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7/01 14:30:49
來源:新華網

鴨綠江畔紅飄帶——丹東市基層黨建工作見聞

字體:

  新華社北京7月1日電 7月1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鴨綠江畔紅飄帶——丹東市基層黨建工作見聞》的報道。

  驅車沿着綿延的鴨綠江蜿蜒向北,一路上隨處可見迎風招展的紅旗,村部廣場、農戶大棚、商鋪廠房……一面面高懸的紅旗宛如一條紅飄帶,成為鴨綠江畔靚麗的風景線。

  丹東市近年來堅持黨建引領,聚焦思想固邊、治理穩邊、産業興邊,深入開展“鴨綠江畔黨旗紅”活動,讓每一個邊境黨組織都成為強邊固防的基石,每一名黨員都成為邊境線上的一面旗幟。

  情景互動“演”黨課

  “在抗美援朝紀念館,展陳着一塊巴掌大小的棉軍衣殘片,上面沾滿了泥土,邊緣有着明顯的灼燒痕跡,它曾經緊貼着英雄最後的心跳……”6月20日上午,在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報告廳,4名講解員在舞&上講述着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光輝事跡,背後的LED大屏幕上“志願軍踏着浮橋跨過鴨綠江”“上甘嶺激戰”等珍貴的歷史畫面逐一閃過,伴隨着他們時而高亢激昂、時而低緩柔和的聲音,台下的機關黨員們情不自禁潸然淚下。這是丹東市委組織部創作的情景互動式黨課《豐碑》的宣講現場。

  丹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白常凱介紹説,為了增強黨員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切實凝聚起強邊固防的強大精神力量,近年來,丹東市用好用活“抗美援朝出征地”紅色資源,深入實施開發一批實景課堂、設計一批研學線路、打造一批培訓陣地、製作一批專題黨課、開展一批實踐活動的“五個一批”工程,取得了積極成效。情景互動式黨課正是專題黨課中最受基層黨員群眾歡迎的一種形式。

  “情景互動式黨課跟以前傳統黨課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有一種身臨其境的參與感和互動感,抗美援朝的英雄們就像在我們身邊又活了過來!”觀摩學習了《豐碑》這堂黨課後,丹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機關黨委辦公室副主任車寧激動地對記者説。

  “我們按照市委的要求,經常到鴨綠江斷橋、毛岸英小學這些實景課堂為黨員群眾授課,他們對這種形式反響特別熱烈,不僅沒有打瞌睡玩手機的,還紛紛和我們交流互動,暢談自己的心得體會。”丹東市紅色宣講員祝銳説。

  幾年的時間裏,丹東市委對全市400余處各類革命遺址遺跡和紀念設施和23個市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進行統一開發,打造為現場教學點。按照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3個歷史時期,對全市紅色遺跡進行分類整合,形成各有特色的現場教學路線12條。圍繞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共黨史、紅色故事等,組織創作情景互動式黨課57堂,提供“菜單式”選學,覆蓋基層黨組織1400余個、黨員1.2萬餘人次。

  “廣大黨員幹部在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組織生活中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凝聚起了興邊富民、強邊固防的強大精神力量。‘五個一批’工程也被中組部評為全國黨員教育工作典型案例。”白常凱説。

  基層治理開“良方”

  “4組老侯家着火了!”隨着一聲尖銳的警報聲,寬甸縣振江鎮石柱子村4組的黨員群眾紛紛拎着水桶、水盆衝向了村民侯俊科的家,鎮林業站接到派出所通知後也第一時間攜帶抽水泵,滅火器等器材趕來幫忙,最終撲滅了大火。

  寬甸縣是丹東市最早試點開展‘黨群e家’建設的地區,當地黨組織把邊境地區相鄰的農戶以10戶為單位組成1個聯防組,由黨員擔任組長,並統一安裝黨群互聯報警通話系統,農戶家遇到突發狀況時按下報警按鈕,聯防組成員就可以第一時間接到提醒,開展救援。“目前,已覆蓋14302名邊境群眾,成功預警火災多起,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炕頭上的110’。”寬甸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張偉説。

