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10/07 15:31:21
來源:新華網

紅梅花又開—— 一座工業遺址的文化“蝶變”

字體:

  從知名老字號誕生地,到潮流消費聚集區,一座工業遺址蝶變,成為東北老工業區産業轉型與城市更新的側影。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王炳坤 實習生闞思邈 編輯金明大

  夕陽下,游人在紅梅發酵藝術中心前漫步休憩(闞思邈/攝)

  瀋陽鐵西,幾十年前銹跡斑斑、荒草萋萋的工業銹帶,如今又有“火車”呼嘯而來。

  激情搖滾樂打破空曠廠房持續數年的寂靜,在偌大空間的混響效果中,青年樂迷們略微彎腰,後人雙手搭着前人肩膀,形如火車奔馳,長長的隊伍情不自禁隨音樂搖擺。作為音樂空間“氣氛玩法”之一的“開火車”,總能將現場氛圍拉滿。

  這裡是始建於1939年的古樸廠房——原紅梅集團瀋陽市味精廠原料庫。曾幾何時,汽笛聲聲綿長,工人往來不息,一列列滿載火車從原料庫南側的鐵路專用線上駛來。東北地區首個馳名商標産品——紅梅牌味精在這裡誕生,又搭載火車,奔向全國各地。

  建築形態一如往常,熱鬧場面更勝從前。即將退休的瀋陽市味精廠老工人刁雲肖走在廠區舊址,恍如隔世。

  他沒有想到,當年2000余名工人極力拯救的老廠,會以一種始料未及的方式重獲新生。

  從知名老字號誕生地,到潮流消費聚集區,一座工業遺址的蝶變,成為東北老工業區産業轉型與城市更新的側影。

  工業遺址不再荒蕪

  秋分前後,天高氣爽,正是瀋陽一年好時節。

  外地游客紛至沓來,少不了逛中街、游瀋陽故宮、看張學良故居。如今,眾多必去的網紅打卡地裏或許還會加上一項:逛鐵西,賞紅梅。

  一道名為衛工明渠的人工河上,幾條管道架立橋頭,高樓林立間,一片紅磚廠房就是曾經的紅梅味精廠。

  夕陽中漫步這裡,鼎沸人聲不絕於耳。

  等待進入原料庫的隊伍看不到盡頭,興奮地談論着即將開始的現場音樂演出;穿着潮流的青年在紅磚前舒展地擺出造型,拍下大片;咖啡廳和茶館內音樂舒緩,三三兩兩的年輕人輕聲交談……如果沒有老工人刁雲肖的講述,很難想象這裡曾停産多年、空無一人。

  有“東方魯爾”之稱的瀋陽市鐵西區,曾經工廠林立、機器轟鳴,鐵路專用線密如蛛網。從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到第一台普通車床,從第一個鑄造用機械手,到第一個自主研發的管模,這裡創造了新中國工業史上超百項“第一”。

  然而,許多輝煌於計劃經濟時代的工廠,卻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敗下陣來。廠房人去樓空,院內荒草叢生。繼“東方魯爾”之後,人們一提起鐵西區便能想到“工業銹帶”。

  2018年初來廠區,孫明君還記得當時的景象:廠房空了,屋頂塌了,許多大門銹得拉不開,四個兩層樓高的離子交換罐歪斜在發酵廠房內,殘留着這座老工廠僅存的生産痕跡。

  始建於1939年的瀋陽市味精廠,是我國最早生産味精的廠家之一。改革開放後,紅梅牌味精三度榮獲國家質量金獎。1985年,中國每5包遠銷海外的味精中,就有1包來自紅梅。1997年,紅梅品牌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味精行業的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填補了當時東北輕工業沒有中國馳名商標的空白。

  但隨着雪花、蓮花、梅花、雪梅等調味品牌先後涌現,紅梅味精在百花齊放中名氣漸失。2010年,紅梅集團引入民營資本改制重組,4年後就正式宣告破産。工作了30多年的刁雲肖和最後200多名留守工人離開工廠,另謀出路,紅梅記憶逐漸暗淡。

  2018年,瀋陽市鐵西區按照“留修改擴”原則,引入萬科集團整體運營紅梅味精廠舊址。作為紅梅文創園項目負責人,孫明君不僅要將“死去”的“軀體”救活,還要為它注入新的“靈魂”:把這片廢舊廠房打造成東北的“798藝術工場”!  

