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半島新聞 | 焦點網談 | 北方明珠 | 大連風情 | 政府在線 | 浪漫之都 | 社長信箱 | 大連人物

新 華 網 檢 索
 
讓人把話説完
還是少玩虛的吧!
開心尤須小心
為啥不交底?
站在一米之外,看你
獻上關愛之心
僅有號召是不夠的
向娃娃學習
依法抗非 建法制文明
 
 

“協會+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助推大連農業
 
       新華網大連頻道 (2003-08-26 13:20)  
 

  新華網大連頻道8月26日電 市場連着專業技術研究協會,協會連着公司,公司連着基地,基地連着農戶,結果等於什麼?——等於27個鄉鎮1萬多戶農民會員的共同體;等於累計引進、示範、選育、推廣特種稻新品種216個,十數次獲全國、省部級金獎;等於出口日韓優質米、香米13920噸,收入3340萬元;等於帶領農戶發展鮮食玉米,産生經濟效益5400萬元;等於幫助農民增收5162萬元,扶貧困難戶1160戶,使761戶脫貧。這是大連市一個新型的農村民間科技合作組織普蘭店市特種糧研究協會10年發展作出的回答。

  它的做法受到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肯定,在全國推廣。今年4月,它被評為大連市惟一的“全國星火計劃先進集體”。

  組織化:發展農業技術的重要途徑  

  普蘭店市特種糧研究協會的前身是該市蓮山鎮農民於1994年組建的“普蘭店市特種稻研究協會”,提起它,現任普蘭店市科技局局長、時任蓮山鎮農民技術員的謝輝很有一番感慨:“當時發生的一件事,使我意識到,農業科技含量低,經濟效益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   

  那是1992年初春,謝輝得知中國農科院培育出了香稻新品種,和幾個科技戶商量後,他進京背回95公斤香稻種,在高瓦房村試種50.3畝,一舉成功,畝産達到400多公斤,産值2000多元。但當他們想保存和發揮好寶貴的種源,推廣這一高效農業技術時,卻犯了難:農民組織化程度很低,一家一戶高度分散的經營模式,使鄉鎮農業站的技術推廣服務功能很弱,組織這樣大的事,方方面面都得考慮,他們沒精力搞,農民自己更是辦不了。這促使他們開始思考農村科技組織和體制創新的問題,於是十幾個水稻科技戶、專業戶一發動,大連市、普市科協一支持,這個協會成立了,後來發展為特種糧研究協會。   

  普市豐榮辦事處農民柴萬春對“組織化”有自己的理解。他有很多順口溜,他説原來是看著市場兩眼抹黑,一號召栽辣根種葫蘆,就一哄而上,“葫蘆開瓢,辣根墊道,小茄子不要”;提倡養豬,豬多了就“老母豬進城,育肥豬散放,小豬崽流浪”;等等,就是“多了砍,少了喊,不多不少都不管”的局面,又沒有穩定的物資供應和産品銷售渠道,經濟效益自然上不去。後來柴萬春加入特種糧研究協會,協會經常向他推薦新技術新品種並提供産前、産中技術指導和産後收購、加工和銷售,搞專題技術講座,“種起莊稼來心裏有了底,踏實多了”。柴萬春種了5畝,由研究協會買斷知識産權並在海南三亞繁種的非轉基因高油大豆“中作983”,平均畝産250多公斤,收入達到5406元,他本人還在協會的全員大會上受到表彰鼓勵。

  實體化:農村科技合作組織的關鍵  

  大連市目前有400多家農業專業技術協會,普市特種糧協會是其中發展最好的協會之一。市科協有關人士&&,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有自辦實體的支撐。記者的調查也印證了這種説法,實體化是農村科技合作組織發展壯大的一個關鍵因素。  

  據介紹,早在1986年,普市蓮山鎮就成立了3個農民研究協會,但不到3個月就解散了,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實體,協會形同虛設。普市特種糧協會成立之初,就有11位農民自籌10萬元,成立了特種糧研究所,這就是後來大連市特種糧研究所。這個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企業法人,是特種糧協會與市場對接的切入點。更重要的是,它與農戶構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通過利益驅動,科技帶動,會員發動,將農民動起來,通過産業化帶領農民進入市場。  