  丹東邊境線長,靠傳統手段,很難有效地管起來,丹東市委為此想了很多辦法,“黨群e家”就是其中的一個嘗試。

  丹東市委組織部組織一科科長包司南介紹説,丹東市着眼於加強邊境地區基層治理,多措並舉凝聚黨政軍警民守邊合力,完善協調聯動的守邊體系,在抵邊一線,由鄉鎮(街道)黨(工)委牽頭,聯合村(社區)、公安邊防兩所、涉漁非公企業等,成立邊海防“大黨委”;創新黨組織設置形式,推進碼頭、漁船停泊點等重點區域黨的組織應建盡建,並建立漁業漁民黨支部25個,實現邊境地區重點行業、重點群體黨的組織全覆蓋。

  丹東市振安區九連城鎮馬市村地處邊境一線,是丹東市區的“菜籃子”,當地的村民經常因土地糾紛發生口角。轄區的馬市邊防派出所充分發揮黨支部聯合共建作用,通過與屬地鎮政府、司法所、村委會在駐村社區警務室搭建的“民心警務&&”,調解村民矛盾糾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派出所還調動村委會成員、蔬菜種植戶、退休黨員、志願者等群眾治安力量,統一佩戴治安聯防“紅袖標”,組建“農棚巡防隊”。這支特殊的巡防隊伍,充分發揮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發揮“千里眼”“順風耳”“巧嘴巴”“小幫手”作用,把觸角延伸到轄區的各個角落,主動發現矛盾、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時掌握糾紛苗頭和發展趨勢,切實把矛盾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

  一岸桃花艷&&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故鄉……”每到春天,鴨綠江水綠如碧,一岸桃花艷&&。迎着江風生長的萬畝桃園,已成為寬甸縣長甸鎮河口村的標誌。

  河口村邊境線長28公里,現有抗美援朝戰爭時期防空炮陣地、河口斷橋、河口鐵路橋等重要遺址,以及河口毛岸英紀念館、河口抗美援朝鐵路博物館等紅色資源。2021年,河口村被列為遼寧省試點建設的紅色美麗村莊,村黨總支努力夯實築牢黨組織戰鬥堡壘,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春賞桃花、秋品鮮桃。”河口村黨總支書記郎顯琨説,河口村黨總支在發展方向上將生態農業與旅游業融合在一起,美麗的桃花成為游客的看點,鮮桃成為大受歡迎的農産品。2023年,河口村燕紅桃年産量2500萬公斤,産值1.2億元,人均增收可達1.5萬元,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可達35萬元。

  丹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王兆洪介紹説,丹東市委近年來深入開展“黨群共同致富”活動,以鄉村産業振興推動興邊富民。2023年以來,丹東市共設立黨群共富責任區3412個,實現集體經濟增收1820.5萬元,帶動村民增收7678.4萬元。

  鳳城市寶山鎮岔路村曾是一個集體經濟收入為“零”的空殼村,村“兩委”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用,將小漿果種植確定為産業發展方向,積極爭取財政扶持資金,通過不斷實踐,岔路村逐漸探索出“飛地經濟”新發展模式,先後吸引21個村共計1220萬元的項目投入。如今,岔路村已建成千余畝以草莓、藍莓為主的小漿果種植基地,集體年收入超15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2.3萬元,真正讓全村百姓共享發展的紅利。

  “我一直向村民們説,跟黨走,一定能走出溝溝岔岔,闖出一條致富路。”岔路村黨總支書記郎慶利對記者説。

  在丹東,像岔路村這樣“逆襲”的村還有很多,記者了解到,丹東市深化“黨支部+旅游”“黨支部+合作社”“黨支部+農戶”“黨支部+電商”“黨支部+項目”5種發展模式,分類指導村黨組織積極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85個。目前,丹東市241個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部消除,東港草莓、鳳城藍莓、寬甸中草藥食用菌等“連鄉成片”“集群成鏈”的邊境農業特色産業初具規模。

  越來越多背井離鄉尋找就業機會的邊民回到了久違的家鄉,扣大棚、開廠子、搞養殖……鴨綠江畔一片生機盎然。(參與采寫:呂文)

【糾錯】 【責任編輯:趙健彤】