  紅梅文創園老廠房中,畫家鄧宇參與紅梅文創園藝術駐地計劃進行駐地創作(受訪者供圖)

  “工業遺産改造項目費時費力,需要精心策劃和繡花功夫。”孫明君説,“過不了改造這一關,工業遺産就會二次變為廢墟。”

  自2011年停産轉制後,紅梅廠區因年久失修,所有歷史建築均被檢測定為危房,內部水電管網也需重新鋪設。孫明君進入前,就有人想改造這個老廠區,結果擱置三年,無從下手。

  “我們修舊如舊,最大限度保留原始建築風貌。”孫明君説,對工業遺産完整保護,讓園區氣象一新但氣質如舊。

  改造期間,項目團隊勢大力沉但又精益求精:他們投資超3億元,復建維修了許多危房。富有年代感的紅磚被一一編號,重新用在了老廠房上。

  鄉愁,是中國人對故土山水人文的悠長眷戀。在共和國“工業長子”瀋陽市,人們的鄉愁從工廠、鐵道、機器這些硬漢般的工業意象中流淌而出。讓城市居民摸得着文脈,看得見鄉愁,在很大意義上就是看得見老牌子,走得進老廠子,嘗得到老味道。

  向遠處看,夕陽點亮了園區美術館上鑲嵌的彩色玻璃,活潑的色彩投射在斑駁墻面,老廠房顯得年輕俏皮。透過玻璃,兩個巨大的離子交換罐依然擺放在原先的位置。

  作為瀋陽市認定的一類歷史建築,味精廠發酵車間原有結構被完整保留下來。走進改造後的紅梅發酵藝術中心,鋼鐵加固痕跡在藍色墻體上若隱若現。刁雲肖觸景生情,不勝感慨:“凋零未必就是衰落,也有可能是新生!”

 當“工業風”遇上“文藝范”

  近4米高的廠房裏,未粉刷的灰色墻面和裸露在外的通風管道還保留着豪放的工業風,一個兩米多高、昂首闊步的男性形象從雜亂的鐵條、泥土、模型中“走”了出來。這是“80後”藝術工作者陳華君的作品。

  自2022年3月以來,運營成熟的紅梅文創園啟動“藝術駐地計劃”,利用園區的生産車間公開招募中青年藝術家免費進駐。昔日,味精半成品在這裡乾燥、精製、包裝,走向市場。如今,陳華君和同伴們在這裡感悟、思索、雕琢,進行創作。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當“工業風”遇上“文藝范”,一個個新靈感、新業態也躍然而出。

  在由味精廠工會活動室改造而成的“味道博物館”,各色工藝裝置將“味道”轉變成可看、可聽、可聞的多元體驗,新奇有趣的“調味”意象讓人們浮想聯翩。

  禪意十足的古樸茶坊、宛如植物溫室的藝術花店、後現代風格的時尚買手店、文藝氣息濃厚的融合餐飲……與眾不同的文藝裝飾點綴着極具歷史感的紅色磚石,小而美的文藝業態豐富了茶余飯後的休閒生活。

  時光回溯。改革開放之初的瀋陽,是一個夢醒大地的時節。除了重工業“母機”熠熠生輝,長城牌電冰箱、白山牌自行車、瀋陽雪花啤酒、雙喜牌壓力鍋、紅梅牌味精等輕工業名牌,也讓瀋陽人嘴角上揚。

  在《芒種》雜誌2011年的一篇報告文學中,瀋陽作家商國華寫到:“在計劃經濟主宰市場的年代,雙喜壓力鍋與紅梅牌味精竟成了人們探訪親友的佳品……許多中外賓客可以不了解瀋陽,但很少有不知道‘紅梅’的。”

