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風景名勝區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素有“東北 明珠”之譽。20世紀60年代,千山被確定為全國十大名山之一;20世紀80年代,被列為國家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
千山位於鞍山東南17公里處,總面積為125平方公里,其中規劃面積為72平方公里,保護地帶面積為53平方公里,最高峰仙人&&拔708.3米。奇峰、怪石、蒼松、梨花是千山的四大自然景觀。
千山開發較早,自隋唐開始,山上就有建築物,主要是寺廟。到遼、金 時,寺廟建築已具規模。明、清又相繼興建了不少寺廟,其中著名的有祖越寺、龍泉寺、大安寺、中會寺、香岩寺,稱為五大禪林。千山寺廟建築的特點是憑山建廟,山廟一體,山中有寺,寺外環山。五大禪林中最大的是龍泉寺,坐落在北溝中部叢林中,現存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韋馱殿、毗盧殿、龍王廟和藏經閣等十七幢廟 舍。寺四週松林掩映,景色清幽。除五大禪林外,全山現存寺廟尚有10多座。無量觀,規模最大。清康熙六年建。觀內有19幢建築,周圍有“聚仙&”、“葛公塔”、“八步緊”、“夾扁石”、“一步登天”、“天上天”、“羅漢洞”、“一線天”等景點。其中“夾扁石”、
“一步登天”尤為引人入勝。
千山有許多形狀怪異的石峰,向有“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 的美譽。千山最高峰仙人&,有一長約30米,寬約4米的石&,&周設有鐵欄,游人憑欄了望,可觀賞千山全景,遠處的鋼都鞍山,也歷歷在目。
千山勝競,吸引了歷代的文人學士,因此山上石崖題刻、碑文塔記、匾額楹聯,不可勝數。千山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胖和薛禮兵營的遺址,還留下了清帝康熙和乾隆游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東才子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着他的書房
。歷代文人墨客 留下了許多讚美千山的詩文。僅明、清、民國三個時期就有詩詞1600多首。
千山風景名 勝區分為風景觀光區和溫泉度假區。風景觀光區50平方公里,以自然景觀資源和宗教文化為主,是游人回歸自然、觀賞名勝、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溫泉度假區28平方公里,以溫泉度假、娛樂休閒為主,既是風景區功能的補充,又是相對自成體系的區域。兩個區域相互依託,相互促進,形成了自然風光靜態美與人工建築動態美的有機結合。
千山風景名勝區高度集中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宗教文化、地熱資源和植被資源,其規模、質量和文化含量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千山,正以她絢麗的英姿和神奇的風剎迎接着海內外游客的光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