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半島新聞 | 焦點網談 | 北方明珠 | 大連風情 | 政府在線 | 避暑勝地 | 社長信箱 | 大連人物

新 華 網 檢 索
 
中學生朝八晚四 利耶弊耶
春季房展會"熱"大連
高校:招生與就業並重
千年古屍“起死回生”
品牌博覽會 誠信"大大連"
2003大連"兩會"專題報道
慶祝“十六大”勝利召開
第九屆中國廣告節
大連重點部門執法將公示
大連市非典型肺炎應急處理預案醫療實施方案
大連市非典型肺炎應急處理預案
大連市地稅局積極落實再就業稅收優惠政策
做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若干意見
 
 

走近“日本人居住區”
 
  新華網大連頻道 (2003-04-11 13:00) 來源:大連晚報
 

  新華網大連4月11日電 區內的小街小巷裏,背着編織袋、推着板車回收舊物的外地人和夾着皮包匆匆而行的老闆模樣者隨處可見,“密度”讓人有些吃驚。如果主觀上排除由拆遷引起的這些“熱鬧”因素,居民區內原本是幽靜同時給人感覺有點陳舊的去處。

  這裡便是上世紀初大連地區比較有名的日本人居住區——老婦産醫院以西的那片舊區。

  這裡聚集百餘棟日式小樓 從中山路沿着老婦産醫院西側的樂業街北行約5分鐘後,上更新街,再經市場街上中山路,向東行至出發地。不到20分鐘,記者便繞行了當年的日本人居住區。區內加上中山路路南的日式二層小樓總共有百餘棟。在大連工作了二十年後,記者昨日首次一一走近這些建築,一棟棟“小獨樓”裏,住的其實都是大連最普通的市民,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鐵路系統的職工。

  膽大的才敢住“小洋樓” 老戶們都説,當年日本投降時,第一批住到這些“小洋樓”裏的大連人都是膽大的。住在區內幸福巷、今年75歲的李英老人告訴記者,他分析當年大連人不敢住在這裡的原因有二:一是擔心小日本會捲土重來,二是當時大連的空房子很多,選擇餘地大。“當時住進來的都是中下層居民,誰能料到形勢會怎樣變化!”另一位老住戶説,當年首批搬入的住戶,許多都是被敲鑼打鼓迎進來的。只有住在安居巷1—7號、79歲的李秀娥大媽説“住進來時沒覺得害怕”。

  剛來的居民免房租 李英説,聽更老的人講,日本人投降後,接管這個居住區鐵路部門還有一個主要考慮,就是擔心房子裏的設施——如門、窗和日本人留下的傢具丟失,有人來住,至少可以保證設施的完好。因此對最初幾年住進來的居民實行免收房租。他是1950年住進來的,那時已經沒了免房租之説,所住的4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月房租是2.43元,這一標準一直持續到上世紀末房改後才重新調整。

  許多老戶説,剛入住時,一般是一家住一個小樓,但沒幾年,便接二連三地來了許多新住戶,每棟通常住有4戶人家。

  “小洋樓”也分等級 單從外觀看,區內的小樓的檔次明顯是有差距的。一位老住戶回憶説,小洋樓分為甲級和乙級,其間的不同現在也能看出來:沒刷外立面、裸露着紅磚墻面的是乙級樓,是給低層日本職員住的,每棟設計為兩家混住,共用一個廁所,沒有內樓梯,外樓梯還是水泥做的,但區內乙樓樓量很少;甲級樓的外立面都經過了“包裝”,有單獨的木制內樓梯,設計為獨門、獨戶、獨廁,是供日本的高級職員住的。

  部分居民説“遺憾” 區內沿中山路的前三排小樓作為首期動遷房屋。住在樂業街旁“乙級樓”內的范先生説,小樓內的設施的確是太陳舊了,上下水問題都不小,也該拆遷了。但記者採訪時,包括范先生在內的許多居民不約而同地道出了他們心中一個共同的遺憾,那就是腳下新鋪沒幾年的彩色方磚也將被拆除。一位住在沿中山路第一排小樓內的居民説,為了美化市容,沿路首排小樓前幾年都換成了塑鋼窗,現在卻要拆了,真有點捨不得。(張曉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打印本稿 發表評論 推薦給朋友:

  相關新聞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社及新華網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
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電話:86-411-2495894
廣告:86-411-2484374 2484294 2484547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 製作單位:新華通訊社大連信息諮詢中心  新華通訊社網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