  當老一輩瀋陽人還在為輝煌的“工業記憶”而豪情滿懷,年輕人已沐浴着文藝氣息感悟生活。在紅梅發酵藝術中心前,鐵碑上刻着這樣一段文字:“曾經生産原料在這裡發酵,滿足大眾的味蕾。如今,文化藝術在這裡發酵,為生活添滋味。”

  由發酵車間改造而成的紅梅發酵藝術中心,自開業以來已連續舉辦近50場藝術展覽,吸引了十多萬人參觀。很多人在觀展、體驗中成了常客,進而決定留在這裡。

  “東北平原和工業遺址有一種共通的氣質——深沉、莊重、宏大、有力量感,還是故鄉的這片黑土地最契合我的創作風格。”陳華君説。

  除了藝術,還有創意。今年5月,文創園開辦“梅集市”。在這個諧音“沒急事”的創意市集上,慕名而來的年輕人手繪卡通頭像、寫下許願風鈴,玩得不亦樂乎;附近居民聽着音樂,逛逛夜市,享受着舒緩的生活節奏。

  “我在工廠玩創業”

  2018年,年近不惑的李鵬飛初見原料庫。那時他還沒有想到,自己夢寐以求多年的舞&就將從這片凋零已久的廢墟中甦醒。

  李鵬飛的祖輩、父輩都是工人,對工廠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我很愛工廠,也很愛音樂,但碰到能把二者結合的原料庫時,還是猶豫了。”李鵬飛説,很多人曾勸他,沒有小眾樂隊需要這麼大空間,根本賣不出上千張門票。

  面積相當於5個中型電影放映廳的原料庫老廠房與傳統的小眾音樂空間迥異。最初的經營狀況也印證了大家的猜想。最少的一次演出僅來了50多名觀眾,即便將樂隊請到台下演出,廠房仍然空蕩。李鵬飛只好又將&上的“發財樹”也搬了下來,裝點門面。

  賣過烤串、當過保安、開過排練室,也在鳥巢裏做過一線藝人演唱會,李鵬飛不相信自己的夢想這麼輕易破滅。不追求短期盈利,把小眾音樂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傳播給更多人;借鑒南方做法,引進更多音樂形式及海外團隊、藝人……4年來,認真舉辦好每一場演出的不懈堅持,為原料庫積累了超級人氣。

  “在瀋陽,知道原料庫是什麼的人,可能比知道Livehouse(現場音樂空間)是什麼的人還多。”李鵬飛説。作為一種深受年輕人喜愛的現場音樂空間,Livehouse正在由小眾走向大眾,原料庫也是很多瀋陽人認識Livehouse的起點。

  今年夏天,全國各地紛至沓來的演唱會、音樂節點亮了一個個夜晚,線下音樂消費被重新喚醒。原料庫Livehouse目前已演出近百場,場均流量近千人,票房收入300余萬元。有人帶着一家老小時常光顧,感受激情時光,也有人從廣州、西安等地趕來,只為心儀的歌手。

2022年11月11日, 原料庫Livehouse 中,一場搖滾演出正在進行。(受訪者供圖)

  李鵬飛的創業故事在紅梅人身上也不陌生。老一輩經營者從未放任自流,也曾一次次奮起直追。

  守業不易,創業更難。時光輪轉,當老工廠以新姿交到年輕人手中,曾經成就紅梅味精的工匠精神也在傳承。

  紅梅發酵藝術中心內的城市書屋旁,一面兩萬多枚活字印章組成的“印刷墻”呈現了古法印刷術的魅力。這是周爽翻閱資料,四個人用近20天時間一枚一枚擺出的特色裝飾。

  周爽在這裡經營一家以造紙術、印刷術為主的工藝體驗店,將南方興盛的體驗業態移植到東北老廠房,並聯動藝術展覽和廠房特色升級傳統課程。今年夏天,這裡首次迎來了從港澳地區前來研學旅行的中學生團隊。