  搞農業有句行話,叫作“先試驗後推廣,穩産高産有保障”,引進、試驗、培育新品種,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更要承擔一定的風險,這當然不是一個農戶能辦到的。作為會員利益共同體的協會,就通過特種糧研究所承擔了這一任務。1997年研究所引進中國農科院“中糯一號”鮮食菜玉米,分春夏兩季試種,均獲得成功,並以較高的黏性和適口性博得消費者的青睞。此後該玉米向農戶推廣,1999年春天播種4000畝,小麥下茬播種6000畝。作為獨立法人的研究所又開始跑市場,建立銷售渠道,當年就實現總産值1000萬元,畝增效800元,共增收800萬元。10年來,以大連市特種糧研究所這一企業為載體,普市特種糧研究協會先後引進特種稻新品種216個,先在試驗基地試種,然後向農戶推廣,化解了農戶的技術風險,減少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萬元。   

  化解風險的同時,這個利益共同體還分散了農戶的成本投入。記者在研究所章程中看到這樣的條款:“分配當年稅後利潤時,應當提取利潤的10%列入研究所法定公積金”、“研究所公積金用於彌補公司的虧損,擴大公司生産經營或者轉為增加公司資本”。近年來,這個研究所用於特種稻、特種玉米、高油大豆、特用地瓜引進、試驗、示範、推廣的資金就達34.1萬元。同時,他們的經營範圍也由單一的特種稻向特種玉米、專用大豆發展。對減産歉收的會員,研究協會還通過公司給予道義上的補貼;對稻區的困難戶,已無償提供特種稻、特種玉米、高油大豆種子1.55萬公斤,先後扶持困難戶1160戶,已有761戶脫貧。

  産業化:訂單農業對接農戶和市場   

  皮口鎮城關村的李保生去年與特種糧研究所簽訂了200畝地的特種稻生産合同,出口日本,一年就賺了12萬元。越來越多的人和李保生一樣,從這種“公司+農戶”的訂單農業中獲益。李保生説,這种經營模式的好處在於,特種糧研究所架起了農戶與市場的橋梁,從新品種的引進、推廣,産前培訓,生産資料、種子、農藥、化肥的提供,到産中技術指導,産後收購、加工、銷售等等提供了幾乎一條龍的服務。而公司對市場的把握能力自然要遠遠強於單個農戶,農戶只要按照生産合同進行生産即可,風險大大降低。  

  今年春天,新華社、遼寧日報等媒體披露了普市特種糧研究協會“蓮花山”牌綠色食品大米順利突破由原來56個受檢項目增加到121個的“綠色壁壘”,高價出口日本的消息。“蓮花山”牌大米自1999年被批准為綠色食品大米後,該研究所以此為籌碼,利用規模優勢,在與日方談判時,提高價格,並增加了出口數量,1999年出口日本1270噸,以每公斤高於市場價70%的價格收購,為當地農民增收200多萬元。2000—2001年,該研究所向日本出口大米4300噸,今年已與兩家日本米商簽訂了8000噸出口合同。該研究所今年又新上了國內先進的日加工能力50噸的大米流水生産線。“訂單農業所産生的規模化、品牌化效應不可估量”,市科協有關專家這樣説。普市特種糧協會的“蓮花山”牌紅香米、“越富”優質米曾獲中國科技之星國際博覽會金獎;鮮食糯玉米也已佔據大連市場。   

  訂單同時也規範了農戶的生産,每個農民手中都有栽培技術規範要點,對化肥、農藥、除草劑等的使用都有嚴格規定,收穫脫粒,統一進行。該所的大米能順利通過121項出口標準檢測,與規範的生産過程密不可分。 今年,普蘭店市特種糧研究協會已引進八大作物特種糧新品種69個,落戶“新品種風險科技園”;已落實對日本出口大米合同7000噸,“中作983”高油大豆繁種6000畝,鮮食玉米1100畝,還開發了“黑色玉米、紫色地瓜”等,涉及訂單農戶4039戶,預計可為農民增收1100多萬元。 (完

                                      編輯/夏富炎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打印本稿 發表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社及新華網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
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電話:86-411-2495894
廣告:86-411-2484374 2484294 2484547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 製作單位:新華通訊社大連信息諮詢中心  新華通訊社網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