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5/16 08:28:00
來源:遼寧日報

瀋陽向魅力宜居都市煥新蝶變

字體:

以城市更新推進高品質城鄉建設實現新突破

瀋陽向魅力宜居都市煥新蝶變


  “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已成為沈城市民的生活常態,渾河岸邊是市民日常休閒的好去處。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瀋陽市委宣傳部提供    經過老舊小區改造,牡丹社區將廢棄鍋爐房改造成城市書房,居民居住環境華麗蝶變。  瀋陽東貿庫以工業遺産保護及活化利用為特色成為城市文藝新地標。

  核心提示

  城市更新事關民生福祉、關乎城市未來。

  曾經臟亂差的背街小巷,蝶變為文化氣息濃郁的“家巷客廳”;長期閒置的“邊角空地”,開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口袋公園;落灰蒙塵的“工業銹場”,改造成時尚前衛的“城市秀場”……一幕幕生動的場景,展現着城市更新行動的成果,也記錄着城市向魅力宜居煥新蝶變的足跡。

  作為全國第一批城市更新試點城市,瀋陽市通過構建“1+5+5+N”推進體系,即以城市振興發展為願景目標,實施社會民生保障、産業經濟振興、人文魅力彰顯、綠色生態優化、韌性智慧支撐5大行動,落實踐行“兩鄰”理念、更新低效空間、傳承文化根脈、留白留璞增綠、完善基礎設施5項策略,制定涵蓋街路更新、老舊廠區、老舊商圈、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N項更新任務,從過去單一的物質空間改善轉化為全域化城市資源高效整合協同利用與價值轉化,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當前,城市建設管理已從“粗放式發展”進入“精細化管理”的時代,瀋陽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秉持“高品質、精益心”,持續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打造現代化、生態化、國際化大都市。

  走好城市品質更高、城市顏值更靚、産業結構更優、城市魅力更具吸引力的城市更新進階之路,瀋陽一往無前。

  城市功能“更新”

  建設幸福宜居家園

  幸福教育課堂內,學生們學習航空特色課程、科普大學向老年居民講授飲食與健康知識、梧桐書房傳出讀書分享會的朗讀聲、中午社區老年食堂飄出陣陣飯香……進入瀋陽市皇姑區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區,隨處可感受到老舊小區華麗蝶變後的幸福生活,這都得益於城市更新行動。

  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老舊小區改造能給居民帶來什麼?

  有着40年樓齡的“牡丹”蝶變,便是最好的印證。通過“硬體+軟體”同步提升,補齊社區服務設施短板,使居民居住舒心、環境稱心、生活貼心。牡丹社區黨委書記王暉説:“實施‘一拆五改三增加’改造後,老樓墻體添加了保溫層、小區道路重新鋪設、線網埋入地下、社區廢棄鍋爐房改造成了城市書房,小區真正實現了‘老小區、新改造,老鄰里、新生活’。”

  針對社區老年居民佔比大、學生課後託管等難題,牡丹社區開展完整社區試點建設,注重“一老一幼”配套設施建設,新建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採取入戶、日間照料、長期託管以及提供個性化服務的“3+1”模式,滿足不同老人的需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提供助餐、助浴、助潔等12項上門服務,還搭建了智慧養老信息&&,為43名獨居老人配備了智能手環,平時能監測老人的心率、血壓等身體狀況,緊急情況下,老人可一鍵呼叫120醫療救援,還可向網格員、鄰居、親屬等應急求助。

  同時,圍繞孩子課後有人管、興趣愛好有人培養、社會實踐有人組織的需求,社區設置了自習室、書法室、笑臉墻和心願墻,打造公益性的“幸福教育課堂”,開設航空等特色課。

  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牡丹社區對閒置空間進行合理利用。王暉介紹,拆除違建後舊址上建起了梧桐書房,盤活舊鍋爐房的多間閒置房屋,擴大社區為民服務空間,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安居是人民幸福的基點。瀋陽市作為住建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在提升品質、塑造特色、精細管護、完善細節上下功夫,優先改造完善小區配套和市政基礎設施,重點突出“一老一幼”社區綜合服務。自2021年以來,累計改造1456個老舊小區,今年計劃完成267個,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1723個小區改造工作任務,惠及居民77.6萬戶。改造中,增加黨群服務中心180個、文體設施6595套、安全設施8678個,建設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79個,社區養老服務站955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193家,加裝電梯277部,在675個社區設立了學習場所,建設城市書房、書屋208個。同時,堅持黨建引領,完善小區長效管理機制,答好“後半篇管理文章”。通過改造,全面提升老舊小區居住環境、設施條件和服務功能。

  瀋陽市房産局相關負責人&&,今年瀋陽計劃改造267個老舊小區,堅持“三問於民”思維,從民意中提取改造“密碼”,讓居民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全過程。通過改造全面提升老舊小區居住環境、設施條件和服務功能,以“心”換“新”,不斷提升居民生活環境和居住品質。

  經濟發展“布新”

  推動産業迭代升級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瀋陽方城景區持續火爆,居瀋陽旅游打卡地前列。

  火爆之下,吸引力源自哪?