  “研學團隊不僅希望學習古法,更想要探索城市,了解民間手藝人的故事。”周爽説,雖然東北地區文化體驗類研學還沒有形成成熟客戶群,但我還是希望以細手工、慢生活的形式,將傳統文化注入家鄉。

  目前,紅梅文創園已有70家商戶進駐,園區出租率近90%,形成了快慢相間、業態豐富的商業生態。2021年,園區成為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我們開業第二年就實現了運營盈利。”孫明君説,剛剛過去的暑假期間,園區月均客流量達40萬人次,走出了一條良性循環之路。

  留住城市味道

  從紅梅牌味精,到紅梅文創園,兩朵“紅梅”綻放有時差,但觸動和調劑市民味蕾的功能沒有變。

  如今的文創園內,忙時人流如織,演藝區、展覽區內顧客絡繹不絕;平時安靜古樸,周邊居民在這裡散步、帶娃、嬉水、遛狗,悠然自得。傳統“工業風”與前衛“藝術范”在這裡互為風景,炫酷青年和耄耋老人在這裡點頭相遇。這裡承載着過去,也連接着未來。

  城市,不再是鋼筋混凝土的疊加組合,而是充滿人文氣息的生活家園。曾經封閉的“工業村落”,如今已經向城市生活敞開懷抱,産業發展與消費升級持續培育起的發展新動能,正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走進紅梅文創園時,挂着“紅梅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老舊廠門,將人們帶入“老字號”的光輝歷史。穿過廠區的新業態、體驗園區的新玩法、傾聽創業的新故事,當人們快要離開文創園時,老舊廠門背面七個紅色大字形態活潑、格外耀眼:“紅梅走進新時代”,直抵人們的內心。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老工業區再度盛放,燦爛的不止紅梅。

  行走在瀋陽市鐵西區,斑馬線、防撞立柱等交通設施被改造為扳手和螺絲釘形態,充滿工業特色的口袋公園如珍珠般散落在街頭巷尾,曾經的“工業銹帶”轉變為一個工業可愛、文化可感的“生活秀帶”。

  距離紅梅文創園不遠,中國工業博物館原樣保留了瀋陽原鑄造廠翻砂車間,1.3萬多件工業展品是很多人了解瀋陽市工業歷史的起點。

  再遠處,當年的沈重集團二金工車間,化身為今日1905文化創意園;曾經的瀋陽飛輪廠,如今成為奉天記憶文化創意産業園……

  瀋陽市文化旅游廣電局副局長岳陽介紹,目前瀋陽市規劃的70萬平方米工業遺産區,已開發利用約45萬平方米。這些工業發展的“活化石”在消費升級中得以活化利用,成為引領文旅融合的珍貴資源。

  曾經,被稱為“東方魯爾”的鐵西區,城市規劃獨具工業屬性,“南宅北廠”的結構將生産與生活截然區分,40多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內,只有“鐵西百貨”和愛客家超市兩座大型商超,第二産業與第三産業分別佔比95%和5%。。

  2003年,國家啟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鐵西區借勢“東搬西建”“退二活三”“騰籠換鳥”,為新産業發展騰出了空間,提供了動力。如今,生産、生活、生態在這座老工業城區相得益彰、融於一體。

  “我們要利用好豐富的工業遺存,進一步挖掘百年工業文化,將工業文化元素融入産業發展、注入城市建設,打造功能與情景交融的城市文化新地標。”鐵西區委書記郭忠孝説。

  在瀋陽作家商國華的報告文學結尾,記錄了瀋陽市味精廠紅梅合唱團唱響的一首《送你一份鮮美》:“用心血、用汗水、用深情、用智慧澆灌飄香的紅梅,調鮮了歲月,調濃了幸福,讓日子變得有滋有味。”

  這首歌曲可能難以再次唱響,但工業遺産曾經的輝煌卻從未遠去,城市味道正越發動人。

【糾錯】 【責任編輯:唐曉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