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省錦州市義縣,藏有一座千年古剎,歷經遼、金、元、明、清的漫長歲月,仍挺健高聳,巍然恢弘,那便是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盛讚為“千年國寶,無上國寶”的奉國寺。
新年將至,記者走進冬日的奉國寺,感受遼代建築的“舊貌”與“新顏”。
奉國寺,始建於遼開泰九年(公元1020年),佔地面積6萬平方米,集木構、雕塑、彩繪等“遼代三絕”於一體,1961年獲評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憑藉“遼代木構建築”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沿奉國寺中軸線走過,古建築錯落排開,其中以主體建築遼代遺構大雄殿最為知名。其通高20余米,高踞於3米&基之上。
“大雄殿是我國古代建築中最大的單檐木構建築。”義縣文化旅游發展服務中心主任于鳳雷指向殿檐,“屋頂為廡殿頂,是古代宮殿廟宇中最尊貴的一種。”從空中俯瞰大雄殿,棟宇峻起,飛檐軒翔,七鋪作鬥拱碩大豪勁,頗有《詩經》中“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神采。
奉國寺大雄殿。新華社記者 龍雷 攝
不見一釘一鉚卻結實緊固,是木構建築的突出特點。“1800多平方米的大殿只有48根‘頂梁柱’,構架‘關節’採用榫卯結構,嚴絲合縫又有活動空間,再加上木頭的彈性,‘脊梁’遇地震災害時能以柔克剛。”於鳳雷説,“古人會用木棒堵住孔洞,隨着外力震動,梁架上的榫卯結構也越震越緊實。木構建築獨到的規格、形狀和位置,展現着純粹的自然力學,代表着遼代建築的最高水平。”
奉國寺吸引了各地游客來此尋古探幽。從盤錦驅車2小時,游客鄭先生覺得這趟值得,“我和父親很喜歡歷史,特意來看看遼代木構建築。”
“遼代工匠會在梁枋上涂上塗料,用來防蛀、防潮,後來發展成各式各樣的彩畫。”於鳳雷説,“大雄殿梁架上遺存2400多平方米彩畫,其中42幅飛天為男相,頗有唐代遺韻,精美程度能與敦煌媲美。”
奉國寺大雄殿梁架上的男相飛天。(受訪單位供圖)
遙望殿內磚築佛&之上,並坐七尊規模宏大的彩繪泥塑造像,通高9米以上。義縣考古和文物保護服務中心主任聞輝發現:“造像木骨架結構中有一整根貫穿頭部、身體、蓮花座和佛&的中心立柱,這根木‘脊梁’與大殿‘頂梁柱’規格相當,能讓造像端坐千年,卻不傾不斜。”
奉國寺大雄殿木柱及彩繪泥塑造像。新華社記者 龍雷 攝
逡巡於古佛巨柱間,陽光穿牖而入,壁上佛影煥然五彩。每尊佛前左右各有一脅侍菩薩相對而立,高2.5米,共14尊。諸菩薩或仰或俯,兩足踏蓮花一朵,面容端莊秀美,栩栩如生。
“2019年一期文物修復項目為脅侍菩薩除塵、復色,現階段我們已在佛身安裝環境監測裝置,準備在明年申報二期修復工作,修繕七尊大佛。”聞輝説,“奉國寺要守好千年‘舊顏’,才能更好地將寶貴的文化遺産傳承下去。”
游客楊女士身着一襲紅袍,在攝影師的指點下,站在大雄殿外拍照。她説,感受古建築風采的同時,也體驗下遼代服飾的美感。
飛雪落聖境,朔風搖檐鈴。正月廟會、品禪食、玩潮拍……文旅新景觀讓千年古寺“煥新顏”,迎來2024年新起點。
記者:劉藝淳、韓赫、龍雷
攝像:韓赫
後期:劉藝淳
攝影:龍雷
報道員:徐浩洋、齊泓博
策劃/編輯:王黎、李明輝
海報製作:李歡
新華社國內部、遼寧分社聯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