色,琳瑯滿目,泛舟其中,如臨仙境,被中外游人譽為“北國一寶”,“天下奇觀”,“亞洲一流”,“世界罕見”。
很早以前,古人類就發現此洞,並在這裡居棲息。建國以來,政府多次組織發掘。迄今為止,考古工作者,已在洞口發現了距今約1萬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磨制的石器,動物的骨骼等;4千年前青銅時代的陶器,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後400年的繩形陶,五銖錢等。
20世紀60年代初期,本溪市政府開始着手開發水洞。1983年5月1日,本溪水洞正式對外開放,1987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2年將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本溪水洞自開放以來,中外游客
,紛沓而至,摩肩接踵,不絕如縷。僅幾年間,就接待了中外游客四百多萬人次,其中包括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數萬人次 ,中外國家元首四十余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