  答案便是更新盤活的一條條胡同和陸續上新的文旅項目。

  烤豬蹄、拇指生煎包、烤冷面、雪綿豆沙、鍋包肉……出中街地鐵站一路向北,頭條胡同兩側的特色小吃讓人目不暇接。伴隨着撲鼻而來的美食香氣,是一條“修舊如舊”的老胡同風貌建築,城市更新正為瀋陽文旅經濟增添新風景。

  2020年,隨着瀋陽中街改造,中央裏文化旅游景區同步改造更新,以百年歷史文化底蘊的頭條胡同、官局子胡同為載體,打造了集餐飲娛樂、文化旅游、特色演繹、沉浸式體驗於一體的文化休閒商業街區。經改造後的中央裏景區內一步一景,擁有大十面、銜珠閣滿族民俗博物館等網紅文化“打卡點”。目前,中央裏景區正打造餐飲、娛樂、演藝、文創、首店經濟、夜經濟等多維潮流文化,推動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成為瀋陽“夜經濟+文商旅”融合創新發展的示範街區。

  尤其是有近400年歷史的頭條胡同,經過升級改造悄然煥新,已成為瀋陽美食文化品鑒中心,吸納了全國各地的網紅美食,打造了雞架體驗館、老東北粉坊、酒吧街等餐飲項目,胡同內百餘家商鋪林立,上百種小吃琳瑯滿目。

  作為瀋陽城市胡同改造示範工程,中央裏景區不斷提質升級文旅産業,通過街區改造、資源注入、産業提升,深受年輕人喜愛的消費業態與傳統文化相互賦能,續寫千年方城的澎湃氣息和商業繁榮。

  城市發展,産業先行。

  盤活存量,把閒置低效的存量資源資産“吃幹榨凈”、變廢為寶,實現産業空間的高效利用,亦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筆。瀋陽市城鄉建設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瀋陽市加大了對老舊商圈、老舊工廠、閒置樓宇的更新改造,重點實施中街、老北市、太原街更新,瀋陽紅梅味精廠、瀋陽重型機械廠轉型升級,盤活閒置樓宇面積635萬平方米。

  不僅在方城板塊,瀋陽劃定的35個核心發展板塊完成了城市設計、交通規劃和基礎設施規劃。今年計劃開復工247個項目,目前已復工過半,剩餘項目正在全力辦理前期手續,力爭及早開工。各板塊建設已初具效果,其中,和平區太原街板塊連續組織“太原北街步行街佈置藝術展陳”等50余場活動,吸引游客177萬人次;沈河區方城板塊晟京坊街區改造、農大南板塊多福灣等項目提前實現開復工,推進核心板塊加速建設;鐵西區工業博物館板塊開展“龍升曠霽,光耀鐵西”節日亮化行動,打造璀璨夜景。

  環境面貌“煥新”

  打造高品質生活空間

  周末的午後,走進大東區時代文倉書房,映入眼簾的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迷宮”,抬頭能看到保留完好的縱橫交錯的“木桁架”結構,走進錯落有致的四層圖書主空間,隨處可以落座閱讀,翻開一本好書,享受着愜意的休閒時光。“這樣美好的閱讀空間沒想到是由舊倉庫老廠房改造而成。”書房內讀者驚訝道。

  據了解,時代文倉書房是從東貿庫老舊廠房改造而來。東貿庫建築群是瀋陽市具有代表性的工業類建築,同時也是瀋陽市現存建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倉儲建築群。更新改造後的東貿庫,保留了7棟最具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保護建築和1條鐵路線,以工業遺産保護及活化利用為特色,通過完善城市功能、保留工業元素、打造綜合片區、傳承歷史記憶,最終實現華麗轉身。

  曾經的倉庫廠房如今已蝶變為英雄故事體驗館、時代劇場、城市書房、社區配套服務空間和城市公園。以建築為線,串聯起老工業地塊的過去與未來,塑造城市新風貌,引領居住品質升級。

  針對瀋陽老廠房多的特點,將傳承老工業基地工業文脈與滿足新時代市民文化生活需求相結合,引入新業態,探索租讓結合、長效運營的更新模式,為老廠房注入新活力,建成了紅梅文創園、奉天工廠、1905文創園等一批代表項目。

  老廠房煥發新生機,老街區也成新風景。

  全齡小巷的東湖南街,營造鄰里社區交往空間;顏值小巷的十緯路,成為一條咖啡小巷;古韻小巷的西濱河路,傳承着歷史文脈;文化小巷的樂山路,打造出街巷空間哲學。近年來,瀋陽陸續實施背街小巷微更新,在傳承文化、留住記憶,展現街巷景觀風貌的同時,還完善配套、提升品質,解決好群眾生活需求。

  同時,瀋陽還深入挖掘城市的紅色文化、工業文化、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開展口袋公園建設,奉海園口袋公園將鐵軌、站&、信號機等元素融入景觀,以歷史故事為原型講述故事;大西邊門口袋公園,體現瀋陽“八門八關”的城市格局烙印;青年宮口袋公園建有專業的輪滑場地,成為小朋友們專屬的運動場地。

  口袋公園雖小,但方寸之美“兜住”了百姓幸福生活。

  “近年來,瀋陽陸續對群眾呼聲較高、有迫切提升需求的609條背街小巷進行微更新改造提升,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瀋陽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老舊小區周邊、街邊綠地、城市主幹道及人口密集的邊角地、廢棄地、閒置地進行改造綠化,打造功能多樣的口袋公園。截至目前,共建成口袋公園3000多個,“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正成為越來越多瀋陽居民的生活常態。

  瀋陽正加快推進城市更新,完善城市基礎設施,讓城市更加美麗、更顯魅力、更具活力,在高品質城鄉建設上實現新突破。(記者 劉桐)

【糾錯】 【責任編輯:唐曉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